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琳
摘 要:为了明确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文章进行了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机制分析。文章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理论和机制,采用理论分析法、问题分析法等,说明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分析学校如何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和机制形成。研究得出,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有利于学生的情绪稳定,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品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此,希望学校要善于通过体育教育的合理开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机制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是学生教育的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因此,将健康课程与原有的体育课程相融合,打造综合课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1 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
1.1 生理学基础
体育疗法的生理学基础是人脑和肌肉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能够从大脑传到肌肉,也能从肌肉传到大脑。人体的肌肉活动比较频繁,兴奋元素也就不断地从肌肉传递到大脑,人体的情绪也会高涨。反过来,如果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肌肉向大脑传递的神经刺激就比较少,大脑不兴奋,情绪会出现低落。体育疗法的机理是通过身体运动,激活肌肉状态,刺激大脑,让情绪被激活,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积极的联系模式和良性循环。
1.2 心理学依据
在体育心理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运动锻炼也逐步兴起,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息息相关,这一点在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调查中都得到了充分验证。结合Ryan(1983)的调查来看,其对1750 名医生进行调查,其中有60% 的医生将运动锻炼作为焦虑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超过80% 的医生认为体育运动是有效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疗法,这种方法操作应用起来比较简单易行,且不会受到过多的条件限制,也不用花费太多的财力、物力等,有利于运动者进行自我调控。这实际上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通过对大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来对其心理状况产生影响的方式。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不愿承认自身有心理问题或疾病且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好的效果。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的,在运动中能够突破年龄、性别、身份等局限,促进合作,这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克服内心的障碍、消除烦恼和矛盾是有益的,还能促进大学生社交能力发展,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1 有利于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
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学生可以从中产生运动愉悦感,这是一种通过体育运动产生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这种愉悦感对于学生的情绪以及情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实现能量爆发,还能释放积压的不愉快情绪。学生在运动锻炼中,自身机体血流量以及吸氧量持续增加,这对于其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很好的刺激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随着运动,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抑郁情绪也是有帮助的。
2.2 能调节紧张情绪
在心理健康的指标中,情绪状态占据重要的比重。研究得出,多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Melnman(1993)针对运动后的受试者开展测量,发现了他们焦虑、紧张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精力以及内心愉悦度显著提高。Hayden(1984)在研究中发现,长期坚持锻炼的人相对于不锻炼的人在较长时间内较少产生抑郁和焦虑。
2.3 增强自我控制感
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提升自身的控制感以及自我控制效能。他们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和竞争带来的激情,也能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满足感。这类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运动中。
3 目前学校体育运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3.1 教学理念落后
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教学理念落后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领导和管理体育课,习惯于在体育课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遵守其教学规则,遵循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上,学生要按照教师的口令和安排进行活动和练习,这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厌烦体育课程、逃课、不练习。
3.2 教学内容单一,與心理健康的联系不够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供学生选择的并不多,主要有篮球、跳高、田径、跳远、乒乓球等等。这些体育科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计划主要是运动技能培训。例如,在大学篮球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的做法是教给学生投篮规则、投篮动作规范、篮球比赛技巧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教师往往没有将篮球训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
3.3 体育课程教学不够系统,不足以落实终身体育理念
从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来看,体育课程仅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置,高年级没有这门课程。通常每周两个课时,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这样的体育课频率较低。而且体育课通常在周二或周三组织,当下一堂课时,学生可能会完全忘记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前不得不花一些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4 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4.1 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理念,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断推进教育领域创新。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应认识到体育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必然途径,应与其他基础学科受到同等重视。教师要努力以新课程标准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走在教育前沿,助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现代化,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结合新时代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和指导方针,继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体育教学范围从单纯的体育运动转向以体育为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实施课程和练习。师生都要认识到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4.2 更新课程内容和模式,激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
高校的课程种类较多,不同高校对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高校实际,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教学内容,并从根本上落到实处。在体育课程开设中,要不断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保证体育课程质量,促进课程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满足学生体育教学的各种需求。
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不能长期采用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训练为主要手段,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还可以更新游戏教学模式,让社会体育赛事中的学习和热身变得有趣。这种有趣的社会体育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创造良好的体育竞赛环境;提高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还可以积极与社区合作,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的社区体育赛事平台,组织和利用更多的社区资源。保证赛事的可靠性和公平性,将群众性体育赛事纳入高校日常活动的常规项目,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赛事,并在实际参与中更清晰地展现自己的运动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3 重视体育与健康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可以组织召开如何把安全意识融入体育教学之中的专题讲座,注重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注重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做好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运动器械和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要以积极、客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新课改、新理念,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预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课堂带来的乐趣,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结语
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的对策方面,有很多方法得以应用。虽然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治疗和辅助机制还不够明确,但是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法,将其应用于预防及干预心理疾病的研究一直是體育训练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体育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说明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并深入探究如何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和优化,促进这一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甘野, 袁新国.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6(6):113-115.
[2] 马莉, 方园. 体育运动对职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软件(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2016(7):207-207.
[3] 洪煜. 不同强度体育运动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 电子版( 下旬),2021(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