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17 21:52:49凌,王
关键词:赋权视域人文精神

蔡 凌,王 成

(1.湖北师范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湖北 黄石 435002; 2.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以数字技术为突出表征的微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研究生的精神生活空间,微博、微信、微视频以极具渗透力的样态现实规约研究生的思维向度和价值取向。微文化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无微不至”的特殊场域,这也使得本来就充满挑战性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面临着新的问题。面对微文化的深度赋权与权力结构,我们需要在这一公共话语空间中寻找到当下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路径,进而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

一、微文化赋权与研究生人文精神困境

我们当前的文化语境充斥着微文化的踪迹,数字媒体的技术转向带来了微文化的微观政治性和微观权力的泛化。高校研究生作为一个更具个体思维和价值选择的群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微特质衍化过程中走进到了人格塑造的十字路口。微文化的赋权行为是一种双重建构行为,其一方面建构了研究生从事文化政治和生活政治行为的可能,为他们认识世界、参与公共事件提供了可以对话的场域和平台;另一方面,微文化的赋权行为可能建构一种表层化思维与意义消解模式,形成研究生人文精神的消退和缺失;“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权力源。通过网络实现自我赋权,形成某种变革社会权力关系的力量的过程,是为网络赋权。然而,网络赋权仅仅提供了网民参与并产生影响力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网民都能切实享有网络赋予的权力,‘赋权’的实践绝不能脱离权力的争取与行使。从个体角度来看,谁才是积极行使网络权力的人?有什么特质?会产生什么结果?”[1]也就是说,微文化赋权对研究生群体的权力实现具有双重意义和矛盾张力,而且这一权力实现路径还伴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焦虑和困境。

(一)微文化赋权与研究生教育

在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中,传统的宏观政治长期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心地位,并且以同一性的宏大叙事协调与整合各种力量,而微文化所带来的微观政治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宏观政治,将政治生活化、平民化、碎片化和泛化,“微观政治逐渐展现出它的理论力量和社会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2]高校研究生作为一个兼具知识主体与技术主体的存在,对微文化的政治赋权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从而使自身处于权力的场域,自觉参与高校文化建设和改造着自我精神世界。首先,微文化赋权打破了研究生和导师、学校、社会的单向关系和权力资本分配比例,研究生逐渐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权力参与机会。人文学科研究生的批判思维和人文主体性在微文化视域下的导师—研究生互动关系中得到明显的呈现,研究生以一种学者思维和解构思维进行相关学术问题的批判接受,“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不可怀疑的对象,因为世界乃至宇宙从来没有任何享有怀疑豁免权的绝对权威,合理地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3]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生为中心地位的理念。其次,微文化赋权使研究生的个体生存空间扩张,自我意识和个体存在意识显著提升,同时极具自由化、娱乐化、草根化的微文化使研究生的参与感与权力欲望更加强烈。微文化赋权对于研究生的文化接受而言具有民间立场和狂欢化倾向,其能够建立一种所谓的非主流民间精神价值取向,进而在技术媒介的狂欢化时空场域中尽情地进行私人化的表达和权力的运用。我们看到,微文化视域下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介使研究生获得了自由表征的话语权,他们不仅可以对社会新闻、历史事件、学校趣味话题进行围观和议论,而且还可以在新媒介上同步发表自我言论和关注论域,并由此形成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角色界限的被打破。“新媒体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受众群体不断增长,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4]这就极易造成一个开放性、活跃性、低门槛性的媒介狂欢化时空场域,使研究生群体在草根性的娱乐活动参与中进行权力的自我彰显。再者,微文化赋权拓展了研究生知识接受和文化认同的路径,增强了他们的学术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微文化延伸了研究生接受知识的边界和方法的选择,研究生可以在一种海量的文化信息筛选中加强自身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将学术的自律和他律更好的结合,同时生成高校研究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维度,“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5]

(二)微文化赋权下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困境

微文化赋权深刻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其不仅给予研究生主体性地位、权力参与意识和人文认同的促进作用,而且也给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带来诸多困境。首先,微文化的新媒介技术造成了工具理性的深层渗透,容易滋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并影响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目标确立。新媒介技术几乎是以一种统治性的方式改变着当下研究生群体的思维行动方式,但是从人文精神的内核出发,其所立足的人本内涵和生命自由维度却在技术的奴役下走向了工具理性,高校研究生教育也难以摆脱“就业训练所”的宿命,“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6]研究生群体逐渐丧失新媒介和技术的反思,浅层化的信心接受和实用主义立场消解了人文精神的崇高目标,这必将束缚人文精神理念的培养和建构。其次,道德弱化与理想信念缺失成为新媒介技术转向下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困境。微文化视域下的私人化、个性化、复杂化的时空场域具有疏远主流价值话语形态的离心力,研究生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人本主义精神要义,就极易造成道德价值的滑坡和信仰危机。“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7]再次,微文化的新媒介技术容易造成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危机,沉溺孤独的心理倾向成为横跨在研究生与社会、高校、他者面前的一道鸿沟。新技术媒介本身就具有使人沉溺萎靡而不自知的消极因素,这就会使缺少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研究生的心理更加不健全,再加上高校多元文化思潮的泛滥,就极易给他们原本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教育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所谓完人教育,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缺乏人类文化修养的人是功能残缺的人。”[8]最后,深度知识的缺陷与求真探索精神的丢失是研究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体现。微文化注重知识信息接受的表层化、技术化和便捷化,往往不注重知识的深层结构和内在义理的传播,这就容易造成研究生深层知识结构的缺失,不利于研究视野和学术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同时,这一深度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育,不能形成有效的研究氛围和学术行为,“高校之所以要重视环境建设,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其味道是不一样的。”[9]显然,缺乏学术热情和动力的研究生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技术伦理视域下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内核

20世纪末所提出的人文精神问题至今仍然引起学界、教育界的广泛谈论,中国人学在文化致思的漫长历史中蕴含着关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的心路历程。面对微文化的无孔不入的现实形态及其深层影响机制,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更要在传统文化的持守中明确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独特内涵,进而重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人本情怀。微文化赋权是伴随着技术伦理的内在生成机制的,微文化影响下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内涵必然凸显技术伦理的内在尺度,并以此为根基建构起研究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一)科学视域下的生命潜能呈现

微文化给研究生带来了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这就使得我们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内核要体现出现代工业社会生命的真实存在状态,即科学视域下的生命潜能呈现。人文精神不是一个形而上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在本质上应该指向生命的现实存在与无限潜能,微文化的新媒介技术给予了研究生更为便利的工具选择和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研究生个体的技术接受能力和权力参与意识外在彰显,且能够更为多维度的思考科技革命下的学术话语问题,在生命潜能突显的同时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而呈现出技术伦理的视域,“倡导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科学家、专家学者中提倡人文精神,并不是要打破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实际上也不可能打破,而是体现在科学家、专家学者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现在其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运用,体现在其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10]

(二)超越技术理性后的伦理观照

当下的研究生人文精神是超越技术理性后的伦理观照。人本性与精神自由是生命个体存在的本质规定性,这是人脱离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的必然抉择。研究生作为一个具有更高理想信念和价值维度的群体,更要在微文化的狂欢化舞台中彰显人的内在规定性,将反思维度、批判视野、主体性维度、超越性与生命的自由形态相结合,重视终极关怀和生命的自由表征,在实践过程中显现客观世界的意义,即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全面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历史生成,“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也就是说,新媒介技术为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内核注入了“自由”的维度,这种维度是超越工具论层面的思维自由、视域自由和精神自由。

(三)广角视域下的多维知识结构体系培育

研究生人文精神还指向了多维知识结构的生成,是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中对技术和伦理反思后的知识接受与传播,即体现为广角视域下的多维知识结构体系。微文化带来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知识的多样化形态呈现,研究生群体需要摒弃所谓的“价值虚无”和对立性思维模式,以及微文化带来的所谓“中间”地带和时空共同体,在知识话语的互渗互助过程中实现多维知识结构体系的现实建构。多维知识结构是人文精神张力的内在支撑,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广角视域将微文化的影响效应和知识的内在生成有机整合,适应了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当代显现,“研究生进行知识创新至少应涵养批判性思维,发现研究问题;激发人的想象力,构想新颖观点;警惕思维的陷阱,学会分析论证。”[12]也就是说,知识创新为研究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必要的路径指引,而多维的知识结构也是知识创新的表现机制,以一种广角视域将研究生的知识界限无限的延伸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技术保证,也形成了研究生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四)人际交往中践行交往合理性与提升传统文化自信

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理念是研究生人文精神内核的目标指向,是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践行交往合理性与提升传统文化自信维度的重要体现。微文化的新媒介给研究生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可能,“新媒介融合了所有的传播手段,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完全数字化,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媒介。新媒介克服了传统媒介单向直线式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介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方式,这种全新的变革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系统变革。”[13]如何使这种人际交往在新媒介的参与下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着人本关怀,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在新媒介技术语境下的现实诉求。对社会中人际关系建构是较为复杂的事件,研究生群体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此,在微文化视域下强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度认同和坚定信念,这是交往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文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出表征。

总的来说,面对技术理性的现实影响,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充分考量技术和伦理的二维张力,建构一种适应时代和研究生教育的新型人文精神内核,即以科学视域下的生命潜能呈现为重要内容,以人文视域下的精神自由形态为内在规定性,以广角视域下的多维知识结构为内在支撑,以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理念为目标指向。

三、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路径

微文化视域下的新媒介革命给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提出了新的议题,即如何在“无微不至”的时空场域中凸显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显然,在这样一种网络交往空间中,我们需要倡导对技术理性反思下的人学教学,超越功利主义观念下的深度价值植入,注重隐性价值渗透过程中的人本情怀介入,激发研究生主体性能量后对人文精神的自我内化,以及构建多维一体的人文生态环境,进而为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寻找到可以选择的路径。

(一)建立技术理性批判和反思的新模式

微文化的新媒介技术是伴随着技术理性的控制深层影响着研究生的日常行为方式,我们的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首先进行技术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以人学教育抵制技术理性的奴役,建构人与技术和谐共生,外在物性和内在精神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人因为自己没有本质,没有自己固有的存在方式,所以他需要获取一种存在方式。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14]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技术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其走向技术理性总是伴随着人的自我确证与人性的反思,并且在与人类发展历史相统一中呈现自我力量。当前高校新媒介技术的非理性化与技术化显然伴随着研究生人文精神的人学反思向度,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技术的双重属性,将人自身、人的存在始终作为技术发展的内在尺度,“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5]

(二)内在植入超功利主义的深度价值

超越功利主义观念下的深度价值植入也是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之一。新媒介技术往往以图像化、碎片化、浅层化的信息引起研究生群体的关注视野,并且让其在这样一种无深度模式中消磨情感和意志,甚至在认同某种大众俗文化过程中毫无抵抗地放弃深度价值,以媚俗化、实用主义的立场走向功利主义的泥淖。“人就走到了悬崖的最边缘,也即走到了那个地方,在那里人本身只还被看作持存物。但正是受到如此威胁的人膨胀开来,神气活现地成为地球的主人的角色了。由此,便有一种印象蔓延开来,好像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只是由于它们是人的制作品。这种印象导致一种最后的惑人的假象。以此假象看,仿佛人所到之处,所照面的只还是自身而已……但实际上,今天人类恰恰无论在哪里都不再碰到自身,亦即他的本质。”[16]研究生群体如果在这种价值危机所引导的生存危机中,过度关注现实目的和新媒介技术的实现目的,缺乏走向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维度,那就会丧失作为存在个体的本性和自由。为此,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伴随着超越功利主义的现实要求,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文精神内涵建设的根本维度,走向一种符合时代表征,具有常规化、制度化、深度化的体系建构。

(三)隐性价值渗透下介入人文情怀

微文化视域下的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还要注重隐性价值渗透下的人文情怀介入,让研究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走向生命的自由自觉状态。微文化的时空场域中存在着各种价值取向,尤其深藏着一些异质的、草根的、低俗的、细微的、隐性的杂语现象,势必会影响和解构研究生群体本就在生成的宏大价值体系和生活心理世界,“显然后现代人已经被这种高度发展的新技术搞得心醉神迷,因此,当前像对电脑和信息处理机之类的新技术的狂热追求和迷恋,对我们所说的文化逻辑来说就远不是外部的了。”[17]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注重新技术媒介对研究生潜在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腐蚀和衍化,积极用人本情怀铸就研究生主体的价值标准,使其能够在复杂多义、众声喧哗的多元价值场域不迷失自我,自觉抵御腐化价值的渗透,建立起信仰的铜墙铁壁。

(四)深度激发主体性能量

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需要激发主体性能量,使研究生群体能够将人文精神自觉内化,通过主体性的建构真正确立人文精神的主体维度。人文精神始终属于主体视域中,是以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历程为重要标尺。如何在主体维度超越技术理性控制?如何在主体维度全面接受人文精神内核?如何在主体维度强化生命意义?显然,面对微文化的新技术媒介渗透,我们需要彻底激发研究生主体性能量,使自由自觉的、充满生气的、个性自足的研究生主体形成对人文精神的现实内化,“未来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式。”[18]换句话说,只有研究生自由自觉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才能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持久秉存和内在操守,高校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才能突破技术理性的围追堵截,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五)构建多维一体的人文生态环境

微文化视域下构建多维一体的人文生态环境对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要预构四维一体的人文生态环境,倡导人文价值的深度模式教育,提升学校育人环境;建立人文精神内在生发机制,优化社会教化环境;强化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合理性,重视人文交际的影响功效,“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关键在人,表现为人的生态保护意识,改造环境的创造精神,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时的抉择倾向,审美鉴赏力与是非分辨力,享受生活与回报社会的同步思考,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等等。这些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在短期内难以用数据和外在的形态衡量,所以是潜在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9]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确实建构起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生态性环境,在一种和合与共的美生场域中实现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当代呈现。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不仅是微观政治和微观权力的现实呈现,而且指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实践;其不仅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介入,而且更需要精深系统的话语支撑。研究生作为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特殊群体,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具有内在诉求,也就是说,后现代消费社会、泛审美时代、文化寻根等话语场域中,人的诗意超越和人文精神洗礼昭示了生命的审美现代性,其已经成为时代的共同课题,而注重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新媒介技术或许为我们思考和探索这一课题提供了可以选择的路径。

猜你喜欢
赋权视域人文精神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试论新媒体赋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