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江,骆 振
(麻栗坡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云南 麻栗坡 663600)
麻栗坡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区面积占99.9%,土地有效使用面积小,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雷响田和旱地比重大的“山区旱地农业”特征较为突出。在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多重压力下,粮食安全生产面临新的问题:一是耕地面积有限,粮食需求总量不断上升,靠扩充土地提高产量已经不可能;二是传统陆稻区以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为主,平均产量仅200kg/667m2,种植效益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三是麻栗坡县雷响田面积大,很难在正常节令栽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总产的增加。因此,大力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逐步推进水稻上山是促进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1]。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最低海拔107m,最高海拔2579m,相对高差2472m,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051~1900mm,年平均气温13.1~23.1℃,年日照时数1630.3h,无霜期202~361d。由于夏秋季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稻谷生长。
全县共有耕地面积40613hm2,其中水田8995hm2、旱地31618hm2,适宜杂交稻旱种面积约3000hm2以上。县境内大坪、猛硐、天保、八布、六河、杨万等乡镇具有种植陆稻的传统习惯,但由于品种差、易倒伏、管理粗放、产量低,加之烤烟、甘蔗、香蕉、芒果、中药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21年仅80hm2,比20世纪末减少近75%。为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山区农业发展新空间,寻求解决粮食安全的新途径,稳定稻谷种植面积,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2022年,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州农业农村局下达的任务,麻栗坡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计划在大坪镇马达、新地房村建立杂交稻旱种核心样板基地66.67hm2,示范带动全县种植200hm2。
通过采取成立领导小组、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建立核心样板、统一物资调供、强化技术指导等工作措施及选用优良品种、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主要技术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杂交稻旱种核心样板和示范带动面积。经县农科局组织州、县专家进行实测验收,核心样板区最高产739.4kg/667m2,最低产313.9kg/667m2,平均产569.2kg/667m2,是传统陆稻的2.5倍。全县杂交稻旱种大面积示范平均产393.7kg/667m2,以当地市场价计算,产值1378元/667m2,比种植玉米产值1200元/667m2增加178元/667m2,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于农户人均占有耕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小,耕地坡度较大,机械化生产水平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加之近年来农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导致种植效益低。
旱稻品种需具备抗旱、耐瘠、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基本特性。适宜旱种品种不是很多,而产量高、米质好的品种更少,不同海拔区域品种性状表现不一,旱种品种选择范围小[2]。同时,由于种植农户少,种子销售企业调供的旱种品种较少,不同海拔和气候类型地区的农户找不到适宜的品种,品种引进培育亟待加强。
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耕地主要由留守老人耕种,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科技意识低,导致部分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
县境内麻栗镇、大坪、猛硐、天保、八布、六河、杨万等乡镇适宜杂交稻旱种的大部分土地,多以种植烤烟、甘蔗、香蕉、芒果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加之目前我县旱稻主要以净种为主,种植模式较单一,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制约了杂交稻旱种的推广。
2.5.1 播种时间偏晚
杂交稻旱种由于其生育期延长(比水稻育苗移栽要偏晚15~20d),由于部分农户播种时间偏晚,播种后气温高、雨水充足,无效分蘖增多,从而造成减产。
2.5.2 间苗补苗不及时
部分农户由于缺少劳动力,未能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加之播种时均采用手工操作难以达到均匀播种,导致部分地块缺苗严重,基本苗不足,从而影响旱稻种植产量。
2.5.3 肥水运筹不科学
一是有机肥用量不足,随着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农家肥数量逐步减少,有机肥用量不足,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二是施肥不科学,部分农户主要集中在分蘖期追肥,造成后期植株营养不足。三是缺少灌溉用水,旱稻生产中所需水分主要靠自然降雨来供给,如果中后期降雨过少,易造成干旱缺水早衰。
2.5.4 杂草防除不及时
由于旱稻初期生长缓慢,易出现草多欺苗现象,特别是我县低海拔地区播种后气温高、雨水充足,杂草生长较快,并且旱地杂草种类多,如果防除不及时,对稻谷生长发育影响较重。
2.5.5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
由于农户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不足,该防时不防,重症才治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旦病虫害发生流行,难以控制。
杂交稻旱种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应做好无劳动能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耕地向当地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或合作社集中,以便于杂交稻旱种技术的推广,实现旱稻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在用好现有良种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植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建立完善杂交稻旱种奖补激励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QQ、微信、抖音等媒体加大杂交稻旱种的宣传,传播科学种植技术,推广成功经验。二是通过采取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把选用良种、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提高种植农户的实际操作技能。
积极推广“旱稻+玉米”间作模式,根据以往的经验,与玉米间作时以12~14行旱稻间2行玉米为宜,这种模式使玉米的边行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同时由于玉米生育期短,一般在旱稻齐穗时就可收获,玉米收获后可保证旱稻的光照要求,对旱稻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没有明显影响。另外,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推广“旱稻+大豆”“旱谷+向日葵”“旱稻+幼林果园”及冬季农业收获后种植旱稻、烤烟收获后种旱稻、雷响田旱种水管或水种旱管等间套轮作种植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提高种植效益,进一步扩大杂交稻旱种面积。
3.5.1 选用优良种
一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根据不同的海拔和气候特点,做好品种区域布局。二是品种选择上重点选用通过审定合法、并且在上年试验示范综合表现较好的高产优质良种。如籼稻宜优1998、野香优2998、晶两优534、宜优727和粳稻滇禾优615、滇禾优918、滇禾优34等。三是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耐旱、耐瘠、抗病、分糵力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3.5.2 精细整地,适时早播
整地深度在15~20cm为宜。整地时间和方法因地区、气候、土壤、栽培季节和前作而异,一般熟土杂草多,不宜早翻耕、早整地,以免杂草滋生;新开垦地可耕后即整,整后即播;整地时按2.5~3m开厢,以利于后期田间管理。播种时间主要受温度和水分制约,结合我县实际,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海拔在1300m以上的地区,建议在春分后土温达到 12℃以上时即可播种。因杂交稻比旱稻分蘖力强,播种密度过大导致群体结构不好,影响单株营养面积和光合作用,影响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3]。在播种时应根据品种分蘖力、发芽率、土地肥力、灌溉条件等确定播种量,一般杂交稻用种量在2~2.5kg/667m2,常规稻用种量在2.5~3kg/667m2。
3.5.3 种子处理及播种
做好种子处理,可有效减轻前期病虫害,有利于出苗、足苗。播种前,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晾晒3~5h,然后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浸种48h消毒。旱稻苗期主要以蛴螬、稻根蚜危害较重,可在播种前将吸足水分的种子摊开晾至颖壳发白时,用噻虫胺、甲拌磷、毒死蜱等药剂拌种,但要求现拌现栽;或者用种衣剂拌种,每2kg种子拌迈舒平(种衣剂)10ml加水50ml,拌匀后晒干播种。
旱稻播种方式有条播、点播、撒播3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机械播种。大多数农户以点播和条播为主,株行距为20cm×25cm,每塘播种3~4粒,保证播1.3万塘/667m2以上;若采用撒播,将浸种后的种子与细土混匀,均匀撒播在厢面上。播种时要求落粒均匀,覆土厚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季节和水分而定,一般壤土以3~4cm为宜,沙土及土壤干旱时覆土可深一些,黏土及土壤水分充足可浅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规范化覆膜种植,按2m宽开厢,厢面宽1.7m,沟宽30cm,沟深15cm。选用宽2m、厚0.008mm的地膜,开厢铲起的土均匀撒于厢面,使膜紧贴地面,确保膜不被风吹起,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黑色生物降解地膜[4]。
3.5.4 施足基肥,分期追肥
整地时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kg/667m2+水稻专用复合肥25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40kg/667m2作基肥,播种时施氮、磷、钾复合肥15kg/667m2作种肥。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追肥时期和次数因气候、土壤而不同,一般分蘖肥在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时于小雨或雨后撒施,施尿素10kg/667m2、钾肥5kg/667m2;拔节肥可在分蘖后期幼穗分化前追施,施尿素5kg/667m2;抽穗灌浆期看苗施肥,一般在下雨前后施尿素5kg/667m2或者用尿素0.2kg/667m2+磷酸二氢钾0.04kg/667m2,兑水20kg进行叶面喷施。
3.5.5 及时搂苗与间苗补缺
播种后如遇降雨使表土板结妨碍出苗,当出苗率达20%~30%时进行搂苗,搂苗时采用细齿小铁耙顺播幅搂去一层薄土。在秧苗3~4叶期,选择雨天或阴天进行查苗补缺,移密补稀,以保证稻株均匀分布,使稻株个体生长平衡。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用种子浸种催芽补播。
3.5.6 杂草防除
麻栗坡县旱地杂草主要有稗草、狗尾草、铁线草、马齿苋、牛筋草、野油菜及辣子菜等,由于播种后气温高、雨水充足,杂草更易发生,在防除策略上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地膜覆盖,抑制杂草生长。整地前,如杂草较多,可用41%草甘膦水剂喷雾防除多年生或一年生杂草。播种后,针对旱地杂草种类多、危害重、出草早及出草期长等特点,一次施药除草效果较差,要采用“封、杀、补”三步防治方法[5]。封:在播种后3~5d(出苗前)选用乙草胺、丁草胺、恶草灵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杀:在苗期(秧苗3~5叶期)选用双草醚+二氯喹啉酸、敌稗+苯达松、五氟磺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喷施。补:针对前期未能防除的杂草,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口除草剂进行补杀或者采取人工拔除。
3.5.7 病虫害防治
我县旱稻病虫害与水稻大致相同,防治上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化学农药使用准则,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1)病害。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立枯病。防治要点:一是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消灭种子所带病菌;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前期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发病初期及时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叶瘟可用75%三环唑30g兑水50kg在分蘖期喷雾防治,穗茎瘟可用75%三环唑1000倍液或40%富士一号乳剂100ml+40%异稻瘟净乳剂150ml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喷雾防治,白叶枯病可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5g兑水50kg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纹枯病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g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g兑水50kg在分蘖后期和始穗期喷雾防治,立枯病可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800~1000倍液或65%敌克松800倍液在秧苗1.5~2.5叶期喷雾防治。
(2)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稻根蚜)和地上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引导农户采用杀虫灯、防虫网、色板诱杀等,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恶化病虫害的生存条件。化学防治上,地下害虫(除药剂拌种外)在播种时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拌毒土撒施预防,稻飞虱可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或48%噻虫胺悬浮剂15ml兑水50kg喷雾防治,螟虫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
旱稻收获期多数地区雨季已基本结束,可以等稻谷全部成熟、茎叶和稻穗干后再收获。推荐采用小型机械收获,收获后及时后晒干扬净,待谷粒含水量低于14.0%时入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