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彦明,高梦娇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提出“打造好向海经济”以来,学界、新闻界、政界等都作了大量研究、报道和落实工作,但由于各界对提出向海经济的背景把握不够清晰,导致对向海经济概念的界定不够准确,特别是一些人把向海经济等同于海洋经济、开放型经济等,因此对发展向海经济在内容和方向的界定上就出现了混乱。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以人为本、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学的视角(1)冯彦明:《中国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对建立经济学中国学派的再思考》,《财经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对向海经济提出的背景、含义和特性等问题进行重新分析和阐释,以期更好地服务和发展向海经济。
众所周知,“打造好向海经济”是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考察时首先提出来的。较早研究向海经济问题的洪小龙(2017)从当时国家的宏观形势出发,认为向海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的新命题,向海经济是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更高层次的融合,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合发展的经济形态,其内涵和外延比海洋经济更大。(2)洪小龙:《落实总书记指示 打造好向海经济》,《广西经济》2017年第11期。与此相类似,陈立生(2021)也从国家宏观环境和形势出发,提出在国家正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并将付诸实施以及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向海经济发展要立足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国内与国外结合,沿海和内陆互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和协调发展。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向海经济”要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相关省区市加强协作,合力推进。(3)陈立生:《构建湘桂向海经济走廊 拓展发展新空间》,《当代广西》2021年第8期。而朱宇兵、黄宏纯(2018)则从广西本区的角度理解和解读“向海经济”提出的背景出发,认为应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抓住历史赋予广西发展的机遇,从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高度加快落实、发展和做大做强海洋经济。(4)朱宇兵、黄宏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向海经济加快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18年第2期。
由于对提出“向海经济”的背景的解读不同,人们对向海经济内涵的界定也就不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学者都是从传统西方经济学,即获取物质财富、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角度理解和解读向海经济,几乎没有从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出发进行定义,没有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怎样实现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学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向海经济实际上就是海洋经济,表现为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如邓世缘(2017)虽然认识到向海济作为新兴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并且认为“经济”就是指经邦济世,但又认为“向海”意指面向海洋,向海经济即为向海要资源、向海要财富、向海洋发展。(5)邓世缘:《更好更快发展向海经济打造外向型经济聚集区——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资利用水平的思考》,《广西经济》2017年第5期。戴春晨(2017)认为,打造向海经济意味着城市要向海洋发展,向海要资源与财富。(6)戴春晨:《首提“向海经济”:北部湾如何向海而生?》,《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4月21日。莫晨宇(2018)认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就是要加大力度开发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7)莫晨宇:《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对策研究》,《经贸实践》2018年第9期。穆鑫(2019)则非常明确地把向海经济与海洋经济等同。(8)穆鑫:《“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二类观点是在向海洋要资源和要财富的内容之中明确加入了“陆地”的成分。其中,一些学者所提的“陆地”仅仅是广西,如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课题组(2021)认为向海经济是以广西的港口和海洋交通运输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9)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课题组:《广西向海经济赋能双循环经济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市场论坛》2021年第8期。,另一些学者所提的“陆地”虽然超出了广西,但也仅限于中国,或者立足于中国的港口和海岸。如王波等人(2018)认为向海经济是把陆域经济作为基础,把海洋经济作为依托,以海岸带作为空间载体,把现代港口作为发展支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的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效衔接陆海通道、实现陆海经济互动融合为目的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10)王波、倪国江、韩立民:《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杨昊楠(2021)将向海经济界定为围绕海洋而延伸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产业、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科技、开放程度、海洋文化六个方面。(11)杨昊楠:《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新动能研究》,北部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显然,这些学者虽然提出了“开放型经济”,但在其概念界定中并没有“开放”的内容,更没有国际合作与双向开放的成分,其落脚点主要还在中国的广西沿海和内陆地区。从表面上看,黄建章(2021)的定义提出了“沿海及相邻区域”的问题,但实际上,其中所说的沿海及相邻区域主要是指广西沿海港口所在的陆地区域及相邻的海洋,而不是与海洋连接、隔海而望、因海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其所说的向海经济仍然主要指的是海洋经济,其所提出的“向海产业集群”,也都是与海洋资源直接相关的产业,并没有考虑海上邻国的情况和需要。(12)黄建章:《“扬长补短”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广西》2021第4-5期。第三类观点是在原来的海洋经济基础上加入了“开放”二字。不过,有的学者如韩立民、黄灵海等似乎只是借用了“开放型经济”的名词,并未体现出具体内容;有的学者如蒋和生、傅远佳等则是直接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定义向海经济。王波等人(2018)认为,向海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发展主体,以陆海统筹、由陆及海的发展为导向,以港口和海洋交通运输为基础,以海洋生态建设为保障,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13)王波、倪国江、韩立民:《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黄灵海(2020)认为向海经济是以陆域经济为基础、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14)黄灵海:《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刘琴、蒋和生(2021)提出向海经济是以海洋为发展的方向和载体的外向型经济,其范围远大于海洋经济。为此,作者认为海洋经济属于国内大循环,而向海经济则属于国内国际双循环。(15)刘琴、蒋和生:《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拓展“蓝色”发展空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1年3月15日。傅远佳等人(2020)明确提出向海经济具有内陆通海发展、陆海资源拓展以及推动陆海经济走向国际合作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三个特征。(16)傅远佳、包国庆等:《西部向海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与对策》,《开放导报》2020年第5期。
从理论上讲,对向海经济的定义决定了向海经济发展的内容和对策建议。不过,由于人们对向海经济的界定并不明确,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似乎也不够“精准”。2017 年广西海洋和渔业部门编写的《广西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向海经济,广义的向海经济=海洋经济+外向型经济+海陆联动机制,狭义的向海经济是指海洋经济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和。(17)杨昊楠:《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新动能研究》,北部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2019年12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关于发展向海经济的政策文件,其基本精神是把海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统一,但也提出了牢固树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9月27日在南宁市召开的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对广西具体落实和发展向海经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8)王海波、杨晓佼:《乘风破浪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区述评》,《现代广西》2020年第19期。2020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实施的《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了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六大具体行动。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其背景非常重要。因为“背景”反映着作者提出概念的出发点,当然也体现和决定了作者提出概念的目的。
我们知道,“向海经济”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首先提出来的,而且还是在考察的第一站北海铁山港码头提出来的。从个别性即对广西的定位和期望上讲,这首先反映出总书记的深思熟虑,反映出总书记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厦门、宁德、福州,从福建省委、浙江省委、上海市委到中共中央的长期实践和丰富经验的总结;而从一般性即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特别是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负责任的大国的领导人来说,这恐怕不是仅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那么简单,也肯定不是为了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而应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习近平同志高深的中国文化造诣和一直以来经世济民的情怀中去发现“萌芽”,寻找依据,理解本质。我们认为,“向海经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关心全人类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使命和担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天下大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略。
其实,早在从政起步的河北正定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看到当地“高产穷县”的状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要求正定贯彻“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因其所变”的发展方针,落实“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经济发展思路(1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体现出要主动融入全国大局的意识。
1985年6月习近平从华北平原来到东海之滨,一直到2007年进入中央工作,在长达22年的沿海省市工作期间,他仍然从解决当地百姓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出发,领导相关地区先后发展沿海带动山区的陆海统筹的山海经济、沿江向海发展的区域经济圈的江海经济、依托滨海城市的区港联动开放发展的海上经济和以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港城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经济,并随之提出“飞洋过海向外飞”“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的理念,要求沿海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在商品经济中见世面”。(20)靳书君:《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年第5期。
2007年习近平进入中央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仅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且一再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仅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要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仅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而且教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学会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民本思维和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21)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并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中国文化之区别于西方之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自私自利、胜者独食,中国的“经济”区别于西方economy之处就在于以人为本、经世济民而非通过剥削奴隶发家致富(23)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中国经济学区别于西方economics之处就在于是基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实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经世济民的学问而非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服务的“富国策”(24)冯彦明:《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财经理论研究》2021年第6期。。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向海经济既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更不可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名词,而应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把它放到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放在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和理解。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是依靠人民而发展壮大的,对人民历来都有着深厚的情怀,而且这种情怀不仅仅针对中国人民,也针对全世界人民,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2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62页。“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47页。
关于高质量发展,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应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也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而提出来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化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判断、新表述和新安排,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高质量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是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7)史哲、王明峰、韩鑫、苏滨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0/content_5591902.htm.
关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愿望,加强同包括东盟、欧盟、非盟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甚至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的对接(28)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新华网客户端,2019-04-26.,而且也把“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归功于我国一直以来着力落实的“五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民交流的“心联通”。他要求大家继续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和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的基础,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9)《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9/content_5652067.htm.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30)钱彤、熊争艳等:《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人民网“十八大专题报道”,2012-11-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31)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3月28日),新华网,2015-03-29。,并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即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32)杜尚泽、姜赟、李仕权:《习近平“四观”倡导国际新秩序》,人民网,2015-03-29。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追求本国和本国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不同于美国的强化海洋战略引领、日本的以海立国以及欧盟的积极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极等战略。
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来广西考察并提出发展“向海经济”,肯定不会是简单重复在福建、浙江、上海的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的论述,更不会是套用西方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实际上,早在2015年3月,中央就提出广西要成为构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打通西南中南开放新支点、形成“一带一路”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向海经济”的提出无疑是赋予了广西新的定位,即基于原有的定位但又高于原有的定位,包含了原有的内容而又超过原有的内容。
基于以上对“向海经济”提出背景的认识和考察,我们认为“向海经济”是以特定的海洋为地理基点,与邻海所有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协调发展为思想起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发展途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经济发展取向和方式,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向海经济”这一概念的含义需要明确一个中心,瞄准一个目标,在地理范围上体现“三海”,在发展途径上落实“三新”,在实践效果上实现“三赢”。
明确一个中心,就是明确“人”这一中心,认识人,使用人,保护人,最终发展人。中国文化就是关于“人”的文化,中国经济学是关于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经世济民的学问。在中国经济学看来,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类社会必然是由人组成,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必然都是人的活动,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唯利是图和以利润为中心,向海经济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向着一个目标,就是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向着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让各国各地区人民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设计相关管理制度,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筹谋产业发展具体内容。
在地理范围上要体现出靠海、用海和跨海。这是向海经济中“海”的必然要求。“靠海”就是要发展与“海”相邻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和经济。不过,“靠”海也有远近之分,不仅仅是沿海的港口,也不仅仅是沿海的省份,而取决于沿海港口与省份对相邻省份及内地、甚至内陆邻国的辐射和服务能力。“用海”就是立足海洋,利用海洋。不过,“用”海也有高低之别,不仅仅是海面交通,也不仅仅是海中渔业、海底油气,还有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研学等,利用海洋的程度取决于对海洋的认识,取决于相关技术的创新。“跨海”就是要跨过海洋,跨向海外,包括海邻国和国际。当然,“跨”海的跨度也有大小之距,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初级的“跨海”是跨出海岸,发展近海经济;中级的“跨海”是跨向海洋,发展远海、深海经济;高级的“跨海”则是“跨”过海洋,与海洋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服务海洋周边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也涉及到与“靠海”相类似的问题,即周边国家与海洋距离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借助于特定的海洋所辐射(服务)的距离的远近。如从广西看,可以是北部湾之邻的越南,可以是跨过南海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入至其他东盟国家、印度洋及大洋洲各国。
在发展途径上反映“三新”,即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新时代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3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新华网客户端,2019-04-26。如果我们像西方国家那样,依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逻辑,奉行零和博弈、赢者通吃,尔虞我诈、以邻为壑,将必然是两败俱伤,在封上别人门的同时也堵了自己的路,从而影响和损害了全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因此,我们创造的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推动的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即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及其人民。(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62页。实际上,正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和理念造成了不平衡发展,也正是西方经济学唯利是图、零和博弈的理论强化了不平衡发展。文化是理念的反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共商共建共享,既抓住了牵动发展的“牛鼻子”,解决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又实现了相关各方的相互协调,解决了区域间、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既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达到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又把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到了实处,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最后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享发展和各得其所。发展向海经济,促进南海周边国家平衡发展,带动RCEP各成员国协调发展,并以此引领和促进全球各国共享发展,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
在实践效果上体现“三赢”,就是通过发展向海经济要达到我你他、本地周边异地和过去现在未来的共赢。中国文化倡导“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这是我们判断任何人的任何认识和行为正确与否的基本标准,当然也是判断向海经济内容正确与否的基本依据。凡是能够突破个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这三个纬度的共赢的认识和行为才是正确的,而其他如单赢和双赢都是不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35)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北京),新华网客户端,2020-09-22。因此,中国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本地,以海为基,带动周边。所谓立足本地,就是立足广西,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服务西部大开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所谓以海为基,就是以南海为圆心,保证南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运行和发展。所谓带动周边,就是以RCEP生效为契机,在加强与南海周边五国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首先带动东盟各国发展起来。
为了实现“三赢”,在发展向海经济时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布局要大。向海经济是“半城郊型”经济的升级版,体现了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思想。从国内看,广西沿江沿海沿边,发展“向海经济”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更是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体现,是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作用的需要:从国际看,广西是中国唯一连接“一带一路”的省份,是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发展向海经济不仅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更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形成,带动以东盟10国为主的“10+5”这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融入全球经济,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二是措施要实。当前背景下提出发展向海经济,不仅体现出要解决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反映出我们要真正实现RCEP“10+5”的统一、协调发展,进而逐步推动实现全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因此,向海经济不仅是一个概念,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发展向海经济不是一句口号,而需要完善的规划和具体的举措。三是站位要高。向海经济不仅仅是要发展“经济”,中国的“经济”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和GDP,而是经世济民;习近平的经济思想不是西方的唯利是图和“富国策”,而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向海经济不仅是“向海洋”,更是“向海外”,不仅是中国向外,更要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向“外”,也就是“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发展”,实现“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3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49页。。
全面把握“向海经济”的含义,还需要认识其所具有的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和性质。
第一,是围绕“海洋”而发展的经济。“向海经济”必须有“海”,也必然有“海”。习近平总书在在广西北海提出“向海经济”,就是基于广西沿海的事实和基础,基于广西独特的地理优势。不过,围绕海洋不是依赖海洋,更不是限于海洋,而是利用海洋,既包括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包括利用海洋的海空交通而提供的环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的机会和资源。
向海经济既然是围绕海洋而发展的经济,因此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是针对与“海”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情况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当然,这种针对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基地(即广西及国内)”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范围逐步扩大,影响逐步深远,融合度逐步增强。正因为如此,广西可以发展向海经济,广东、海南也可以发展向海经济。也就是说,向海经济是以特定的“海”为媒介和内容的多边经济。
第二,是以各国各地区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向海经济”不仅仅是发展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经济,也不是仅仅物质财富增加的经济。向海经济的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以中国人民为中心,更是以所有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为中心;向海经济的“经济”不仅包含物质财富,还包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部需求;向海经济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创新驱动不仅仅是靠技术创新的驱动,而是发挥所有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驱动,是在每一个人不断的新陈代谢基础上的所有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驱动。
第三,是各国各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中国文化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共享文化,中国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经世济民之学。中国历史上没有侵略过任何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中也没有任何侵略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3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因此,向海经济既不是中国单独向海,也不是中国主导和决定向海,而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商、共建、共享。当然,我们说向海经济要共商、共建、共享,也并不意味着不顾自我条件来迎合别人,而是要以各自自我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的共享,也是相互促进的共享。
第四,是需要我国率先垂范的经济。“向海经济”没有先例。过去的英国靠坚船利炮、侵略扩张“成就”了“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当今的美国靠美元霸权和军事讹诈维持着其“价值观”侵略和颜色革命。这些逞凶于一时的“辉煌”在损害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注定要掘下埋葬自己的“坟墓”。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变革,而且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而必须通过全面落实五大理念来实现经济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全面变革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全国各地特别是广西地区要率先垂范,在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向海经济”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打造高质量向海经济发展之路,带动周边地区和国家发展向海经济。
第五,是具有丰富而综合的内容。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仅仅是收入和GDP的增加,更是包括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环境友好、教育发达、医疗保障、工作顺利等。因此,向海经济不是某一个产业,也不是海洋一类产业,而是涉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各类产业,也包括基础条件和公共设施。发展向海经济,既要注意发展相关产业,还要注意完善基础设施,既要注意技术创新,还要重视人员培训,既要注意发展教育、增强研发,还要重视繁荣文化、光大文明。总体来说,向海经济不只是经济,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
据考察,“海洋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1972年美国的《海岸带管理法案》。鲁格尔(Luger)认为海洋经济是关于海岸带以及与海洋相关联的生产与服务活动;科尔根(Colgan)把海洋经济界定为海洋及其资源直接或间接作为生产和服务投入的经济活动。在中国,近20年来学术界针对海洋经济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但是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权锡鉴认为海洋经济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通过一定的劳动或活动,对海洋资源进行投入和加工,从而获取物质财富的过程;陈万灵则认为是在海洋空间范围内的对海洋资源进行的开发和利用;曹中祥认为是以一定的技术为基础、以海洋资源和空间作为对象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及其相关服务活动。(38)穆鑫:《“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中国国务院于2003年5月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发布的2019年广西海洋经济公报以及“百度百科”等对海洋经济的含义及其包含的产业也作了界定。
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是把海洋经济界定在海洋和与海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海洋经济的概念侧重于“海洋”的物理(生产)资源和空间范围,主要是指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与此相比,向海经济虽然也与海有关,但相关的主要不是海洋的资源,更不是海洋的物理空间,而主要是与海洋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借助“海”的媒介而发生和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经济活动,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立足于同一片邻海、相似的文化和共同的追求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种逐步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因此,向海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既反映相关国家和地区生产规模扩大、交往范围拓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体现双边和多边之间通过思想交流和精神融合而实现的认识的共同提高、心胸的豁然开阔以及站位的统一提升。也就是说,向海经济可以包含海洋经济,但内容远超于海洋经济。
西方可以提出海洋经济,但不可能提出向海经济。因为“向海经济”不是一个范围,而是基于一定范围海洋的一种发展方向,如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就是基于北部湾及南海而向海外拓展、与海外合作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至于拓展的范围、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则要取决于广西的“眼界”和能力。此外,西方提出海洋经济是出于自私的需要,是为了霸占和掠夺海洋资源;中国提出向海经济则是共赢的体现,是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型经济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其特点有二:一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二是要求国内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并在其中充分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扩大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以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由此也可以看出,开放型经济与向海经济都有相类似的开放的内容,只不过传统开放型经济体现的主要是体制和制度,是从体制和制度方面有利于开放;而向海经济体现的首先是文化和理念,是从出发点和目的方面实现的、带动大家的协调和共享。从具体内容看,向海经济强调,如下三点:一是思想意识上的主动性,即主动开放,主动走出去,迎进来,而不是只管走出去,不顾迎进来,更不是被动开放和等靠要;二是产业结构的相对固定性,即向海经济中发展的产业要与“海”相关,包括相邻的海洋及海邻国。因此发展向海经济要从适应和满足海邻国发展的条件和要求出发,当然,这也并不否定某一方发展的超前性及随后的带动性;三是开放方向的相互性,即邻国之间是相互开放,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单向开放。因此,向海经济可以包含开放型经济,但站位要高于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