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三个务必”思想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三重渊源

2023-03-16 00:20姚志军李占涛
关键词:三个务必西柏坡中共中央

姚志军,李占涛

(河北师范大学 a.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b.汇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西柏坡时期这一段革命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正是这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积淀形成了在百年党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两个务必”思想。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两个务必”思想的长期思考和深刻领悟,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共同概括凝练为“三个务必”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动力源泉。“三个务必”思想脱胎于“两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思想的继承、发展、丰富和升华。因此,“三个务必”思想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深入研究和探讨“三个务必”思想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领悟和践行“三个务必”思想,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渊源:积淀着西柏坡时期的思想底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西柏坡时期,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毛泽东、中共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鲜活丰富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引领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理论,包括践行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的思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以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形成“两个务必”思想的丰厚土壤,也奠定了“三个务必”诞生的思想基础。因此,从思想渊源来说,“三个务必”思想积淀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底蕴。

(一)践行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的思想

初心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巨任务和使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历史夙愿。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和使命,使党和人民能够主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毛泽东、中共中央科学把握斗争规律和历史进程,明确前进方向,规划发展愿景,将初心使命内化为阶段性目标任务,引领古老的中国走上复兴道路。

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就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理论规划,指明前进方向。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就指明了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的两个前途、两种命运,提出要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愿景。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中,全面分析抗战结束以后国内新的情况和复杂斗争,集中表现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还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斗争(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0页。,从而为党和人民明辨形势,确立奋斗目标并指明方向。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决战决胜,新中国即将喷薄而出。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3)《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7页。,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7页。的前进方向。这些科学规划和方向引领,确保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始终与党的初心使命相向而行,始终不偏离正确方向。

“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毛泽东、中共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及时明确当前任务,提出斗争目标,引导党和人民为初心使命奋斗。1945年11月7日,毛泽东在《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内指示中,明确党的现实任务,是动员全部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72页。1947年2月1日,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中,全面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论断,并明确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6)《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11页。。

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毛泽东、中共中央及时抓住历史行进的关键节点,提出新的阶段性口号和目标任务,适时推动历史发展进程,践行党的初心使命。1947年10月10日,为适应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形势发展,毛泽东、中共中央以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适时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7页。的口号。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的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8)《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为即将发起的战略决战作好充分准备。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及时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号召革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9)《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75页。。毛泽东、中共中央抓住关键节点,结合目标导向,适时推动历史发展进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履职践诺、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意志和不屈行动。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局,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要求全党同人民群众密切合作,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中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打江山坐江山,不仅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保卫和守护了人民切身利益,也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践行了党的初心使命。

“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战争初期,为粉碎国民党进攻,夺取自卫战争胜利,毛泽东、中共中央提出联合民众、争取民众、凝聚革命力量的思想。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中,号召解放区军民为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10)《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87页。如何“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呢?毛泽东、中共中央针对农村和城市各阶级阶层,分别指出了其中的依靠对象、团结对象、打击对象和孤立对象,并分别制定了行动策略和方法。1947年9月1日,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中,及时分析指出了两条到国民党区域作战夺取胜利的关键问题,其中第二条“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1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1页。。这些思想,是毛泽东、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活运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党的性质宗旨的一致性。

建立反抗美蒋反动政策的全民族统一战线。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各阶层人民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建立反抗美蒋反动政策的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以夺取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47年2月1日,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中,详细阐释了组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阶层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12)《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13页。强调“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为这个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而奋斗”(13)《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13页。。1947年5月31日,毛泽东在新华社评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再次阐述了这个统一战线所包括的中国各阶层人民的范围。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彻底孤立了美蒋反动派,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从而形成反抗美蒋反动政策的钢铁洪流。

联合中国各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江山坐江山。早在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即公开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1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37页。,打倒旧政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随后,毛泽东、中共中央在一系列党内指示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全民族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在未来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党内指示中,纠正了土改中一些地区提出的“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错误口号,并就在城乡联合中国各阶层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江山坐江山作出明确阐释。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出席晋绥干部会议发表的讲话中,概括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任务、领导力量以及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力量。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进城以后巩固政权、进行经济建设“依靠什么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指出:我们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还要团结广大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着手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7-1428页。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是“两个务必”思想的核心内容。西柏坡时期,为完成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使命,毛泽东、中共中央提出并反复强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思想,警醒党和人民军队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稳步前进,不骄不躁,以求全胜。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始终警醒党和人民军队要有长远眼光,决不要使胜利冲昏自已的头脑。1948年11月11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党内指示中强调:“我党我军仍须稳步前进,不骄不躁,以求全胜。”(16)《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94页。1949年1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以“铲地基”“起房子”作比,阐明打江山容易、坐江山更难的道理,要求高级干部要懂得,“全国打开,事情方开始,那时会感觉比打仗还难”(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2页。。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和人民军队中出现的“四种情绪”,针对革命胜利后可能在糖弹面前打败仗的情况,凝练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敲响拒腐防变的长鸣警钟。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结论中,将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作为第11条专门列出,要求“力戒骄傲”,并强调“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18)《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3页。会议还根据毛泽东提议,作出加强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的六条规定。

时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不断激励党和人民军队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砥砺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还在战争爆发初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就告诫全党必须放弃“恩赐和平”的幻想,准备长期艰苦斗争。1946年7月11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致林彪《对东北局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的修改意见》的指示中,指出“一切游移不定及侥幸取得和平的想法,都应扫除干净”(19)《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指示强调只有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946年10月25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致东北局《敌强我弱必须准备长期斗争》的指示中,结合敌我斗争形势进一步强调:“在全国与东北均是敌强我弱,为改变此种形势起见,必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20)《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93页。1947年6月6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致陈赓、谢富治、韩钧等《做好夺取大西北的一切准备》的指示中,要求部队“要准备吃很多的苦,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要有消灭胡宗南、夺取大西北的雄心”(21)《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52页。,以此激励一切指战员“勇敢地执行新任务”。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致陈毅、粟裕等《西兵团的作战任务》的指示中,要求部队“应当提倡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猛攻猛打之作风”(22)《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91页。。1947年9月3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致陈毅、粟裕《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的指示中,对部队“依赖后方补给心理太重”的情况提出批评,同时强调:“军中要禁绝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求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等等错误思想。”(23)《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98页。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作风的思想,成为党和人民军队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气节风骨和操守胆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以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敌我力量对比的辩证分析,制定科学的战略战术,明确鲜活的斗争策略,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引领党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抗战胜利前后,鉴于国民党蒋介石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的本性,毛泽东、中共中央密切关注时局动向,时刻警惕内战爆发的危险,并为党和人民军队制定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方针。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中,针对蒋介石对人民“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的方针,制定了党和人民“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2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26页。,以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生活。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在内战初期发布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党内指示中,及时辨析斗争形势,提出斗争目标,发出战斗号召,鼓舞军民士气。指示强调:“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2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87页。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中,进一步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革命斗志。

洞察战争本质,树立必胜信念。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始终对敌我力量对比,战争长期、残酷的性质具有辩证清醒的认识,要求全党坚定胜利的信念。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在《三个月总结》党内指示中,强调全党要认清国内国际有利形势,摒弃悲观失望情绪,坚信“我们一定能够胜利”,并强调“此项认识和信心,必须在全党巩固地建立起来”(26)《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9页。。1947年12月,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中国革命迎来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逐渐赢得了主动。12月25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深刻分析了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性质,强调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2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5-1246页。。

敢于胜利,敢于引导人民前进。西柏坡时期,为引导党和人民不断前进,毛泽东、中共中央在突飞猛进的胜利形势下,面向全党提出了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的问题。1947年11月,毛泽东在与翻译师哲对话中强调,敢不敢胜利的问题实际是敢不敢负责的问题。敢于胜利不仅意味着我们要进攻大城市、守住大城市,要打正规战、攻坚战,还意味着在战争创伤上建立国家政权,发展国家经济,带领亿万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宣示:“革命党就是要引导人民前进,争取全面的胜利。”(28)师哲口述,李海文著:《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255页。1948年1月15日,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讲话中,结合历史上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分析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充满信心地就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的问题告慰同志们:“现在看来,战胜敌人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我们要有这个信心。”(29)《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0页。

二、实践渊源:凝结着西柏坡时期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是对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抽象、概括、凝练和积淀,包含着成败得失,浸润着鲜血汗水,也充盈着智慧和勇气。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走向成熟并勇毅前行的政党。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舍我其谁的巨大勇气,带领人民历尽艰辛,实现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激烈博弈中,在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艰难历程中,收获了丰硕的历史成就,也积累下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既赋予“两个务必”思想丰富的内涵,也铸就了“三个务必”思想的经验支撑。因此,从实践渊源来看,“三个务必”思想凝结着西柏坡时期的历史经验。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经验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围绕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党的性质宗旨建设,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两个务必”乃至“三个务必”思想注入丰富的历史经验内涵。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党永葆政治本色和生机活力的根本。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有着270万党员的空前强大的政党。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急剧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内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问题日渐突出。一部分地主、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借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放松阶级出身限制而混进党内;一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发生动摇、迷惑、落伍甚至背叛;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受地主阶级、剥削阶级思想影响,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严重脱离群众。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1947年冬季,结合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地方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了整党运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地区结合土地改革运动,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个基本步骤,普遍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充分肯定整党工作的成绩。毛泽东强调,党在最近一年内,“基本上克服了并正在继续克服着党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成分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不良现象”(30)《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43页。。整党运动在毛泽东、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取得积极显著成效:密切了党群关系,批判和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右倾错误,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纯洁了党的基层组织,清除了一批地主、富农、流氓分子以及蜕化变质分子,使贫雇农和劳动人民出身的党员占了绝对优势;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正确执行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确保土改工作顺利进行;为党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问题,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力量源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己任,破解了土地制度这一历史上的千年难题。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即根据形势发展,着手深入研究和解决土地问题。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制定发出了党内文件《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要求各地党委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为研究制定新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组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按照毛泽东、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于1947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审定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次公开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1)中央档案馆等编:《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新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从1947年11月到1948年春季,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土地改革。一些地区在土改运动中出现乱打乱杀、侵犯中农利益、破坏工商业等“左”倾错误。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调查研究中敏锐地发现了“左”倾错误问题,并及时下大力气加以纠正。毛泽东向全体参加土改工作的干部推荐了山西崞县召开土地改革会议的经验、平山老解放区土改经验和绥德黄家川抽补典型经验等三个土改成功典型,收到了解剖麻雀、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土地改革运动对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形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在一亿人口的老区和半老区,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农村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解放区农业生产也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经验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为加强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持续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从而为提出“三个务必”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发表执政宣言,开展警示教育。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党和人民军队摧枯拉朽、横扫千军的巨大胜利,为回答如何对待胜利、如何巩固胜利,如何迎接全国执政、全面执政的严峻考验,毛泽东面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还同周恩来进行了著名的赶考对谈,宣示“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470页。。“两个务必”的思想和赶考誓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宣言和常鸣警钟。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紧密结合形势发展,不失时机地面向党和人民军队开展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警示教育。1948年1月29日,刘少奇在为中组部南下干部培训班作《我们的目的和任务》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革命胜利后青年干部如何保持革命本色的问题。1948年12月14日,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语重心长地讲到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问题。1947年6月10日和1948年5月14日,朱德两次深入晋察冀部队作报告,引导干部战士以“两个务必”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还多次向中央机关工作人员讲到汲取李自成进北京的教训,发扬“两个务必”的精神:“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李自成进了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33)王荣丽、李海明主编:《西柏坡记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页。

对“跳出历史周期率”持续探索。“历史周期率”揭示的是执政者在政治舞台上的盛衰兴亡、变换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条规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思考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开创新型政党制度,对“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持续探索。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4)《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35页。。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35)《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35-136页。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必须团结和争取的力量。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释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内容、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纲领,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国家性质的认识日臻科学和完善。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新中国的政体,应该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当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具体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西柏坡时期,在筹备和建立新中国的历程中,毛泽东、中共中央还开创新型政党制度。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社会贤达共同策进,完成建国大业,得到热烈响应。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纷纷来到解放区,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36)《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7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新中国宣告成立。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对新中国政治制度进行理论探索的成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基础,对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对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经验

西柏坡时期,面对强大敌人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毛泽东、中共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全党的斗争意识,制定斗争策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方面积累了诸多历史经验,成为孕育“三个务必”思想的经验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理论大学习、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8年1月,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从当年起,各中央局和分局书记以及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必须定期向中央作综合报告。(3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64-1265页。随后,毛泽东、中共中央又相继发出一系列党内指示,不断完善请示报告制度。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确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请示报告制度体系,并逐步在全党全军贯彻实施。1948年9月20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党内指示,要求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38)《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40页。。1949年3月,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党内指示,列举了12条工作方法。这一系列制度机制建设,为指导全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西柏坡时期,为克服全党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中国共产党还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方法的热潮。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必须提高一步”(39)《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37页。的要求,同时在全党提倡学习工业和做生意。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九月会议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专项制定了在干部训练学校及在在职干部中进行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及中国革命各项具体政策的计划。1948年10月28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强调有计划地大量地培养、训练和提拔干部,已成为各区各级党委的重大任务。《决议》结合战争进程估计了战争第三四年内的干部需求状况,对开办党校或加强或扩大已有的党校、普遍开办短期训练班、开办军政学校或加强和扩大已有的军政学校等作出详细部署,大力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毛泽东、中共中央尤其注重从产业工人、妇女群体中选拔干部,将军队变为工作队等,以便从各个领域选拔培训干部,优化干部结构,从而形成了各级各类人才共同选拔培养的良好局面。

推动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实现巨大转折。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抢抓历史机遇,科学把握三大规律,以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折,中国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的转折,从而积累了推动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实现巨大转折的宝贵经验。实现全党全军的高度集中统一是推动中国革命、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一环。早在1948年4月10日,毛泽东、中共中央就作出“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直接的道路上”的科学判断,对全党全军实现高度集中统一作出规划和部署,包括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的统一等。同时,还要根据革命形势发展进一步推进军队编制和供应、战役行动以及政府行政上作更大的统一。针对党内日渐凸显出来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中共中央结合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制,在全党全军开展了反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斗争,推动全党克服擅自修改中央的政策和策略、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把自己管理的地方作为一个独立国等不良现象。九月会议将“加强纪律性”同“生产长一寸”“军队向前进”并列为打倒国民党的三项战略任务之一,在全党全军进行纪律规矩警示教育,从而推动全党全军实现高度集中统一,为推动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实现重大转折提供了重要的组织纪律保证。

西柏坡时期,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覆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走向衰亡,中国共产党迎来全面执政、全国执政,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以来在乡村聚集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艰辛历程,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40)《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7页。毛泽东号召全党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向国民党、向资产阶级作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斗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制定了一系列接收管理大中城市的方针政策,在城市和乡村普遍建立人民政权,将城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为中心工作,开展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艰巨繁重的工作,从而顺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在推进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历史转折的过程中,还规划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毛泽东在九月会议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时,尤其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作用,刘少奇专门讲了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申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7页。,从而明确了新中国将经过相当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西柏坡时期是中国两种社会、两条道路的交汇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走向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即将开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宣告结束,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即将开启。明确这个根本方向,不仅有助于夺取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的彻底胜利,有助于新中国建立后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始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也表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历史和中华民族从西柏坡起步,走向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三、方法论渊源:蕴含着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丰富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革命由弱到强、夺取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史性胜利、筹备建立与建设新中国、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实现巨大转折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这些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既丰富了“两个务必”思想的内涵,也成为“三个务必”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方法论渊源来看,“三个务必”思想蕴含着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西柏坡时期,为使党和人民军队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领导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毛泽东、中共中央坚持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提出阶段性目标与践行初心使命相统一、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从而积累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凝结的重要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将土地改革与整党相结合,通过在整党中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从而纯洁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为彻底实施土地改革扫清了思想、组织和作风障碍,使解放区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将开展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斗争与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制相结合。各地各军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存在的无纪律无政府现象作出检讨,形成决议上报,提高了思想觉悟,强化了组织纪律,进而推进了请示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制在全党全军的贯彻实施;将全党大学习与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相结合。通过全党大学习,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克服了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干部恐慌,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中共中央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通过改造党和人民军队的主观世界,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锤炼党的性质宗旨,增强党的纪律规矩,进而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西柏坡时期党积累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提出阶段性目标与践行初心使命相统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提出阶段性目标与践行初心使命相统一,与推动历史进程相统一,从而形成一条重要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围绕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展开激烈博弈。毛泽东、中共中央善于结合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情况以及形势发展,在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斗争中提出一系列阶段性目标,通过目标导向推进历史进程,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一时期,在政治领域先后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联合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共同策进,完成建国大业、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等目标和口号;在军事领域先后提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军进攻,恢复和平局面、将战争引入国统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等目标和口号;在经济领域先后提出减租、生产是当前任务、实现耕者有其田等目标和口号。这些阶段性目标和口号,紧密结合形势发展,与党的初心使命内在统一,对全党全军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一道,共同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取了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在土地改革中,为了人民,体现在满足农民群众对土地的渴求。依靠人民,体现在成立贫农团、农会、人民代表会议等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在新式整军运动中,通过召开诉苦会,使干部战士明白为什么打仗、为了谁打仗,普遍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三大战役这场国共两党的生死大决战中,为了人民体现在人民军队浴血奋战,依靠人民则体现在支前大军筑起的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将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汇聚党和人民的磅礴革命力量,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西柏坡时期,为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中共中央坚持将居安思危与自信自强相统一、登高望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思想警示与制度规范相统一,从而积累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居安思危与自信自强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政党,也是一个具有自立自强精神的政党。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居安思危与自信自强相统一,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积累下独特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居安思危与自信自强相统一始终贯穿于毛泽东、中共中央的思想指导与斗争方略中。在九月政治局会议结论中,一方面毛泽东详细分析了党在夺取全国胜利的路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可能性。这些困难包括世界大战爆发、出现大旱灾、在蒋政权中出现李宗仁组织政府的曲折、美国帮助蒋介石集团等等;另一方面,毛泽东不仅结合形势和时局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可能性,同时还自信地宣告:“中国人民,尤其是共产党人,经过了多年战争,对此是不怕的。”(42)《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44页。一月政治局会议上,一方面毛泽东提醒全党不要有轻敌的观念,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另一方面,他又充满信心地宣告:“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43)《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30页。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一方面毛泽东告诫党和人民军队绝不能松懈战斗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毛泽东又自豪地宣告:“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4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3页。“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的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4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9页。这些鲜活的思想理论将居安思危意识与自信自强精神相统一,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重要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登高望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能不能将登高望远、统筹全局与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相统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考验。毛泽东、中共中央在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将登高望远与脚踏实地相统一,从而积累了又一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在城市工作中,一方面,毛泽东、中共中央适时作出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毛泽东、中共中央集中制定了一系列城市政策,推动党对大中城市的顺利接管,从而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为进京赶考,开启全国执政、全面执政新征程,一方面,毛泽东、中共中央着眼长远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制等,推进执政的体制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毛泽东、中共中央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基本政策,大力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干部技术人才,做好了周密的思想、组织、政策、人才准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比作一出长剧,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比作序幕,告诫全党准备迎接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这些工作和思想理论,集中彰显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谋宏略远、统筹全局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干兴邦相统一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思想警示与制度规范相统一。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密切关注党和军队的思想现实状况,提出“两个务必”,宣示“决不当李自成”,从思想建设上反复告诫全党保持政治本色,不断艰苦奋斗。同时,还把这些思想通过制度规矩固定下来,通过制度纪律约束行为,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优良作风,经受住了进城以后糖衣炮弹的攻击。1948年2月19日,《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中即提出:“一切到石家庄工作的干部和士兵,不准私人拿取一点东西,不准制新衣,大吃大喝,必须保持纯洁与艰苦的作风。”(46)中央档案馆等编:《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第381页。1948年4月8日,《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规定:“严禁破坏任何公私生产资料和浪费生产资料,禁止大吃大喝,注意节约。”(4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24页。194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转移时所作的制度纪律规定《机关、部队转移前后应该遵守的事项》中,将“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列为重要内容,并结合实际,对进城前后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品德风貌、生活作风等作出细致规定。将思想警示与制度规范相统一,成为一条党永葆先进本色的重要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波诡云谲的局势和环境变化,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还面临战争、土改、整党、统战、城市工作和党的自身建设等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毛泽东、中共中央将前方战斗与后方斗争相统一、孤立敌人与团结人民大众相统一、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统一,从而积累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前方战斗与后方斗争相统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儿”是西柏坡时期广为流传的一句斗争口号。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中共中央将前方战斗与后方斗争相统一,广泛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形成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崭新国家的强大合力。一方面,毛泽东、中共中央科学把握斗争进程,推动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向战略决战发展;另一方面,解放区土地改革轰轰烈烈展开,广大农民群众翻身解放,笑逐颜开。一方面,在东北、淮海和华北上演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另一方面,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前,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决战战场雷霆万钧,血火交织;另一方面后方基地工人群众大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铺路架桥,支援前线。这些生动场景都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前方战斗与后方斗争相统一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孤立敌人与团结人民大众相统一。解放战争初期,为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进攻,夺取自卫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48)《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87页。的指导思想。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统一战线问题,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孤立敌人而不是孤立自己”(49)《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30页。。经过长期的研究思考,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出席晋绥干部会议发表的讲话中,概括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阐明“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同时指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50)《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3页。这些指导思想为全党孤立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提供了明确遵循。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孤立敌人与团结人民大众相统一,从而凝聚成磅礴的革命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统一。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积淀的又一重要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西柏坡时期,正处于旧政权分崩离析,新政权逐步建立,旧中国旧社会的污泥浊水遭到荡涤,新中国新社会正在脱胎换骨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边夺取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边筹建新中国,引领中国跨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接收管理中,将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统一,创造了在战争创伤中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奇迹。在政权建设中,在刚刚解放的大中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制度,以肃清残敌,恢复城市秩序;在经济管理中,有效实施了对官僚资本的接受管理和改造,确保了人民政权的经济基础和命脉,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城市生产事业与经济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心工作,确保人民政权稳固;在政治上,坚持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坚持留用旧的管理技术人员为新社会所用,从而稳定和接管了“民心”;保护城市设施和资财,保护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发展。这一系列城市政策和重要举措,使在战争废墟上百废待兴的国家得到快速恢复发展,从而积淀了将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统一的历史智慧和斗争方略。

猜你喜欢
三个务必西柏坡中共中央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