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进路、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

2023-03-16 00:20:15张秀阁
关键词:群众发展

高 远,张秀阁

(天津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表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宗旨的光辉体现,也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遵循。深入探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进路、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对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进路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中形成和发展,在夯实历史基础、群众基础、现实基础中扎根和深耕。

(一)理论渊源: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定义“现实的人”为理论前提,以论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的概念,批判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对于“人”仅仅赋予的“抽象性”的界定,用“现实的”“历史的”“从事着活动的”等特征来突出定义“人”的本质,将“人”界定为“现实的人”,即“人”的特征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界定,充分肯定“人”的存在、运动和主体地位,为后续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前提条件。马克思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指出“工人创造一切”,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肯定“劳动”的力量,认为实施劳动的主体,即“人”起着重要作用,持有人民群众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推动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0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构建一个“联合体”以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关切以及对于“现实的人”的主体意识的激发,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真正解放。

(二)历史基因: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自成立起就明确了自己的基本信念和立场是无产阶级的、是人民的,是以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为目的的。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继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提出“为人民服务”(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和走“群众路线”两大观点。“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切实解决“群众的一切实际生活问题”。“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人民事业胜利的法宝。毛泽东强调,“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6)《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彰显了其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邓小平将“共同富裕”的思想融入人民观,并将实现共同富裕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站在“人民至上”的立场上,果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并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要求,表明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决心。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思考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突出强调人民的“最高位置”,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三)现实基础: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成功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的变革进行总结归纳,其中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定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一。(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12页。,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指导性的观点。

在经济建设上,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在物质保障方面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探索;在政治建设上,基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259页。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拓展爱国统一战线,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内涵的拓宽;在文化建设上,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在精神食量方面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力量凝聚;在社会建设上,给予“人民需要什么”以新时代更科学更全面的回答,瞄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推进共同富裕,这是在民主本质方面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义的揭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基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这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方面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永续建设。

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意蕴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是多层次的科学体系,深刻反映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要站在人民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首先,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广大人民群众心朝一处想,才能听到真言、听到良策、听到实招,不断完善观点,广泛凝聚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才能助推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才能同心共筑共同的梦想。其次,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晰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价值准则。价值取向关乎初衷、关乎态度、关乎立场、关乎决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是其内在逻辑,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方向。最后,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聚最大底气。党的根基系于人民,党的生命力来自人民。我们的群众最富有智慧,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我们党才能坚如磐石、行稳致远,有人民在,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才会有十足的底气。

发展为了人民,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首先,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10)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7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民心凝聚民力,是社会和谐之本。我们党的根基和重心都在于要不断造福人民,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关乎公信力,社会稳定发展,需要凝心聚力,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并始终用群众满意程度评判审视工作成效,才能赢得民心、巩固民心。其次,民生问题扮演着“指南针”的角色,用以判别整个社会发展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体党员同志,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5页。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肩负的重要使命,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始终放在心上,始终关注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保证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可持续保障。最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水平应当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而不断地提升高度、提升厚度、提升质量,不断助力老百姓的全面发展;民生工程要与时俱进,针对新问题要有新举措,针对新挑战要有新方法,要针对性更强,标准更高,不断提升惠民质量,让老百姓生活更有保障。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页。,强调“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538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发展为了人民,必须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权力都不能被截留更不能被私用,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修身、律己、用权都要确保在正确轨道上,要给予权力科学设定、严格规范、有利制约和明朗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二)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依据的首要观点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关系角度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是人民通过改造完善旧的生产工具,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给予生产力发展以持之以恒的能量输入。生产力通过凝结人民的力量得以发展,这种发展会进一步作用于生产关系中,已发展的生产力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与相配,就在二者不断的运动、磨合与匹配过程中,推动着整个社会稳定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严峻挑战,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力量始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改革实践的主体。人民对改革的需求最强烈,对改革的实效最清楚。改革是冲破束缚的过程,是推陈出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体验,对创新创造的热忱,对突破固有模式的勇气,对未来规划的智慧,对冲破一切阻碍的坚持,这一切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

发展依靠人民肯定了人民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发挥的作用。物质财富特指为解决人类一切生存、生产、生活问题所创造出来的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料。物质财富是由人民群众,凭借劳动,通过生产实践创造并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是形成物质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人民团结在一起,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冲破束缚,勇于创新,从包产到户到兴办特区,依靠人民力量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并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特指人民群众在从事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除去物质财富之外的宝贵资源。人民群众在创造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和理论深化,在实践过程中每一点经验的累计,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发展依靠人民还要看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诠释“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的基础上,又不断赋予其以中国化、时代化的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忘“人民是我们力量根源”,强调人民是“立党之根”,人民是血脉,人民力量是决定“我们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6页。的观点,强调要牢牢树立人民根源的意识。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部队力量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当部队将士承担战斗任务时,人民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后盾;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动热情高涨。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危机已经上升到空前严重的关头时,人民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形成统一战线,铸就钢铁长城,经过无数次英勇顽强的奋斗,付出巨大牺牲,换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用小车推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身处恶劣环境,用胸膛堵枪眼,烈火烧身岿然不动,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在国防工业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不顾核辐射,隐姓埋名,换来国防尖端科技的不断突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过程中,在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发扬首创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每一个重要突破,都离不开人民力量。人民力量是决定我们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应该扎根于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力量。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主是全人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是“民主制度”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一切制度的设计、制定、发展和完善,必须基于国情、扎根实际、立足需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用实践效果和人民感受来检验和衡量。中国的民主制度要根植于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过程中多次强调,中国的民主是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2页。。为了找寻这个“最大公约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上下求索做出了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了政权是人民的,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事务有最终的决定权与处置权,而且能够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中国的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坚持党内民主、党际民主、人民民主的统一,推动民主沿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沿着中国的国情科学的发展。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要深知老百姓期待的是什么,盼望的是什么,以真心换真心。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54页。,中国梦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共同的价值追求,是让全体人民群众梦想得以实现,是为全体人民造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但同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是其重要的价值追求,分配方式也必须考虑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贫富差距、人民群众的愿望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按照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在共建中不断实现共享。党的二十大坚定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必须朝着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源于过上好日子,而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就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富”不是少数人的,而是每一个人的“富”,共同富裕是老百姓共同期盼的,实现人民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要的是14亿人共同富裕,要全国人民这个大家庭都要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要在提升发展公平性和协同性上下足功夫。为此,精准扶贫理念应运而生,各项扶贫机制推陈出新,主动啃硬骨头,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举全国之力,兑现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承诺。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达成,习近平指出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要让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坚定不移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指向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方法论体系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灵魂,实事求是地遵循客观规律,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而形成的方法论体系。面对新挑战新目标,必须继续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凝心聚力。

(一)贯彻群众路线,把握人民愿望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方法论要明晰群众真实需求,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坚定“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44-14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践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奔着问题去,聚焦民之需、之求、之困,出计划、出规划、夯实过程,与人民团结奋斗,让困惑、困扰老百姓的事情真正得以解决。

(二)集中人民智慧,发挥亿万人民创造伟力

我们党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方法论就要扎根于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2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虚心向群众学习。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能“嫌麻烦、图省事”,要“真开门、开大门”,要鼓励群众先行先试,敢于探索,创造经验,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21)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前进才有动力。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民的生产生活动力,人尽其用。

(三)加强制度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方法论的路径方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享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要体现人民意愿,人人成为实践参与者。要通过多样的形式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参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现在社会面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地位得以实现。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和便捷,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通过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增进民生福祉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目标。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幼有所育,就要筑牢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坚实屏障,让每一名儿童都有机会拥抱出彩的人生。学有所教,就要坚守教育“公益性”原则,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扩大投入,努力使每个孩子,不分贫富,不分城乡,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6页。对于贫苦地区的孩子,全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劳有所得,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抓好就业为牵动千家万户的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在卫生事业建设上坚持公益性原则,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制度,提高效果,保障老百姓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我国国情,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住有所居,让人民群众买得起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房子是用来住的,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倡导科学消费,不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并加快棚户区改造,多措并举使住房保障经得起历史检验。弱有所扶,让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覆盖数千万残疾人口的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服务提高残疾人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水平,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待政策。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也为我们党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