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张源,翟江丽 (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生物、食品、环境、医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兼顾的学科。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统一[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融入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仪器分析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本文旨在结合仪器分析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探究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自然融合的教学策略。
仪器分析课程中包含较多的意识形态和思政元素,渗透着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内因与外因等丰富的哲学思想。该课程定性定量分析的特殊性提供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的平台。因此,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新世纪大学生。思政元素融入仪器分析课程的实施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开展的成败。专业课教师如果自身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就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自然就无法传授给学生[2]。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术视野是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因此,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涉猎其他自然学科以及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化学史等知识的研习,以提高挖掘思政元素的敏感力。教师还要及时把握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及其对仪器分析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仪器分析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教学目的的合理确定是教育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对仪器分析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明确仪器分析中的思政元素,提出“专业能力”和“思政”的整体目标,着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的综合素质人才。为确保课程内容蕴含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因素,教师应按照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使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即以“仪器分析课程”为载体,挖掘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养成中[2]。只有先挖掘出思政元素,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融合。
1.3.1 仪器分析中的哲学思想
仪器分析蕴含了较多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观点。虽然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中并没有哲学术语,但是在仪器分析的知识体系中却渗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仪器分析的教学中,对立统一规律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发射光谱法,虽然谱线产生的过程相反,但是某元素的谱线特征统一于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在色谱分析中,范第姆特方程中载气流速在分子扩散项和传质项中的影响是矛盾的、温度对于两项的影响也是矛盾的,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最佳流速下选择合适的柱温,以求达到较高的柱效能。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哲学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融入到教学之中。
1.3.2 仪器分析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脐血。随着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分析仪器也在不断地发展,而仪器的迅速发展也在促进着科技的发展[3-4]。通过剖析国内外分析仪器的发展历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1.3.3 仪器分析中的科研精神
教师通过对仪器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等基础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以我国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等前辈生平事迹为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
1.3.4 仪器分析中的社会责任感
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解“色谱应用”一节时,可以将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含量的测定纳入当今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色谱法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1.3.5 仪器分析中的环保意识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指导,在仪器分析的教学中,要注重环保意识的合理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采用现代仪器分析待测物质含量的时候,要注意有毒有害试剂使用后的科学规范处理,使学生将规范操作和环境保护内化为自觉行动。
仪器分析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观点和专业知识点的关联度和契合度越高,越容易实现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知识教学互相融合、同向同行。
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融入”入手,以深入浅出、启发思考作为思政教育渗透的前提,并与仪器分析课程特点相结合,把知识培养、思维培育与家国情怀、科研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相结合,使思政元素顺畅地融入到仪器分析课程之中[5]。
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仪器分析课堂教学田地,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统一。表1列举了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
表1 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教学设计
环保意识教育是仪器分析思政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内容。图2列举了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于微量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时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设计。
图2 融入环保意识的思政教学设计
讲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时,首先引入“女儿国”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可能是水污染造成的。
提出问题:重金属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结合科研工作者的测定结果,找出了导致“女儿国”的罪魁祸首是重金属“镉”。
课程思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山银山”思想的指引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要想过好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降低重金属污染问题,自然地在课堂教学组融入了环保思政元素。
仪器分析课程的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教师不仅要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仪器的操作应用,还要将严谨的科学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以教师的感染力活跃课堂气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本文对仪器分析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仪器分析教学内容中,使思政教学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去,从而达到“润物无声”“协同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