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加鑫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树木园,广西 南宁 53003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密切相关。同时,依托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居环境可实现极大改善、生态文化可实现日益丰富、生态文明意识可实现普遍提高,为我国总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业生态工程,简单来说指的是:根据林学、生态学等,科学设计并建造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积极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不仅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还可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既要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最终达到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整体水平的目的[1]。
林业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区域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品质,还可以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以“龙湾城市森林”为例。龙湾城市森林总面积84180.6m2,在对其落实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节能减排、植物多样性等因素,将其分为了休闲游赏区和自然田野区两大区域。其中,休闲游赏区设置了“桃李迎春”、“杨柳芳菲”、“柳荫蝉鸣”等多处特色景观,立足于生态之上,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游憩空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一句古语,道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依托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可以得到有效保护,这对于人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例如:通过在乌禽嶂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林业生态工程,有针对性解决了该区域林草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问题、长远发展问题和统筹协调问题,有序地推动了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切实有效落实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总量得以持续增加,森林资源保护得以进一步增强,不仅有助于森林休养生息,还能进一步增强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3]。例如:以某区域国有林场为例,其通过积极有效落实幼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项目,自身森林面积持续增加,其经营范围内森林总蓄积量达到93.58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63.58%。同时,该国有林场的森林结构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其是促使林业能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在尽最大努力发展林业的同时,要根据林地实际发展情况,适当、科学增加树木种植数量、种植面积,以确保林地发展和林业生态工程能符合新时期社会生产、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工业生产、生活生产与林业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若不能充分考虑植被生长需求和生产的客观需要,重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则会导致资源紧缺情况的出现。不利于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学会“适时、适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为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生态工程技术不仅要符合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实现与时俱进,既要能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的优化建设,实现生态理念的优化创新,从而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效果做好铺垫。
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还在于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生态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效益协调一致原则。具体来说指的是,林业生态工程不能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肆意发展林业经济,而是要确保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始终处于“协调、配合”之中。同时,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要始终坚持“适度开发、积极种植”的原则,进而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再生奠定良好基础。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分有必要。积极主动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仅可以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新形势下,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首先,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宣传,促使相关部门能够统筹谋划,依托于完善的工作机制,做好本部门的林业工作年度计划,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常规宣传有佳绩、主题宣传有亮点,在部门内形成齐抓共管的林业宣传工作新局面,并保证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引起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视,从而能够奉献自身最大力量,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群众能积极参与到保护森林生态的行动中、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工作中。为讲好林业故事,传递林业正能量,相关单位应当通过报告会、媒体等宣传模式,宣传林业人的先进事迹,让千家万户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众多林业人为林业建设而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与此同时,还应当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积极开展“森林草原防火”进校园、“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林业法律法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以有效凝聚人民群众共同保护林业的思想力量。
最后,相关单位要统筹联合,共同打造基层宣传队伍,在人流聚集点,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森林火灾典型案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手册、林业法律法规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切实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发生火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效提高广大群众对森林防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晓率、关注度和支持度。
充足的财力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守护好国家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财力和物力。
首先,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争取工作。新形势下,财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筹集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主动强化自身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加强自身与省市财政之间的对接,实现在“抢”上占先机,在“争”上鼓干劲,在“拼”上展作风,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始终具有充足的资金。其次,相关部门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实现资金专项专用,确保资金能切实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补助、重点区域绿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并以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应当依托于充足的财力,统筹谋划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工作,促使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可以有序开展。
其次,要加强对林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人才工作是新时代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和根本保障,因此,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不断增长林业人才数量,积极推进人才结构优化。基于此,要切实做好林业人才的“培引育留”工作。“培”:健全培才机制,强化对林业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应当依托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实现林业人才培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林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性、连贯性。此外,林业部门应当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依托于“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林业人才,使其能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引”:拓展引才途径,切实提升林业人才数量。为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高质量开展,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林业人才队伍,并为林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育”:加大育才力度,提高林业人才综合素质。针对不同林业生态工程,要分类别、分层次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帮助林业人才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切实提升林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主动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以直播课程、网络课堂等创新性培养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并实现培训的连续性。“留”:强化留才保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为确保林业人才能全心全意做好林业产业的服务者,培育和评选一批工匠大师,林业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包括培养、考核、待遇等的激励机制,既让林业人才在为林业发展做服务、奉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让工匠精神在林业产业方面蔚然成风,并切实有效提高林业人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为让林业人才更加有归属感,林业部门还应当切实改善林业人才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对林业人才的人文关怀,包括举办生日会、定期开展文娱活动等。
最后,要加强科技投入。为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并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可以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应立足于林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引进。例如:应当加大对国家公园、林草病虫害防控、林草碳汇、林草机械装备的研发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
《关于促进林业和草原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在林业发展中的核心应用。在全球加速进入智慧化新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组织和思想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紧抓机遇,加强人工智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首先,要建设生态保护人工智能应用体系。新时期,林业部可以加强对大数据、物联网、图像识别、无人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时监控,并依托于相关数据,做好预警工作,实现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的智能化。
其次,要建设生态修复人工智能应用体系。生态修复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构建智能化分析平台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以为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要建设生态灾害防治人工智能应用体系。为能够有效治理限制林业发展的生态灾害,应加强对无人机、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对林草火灾防治领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领域、沙尘暴防治领域等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实现智能监测、智能防控。
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在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加强对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以此努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进行转变。
首先,应当适当增加物种数量和种类。《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托于林业发展实际,通过适当增加物种数量和种类的方式,可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病虫害的能力,这有利于整体林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为充分保证物种数量,必须加强对偷、盗行为的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确保林业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应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在充分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例如:应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建设,以此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提供新路径,并有力带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应完善发挥政策、落实责任保护机制。为实现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则要努力做好林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立足于实际,构建《林木种子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办法》等法规政策,为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托于相关法规政策,落实部门协作、考核评价等机制,进一步提高生物资源保护水平。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应当统筹合作,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落实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策略,实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