陕北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及生态文化的研究

2023-03-21 12:18:19王雪梅
新农民 2023年5期
关键词:康养森林生态

王雪梅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水磨河林场,陕西 神木 719300)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自然对人类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健康、天然的生活方式更加向往,这对森林康养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 森林康养的意义、起源及发展现状

森林康养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提升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景观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结合,促进大众健康。

1.1 陕北地区概述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作陕北。在国家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陕北严格进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建设防护林等林业核心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创造了基本消除流动沙地的奇迹,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带领下,陕西省学习了贵州、湖南、四川等省市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着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森林康养事业,也成立了专门的森林康养领导机构,打造了黑河、通天河以及嘉陵源这三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1.2 森林康养的意义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全新阶段,人们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需求层面也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或是此计划、娱乐化的项目,而是更倾向于休闲化、养生化。另一方面,人们精神层面需求比重不断提升,森林康养能够满足物质与生活方面的双重需求。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十分明显,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8亿,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会达到4亿。除了老龄化人口基数的增加,人们对医疗、养老、休闲、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森林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休闲场所,而且医学研究显示,森林在治疗慢性疾病、治愈亚健康方面的功效十分突出。森林康养产业近些年比较火爆,是以森林为主题的一种旅游方式,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休闲放松场所。在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生态供给”的相关理念,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准平衡点,推进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森林康养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1.3 森林康养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外学者就建设了森林浴基地,目的就是为了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也是“森林康养产业”的由来。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建设了第一个真正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也是我国森林旅游开端的重要象征。2016年,我国才建立第一个以森林康养为核心的研究机构,201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覆盖全国覆盖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及完善。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了森林康养基地,比如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2 生态文化嵌入森林康养产业的可能性

2020年两会期间,党中央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将森林康养产业与生态文化进行融合,可以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1 森林景色和生态体现绿色康养文化

森林是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康养价值十分突出,无论是自然风、新鲜的空气,还是虫鸣鸟叫声,都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绿色象征着活力,参天大树、草地、花朵、鸟叫都能够让人们产生美妙的体验,换言之,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十分突出,一是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是“天然氧吧”;二是在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下,加快自然水循环,形成区域的良性气候,调节温度与湿度,让人们心跳、血压、心肺功能都得到改善。

2.2 生态文化提升森林康养品质

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如果没有凸显出地区特色以及风俗习惯,那么就会出现景点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当前城市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神经处于紧绷状态,通过亲身体验,身处康养景区,可以短暂地忘记生活压力,放松身心,洗涤灵魂。

3 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3.1 对产业宣传不足,产业辨识度不高

目前很多人对森林康养的关注度并不高,或是对该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将其和“吃、喝、玩、乐”划等号,停留在基础性旅游方面,不了解森林康养产业独有的特色与功能。产业辨识度不高,是影响森林康养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产业的存在,社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2 文化挖掘力度不足,产业结构单调

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的融合,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导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我国很多很多地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比如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但是文化挖掘力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与价值。森林康养产业与生态文化的融合手段并不多样,大众化、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力度不足,对产业链拓展带来一定影响,无法吸引广大消费者。其次,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的结合,物质基础比较薄弱,整体设计难以凸显当地特色,游客的体验感比较差。

3.3 产业监管不足

森林康养产业和生态文化都涵盖了多领域、多专业的知识,比如林业学、设计学、营养学等,对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人才招收与培养还存在着较大漏洞,管理方面的规范性不足。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行业中,推动其快速、稳定发展,是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重点。此外,产业监管不足,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必要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标准,不利于后期的稳定发展。

3.4 相关政策不够,产业发展缓慢

国家政策对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一方面,政策可以引起大众关注,加深对该行业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政策具有一定的向导与扶持作用,产业发展风险比较低,业内人士会更有动力与积极性。森林康养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面对问题时会相互推卸责任,或是交流比较少,政策支持严重不足,尤其在资金、用地方面的规定不完善,因此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4 森林康养产业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策略

4.1 拓宽宣传路径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也有很多人都会通过手机、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将森林康养产业、生态文化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互联网+康养”、“互联网+生态文化”的良好格局。在文化映射方面,文学与艺术作品是重要载体,通过这种手段人们会更容易接受,并且文化作品可以给人们造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比如日本人也被称为“森林之族”,很多日本文学家以“森林”为主题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大大提升了社会群众对森林问题的关注度。还有家喻户晓的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对森林就有着崇拜与敬畏之心,很多动漫作品中都有森林的形象,无不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俄罗斯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也比较大,俄罗斯人对森林的情感也十分特殊,也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表达了这些感情。我国陕北地区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凸显人与自然的核心理念。比如可以从青少年开始,在中小学教材中凸显出生态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对森林保护有正确的认识,慢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2 加强大众宣传教育

森林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应进一步拓宽宣传广度与深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其中。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媒体,以及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新媒体等,向人们普及森林生态的相关知识,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增进人们对森林生态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除了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生态文化的相关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森林、大自然中进行探索,充分释放天性,激发对生态圈的好奇感。长此以往,人们能够将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激发对森林康养的兴趣。

4.3 推进物质载体工程建设

全民生态文化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除了要具备足够的审美与科学文化水平,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物质载体工程建设。比如建设森林公园、防护林,以及森林文化示范区,普及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要结合该地区的真实情况打造森林博物馆。此外,不能只关注于森林面积的扩大以及品种的多样性,而是要深入挖掘生态文化的内涵,加强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保证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以及人为风貌特色。工程项目是重要的物质载体,可以让生态文化有所寄托,或是设计好游览日程,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比如AR技术,实时传递生态文化科普知识。目前全息投影也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技术,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让其深刻体会到生态文化的内涵。

4.4 弘扬民族性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不能脱离于民族、地域而单独存在,涵盖了多方面内容,比如自然生态、人文特色、风俗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特色非常明显,不同民族生活在森林中已经养成了特有的习惯,有着别样的风俗、宗教等。比如苗族人对森林就有着敬畏之心,会将人与自然的理念落实到位,不会出现破坏森林的行为;纳西村寨在每一届村民大会中,都会让老者来制定森林保护规章制度,并定期开办祭祀活动。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不同,都会举行相应的仪式,这些仪式也许会带有一定的神秘感,但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崇拜与尊敬。在旅游开发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尤其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森林多样性等。

4.5 培养骨干人才

为了推动森林康养产业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人才储备必不可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明确产业标准,在政策与标准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入该行业中。产业经营者、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或是邀请专业人员前来开展讲座,分享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鼓励农业、林业、医学类高校开办类似专业,为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4.6 建立标准的森林康养行业发展机制

陕北森林康养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和其他产业初期发展状况有着相似之处,目标不够清晰、准入规范不够明确,很容易引起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难以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当地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要从一开始就构建严格的准入机制,科学进行布局与规划,打造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制定了完善的行业准则之后,可建立一批示范区域,开发优质森林康养基地以及相关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将其作为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并优化行业发展机制,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森林康养产品。

5 结语

森林康养是林业产业的重要部分,应当将“绿色、健康、共享”的理念落实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就目前来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生态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的结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群众对生态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康养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1:18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9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