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琴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公共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振兴道路,让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振兴。
公共文化是相对于经营文化而言,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打好乡村振兴战役的必要环节,也是塑造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是村民的文化诉求、精神支柱、灵魂呼唤,也是新时代塑造魅力新农村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从单一到多元的文化活动形式以及从空虚到充实的业余文化生活,彰显出新时代农村新面貌。农村经济繁荣也需要文化建设来支撑,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公共文化繁荣兴盛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核,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弘扬和谐乡风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且把其置为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当前社会发展进入到特殊的时刻,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那么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公共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之路必然越走越宽。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取得非凡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其弊端不断被揭示,如设施存在时间多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和维修以及村民的使用不当,这些原因都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有所损坏,破旧不堪。除此之外,公共基础设施设置也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第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无法满足村民需求,比如体育场运动器材的数量极少,图书室的资料单一、题材种类稀少,而且更新速度与村民的需求不相符合;基础设施管理人才不到位以及文艺作品创新的缺失等。第二,公共基础设施性质单一,就现存的公共基础设施来看,其性质多偏向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村民的需求。然而,丰富农村文明气息,体现新时代美丽农村形象的设施则非常稀缺,比如基本的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宣传栏、公共文化活动剪影的纪念馆等屈指可数。
文化活动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文化活动供给与村民需求脱节,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到位三个方面。首先,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现有的文化活动虽然对于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帮助,但这些文化活动却与真实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未形成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其次,文化具有独特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公共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形而上学式的,而应该是有人民参与的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导致村民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日渐下降。最后,文化活动不会自发形成,公共文化活动从开始的倡导、到中期的实践和最后的总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管理和组织。而我国许多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随意盲目,基本是村民内部自发形成,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不成系统也缺乏管理,公共文化活动的人才建设工作还存在着未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村民是公共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主力军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村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村民参与意愿不高、缺少积极性,很多村民没有把自己当作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认为政府的投入宣传、村干部的活动组织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同时,政府发布、宣传信息不到位容易使村民误解公共文化建设的本质,认为公共文化建设只是政府为提高绩效的形式主义,更深程度上打击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村民们忽视了自身在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选择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充当局外人的角色,仅仅按照上级的单向度指令被动执行,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和创新的精神。
首先,基层政府要找准自己的职能,明确公共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建立政府与村民共建公共文化的良性关系。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政府角色混乱,功能定位不清,村民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引领者,村民是参与者,政府引领村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作为监督与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主体,要持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工作的宗旨和本质,应当把角色定位于服务型政府而非管理型政府。公共文化建设要依靠政府的制度落实,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将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和储存,实现广大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乐趣。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应当给予村民更多的权利,让村民发挥首创精神,从而形成政府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建设公共文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基层政府要重视理论教育,提高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制度的理论教育,进一步推进落实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2021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文化”一词出现8次,“文明”一词出现6次。文化艺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文化建设虽不比经济发展带来的效果显著,但它是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国家的建设,因此基层政府不能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中央一号等文件,从战略高度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思想,要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策真正落实宣传到位,提高各级工作单位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了解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
最后,基层政府要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和监督评价体制。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健全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保障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精神作用。第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大力培育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培育文化建设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引进外来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需要从农村内部培养发展,一要做好农村人才储备,通过多渠道引进和培育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情怀深、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村建设人才;二要定期组织村干部培训,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干部与村民的素质,保证人人参与,人人都是管理者。第二,创立公共文化建设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反思与监督,在评估中不断进取。评估主体要多元化,保证公共文化建设评估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评估过程要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保证公共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科学的评估机制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落实执行,确保公共文化建设评估机制的形式合理性与国家性。
第一,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球信息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不可小觑。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畅通村民需求和反馈渠道,以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现有的政府“端菜式”服务,让村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被动参与。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官方网站,村民可以把自己的需求写信上传至政府,政府及时了解村民心中所想,为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开设类似于“老乡俱乐部”等微信公众号,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各种资讯活动,让村民第一时间了解文化建设的信息,真正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地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村民满意评估体系,让村民对公共文化建设打分并且提出建议,将所收集的意见进行整理与分析后,及时召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座谈会,集多方力量,做到科学决策,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要举办多样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村民思想文化水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不仅要依靠政府,更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村民思想文化水平落后导致村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当务之急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使村民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对公共文化的认同。首先,可以组织公共文化建设的系列讲座,让村民明白公共文化建设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作用,村民只有理解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提高参与度。其次,政府可以组织“知识下乡”,在村民空闲时间为其科普关于法律、致富、教育、国家等最新的惠民政策知识,提高其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活动,开展耍孩儿戏剧巡演供高龄老人观赏,对学龄儿童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讲堂,为农业工作者开设发展现代化农业培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农业工作者能力培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农村风气形成。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振兴,也是精神文化的振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经济属性,为农村产业赋予强大的动力,拉动农村产业新业态,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乡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我国农村应该依据历史沿革、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进行差别化、特色化建设。弘扬乡土文化,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对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政府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公共文化资源是相似的,但文化活动形式应该因地制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政府要深入了解各地特色,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供文化活动形式,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公共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就要重视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不仅有利于扩大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还有助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快速完善。要把县城各类文化活动下放农村,让农村汲取经验,融会贯通,加强文化的融合,创造新颖的文化创意,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举措。乡镇之间也应该互相交流,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让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公共文化建设还要容纳科技的成果,要顺应时代潮流构建文化共享数字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融合,当前文化走出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数字化,在民间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要提供优质载体进行数字化建设,让文化发展适应社会进步,让社会进步带动文化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民生幸福之举,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这是惠民利民的项目,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且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经济是先导,单纯的经济富裕是孤立的,乡村振兴的实现要物质与精神并行发展,尤其是注重农民精神风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最大理性选择,乡村振兴不单是经济产业链的辉煌,更是乡村乡风文明的再现,绝对不能抛弃文化建设而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建设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让文化造福人民,也会让文化造福全国,让全国在文化建设的浪潮中助推乡村振兴,让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