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理论浅析

2023-03-16 02:25史中昊侯佳奇薛鸾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2期
关键词:络脉

史中昊 侯佳奇 薛鸾

【摘 要】 络病是内伤杂病中常见的病理基础及关键因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病机与络脉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本病缠绵反复,符合“久病入络”的疾病发展规律。通过回溯络病及燥证经典古籍,探析中医络病理论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的相关性,为从“络”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痹;络脉;通络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是以侵害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要特征,以口眼干燥为常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超过1/3的pSS患者可出现呼吸、血液、神经等腺外系统累及,甚至并发淋巴瘤,增加死亡率[1]。本病属中医学“燥痹”“内燥”范畴,辨治多从阴虚入手,临床常使用滋阴润燥法。有研究发现联合通络法治疗pSS,可进一步缓解患者口眼干燥、腮腺肿大及系统症状[2-7]。既往文献对滋阴润燥研究较多,而对从络论治叙述较少,本文依据络病理论,从中医经典出发,探讨“络”与pSS发病的联系。

1 络的起源及功能

1.1 络之古籍溯源 络的描述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8]络脉可概括为从经脉分支出的十五络脉及别出的孙络,即经脉横而别出的分支部分的总称。再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8]按其分布,络脉又可分为阳络及阴络。阳络是指别出后循行于体表的络脉;阴络是指别出后循行于脏腑的络脉[9]。络脉外连体表,内通脏腑,是其重要的生理特性。《素问·缪刺篇》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10]外邪侵袭,藉络入里,内伤脏腑,百病始生。

1.2 络的生理功能 络脉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渗津血、通灌注、贯营卫、络表里[11]。

1.2.1 渗津血 《灵枢·邪客》谓:“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8]《灵枢·痈疽》谓:“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8]津血皆由水谷精微之气化生,循行脉中则为血,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灵枢·痛垣》谓:“肠胃受谷……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8]水谷精微化血先渗孙络,若津血输布正常,在充满孙络后便向络脉渗流,当络脉充盈后则灌经脉,以此周身气血津液充沛则得以实现。故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8]

1.2.2 通灌注 《灵枢·小计解》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8]《灵枢·本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8]津血属营阴,有润泽濡养之效,络脉通过全身三百六十五穴贯通全身,并以此将周身气血输注于全身各处。在外在表则润泽肌肉腠理、皮肤毛发、五官九窍,在内在里则濡养脏腑经脉,在筋在骨则柔利关节百骸。

1.2.3 贯营卫 《素问·气穴论篇》谓:“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10]孙络布散于周身穴位之间,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在孙络中贯通,孙络通则阴阳合。故《类经》谓:“孙脉外通于皮肤,内连于经脉,以通营卫者也。”[12]分布于体表的孙络,作为人体气血营卫调和之所,为抵挡邪毒的重要屏障,孙络功能正常才能“溢奇邪”[13]。

1.2.4 络表里 十五别络通过循行至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起到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络脉无处不在,皮、肉、筋、脉、脏、腑、骨、髓均有所属络脉,以支持其功能活动[14]。故络衰则身衰,絡强则身强。络脉位居半表半里之处,阳络外连肌肤腠理,温煦、卫外、通腠理以贯营卫;阴脉内通五脏六腑,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以渗津血。

2 络脉功能失调在燥痹发病中的作用

络病是因脉络受邪或内伤传变,而致络脉生理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全身气血津液失布,最终形成四肢、百骸、孔窍皆失所养,五脏、六腑、经脉皆失常的病理结局。在燥证中,燥邪伤阴,津血同源,津亏则血虚,血虚则脉络失养;阴血两虚则血滞,血滞则瘀血内生,络脉痹阻;络脉失和,营卫不调则毒邪内生;虚实夹杂,表里共病则孔窍脏腑皆受之。

2.1 脉络空虚,津血失渗 络脉空虚是络病致燥的根本,气血亏虚则津血失渗。《灵枢·决气》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8]水谷精微化作气血津液,通过上焦两藏之开发,即心主血脉及肺主宣发肃降、朝百脉的生理特性,以通达全身,熏肤充身泽毛。气血亏则神疲乏力,生化不足则皮肤干涩,内燥始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增加了燥的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同时“涩枯者,气衰血少,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皱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15],强调了燥的病机与气血衰少密切相关。石寿棠于《医原·燥气论》中首次为内燥立论,谓:“燥甚则目无泪而干涩。”并阐释“阴血虚而营养乏资”[16]为内燥之病因,强调滋养阴血、通络和营为治疗内燥的关键。

林珮琴于《类证治裁·燥症论治》谓:“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同样秉持精血亏虚则内燥生的观点,“诸痿由于肺热,热亢则液耗,百骸无所荣养,故手足痿弱,不能自收持,反似痹湿之症。”[17]将内燥与痿躄联系起来,内燥致痿,皆由于阴液煎耗、百骸失养。《景岳全书》曰:“盖燥盛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肤风消,或为脏腑干结。”[18]

林珮琴认为,对于燥痹患者下肢痿软,久废不用者,辅以通络法往往能速取功效。在临床中可缓解患者肌痛、肌无力及中枢神经系统知觉障碍等。有现代研究表明,约有1/5的pSS患者伴随神经系统损害,其中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最为常见[19]。

2.2 络脉瘀阻,灌溉失司 脉络亏虚,气血津液衰少,血液凝塞涸涩,瘀血内生是络病致燥的关键阶段。《景岳全书》谓:“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18]周学海于《读医随笔》提出:“阴虚必血滞。”“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瘀滞。”[20]《燥气论》再谓:“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叶天士亦云:“气血不行,络脉瘀闭,不通则痛。”

虽再生津血,瘀血阻络,交通灌注功能失调,津液失布、孔窍百骸失养则燥证益甚。《灵枢·痈疽》言:“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8]瘀血凝滞则营气失和,不仅溢奇邪功能失调,而且营卫相离、卫气壅遏燥热益甚。“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的脉痹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被提出[21]。

血液运行凝滞、阻滞于体内,离经之血继而成为新的病理产物。瘀血生则燥甚,《金匮要略》谓:“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干燥而渴,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也;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是瘀血也。”[22]明确阐述了瘀血致燥的临床特点。清代血家名医唐荣川于《血证论》谓:“有瘀血则发渴。”[23]并命之为血渴,提出血滞则气阻,津随气阻不得上升,明确了瘀去则渴止治疗原则。

西医学中,血瘀证常可见如血黏度增高、血小板高聚集性、血栓易于形成等。而除了血液异常外,血瘀证还可表现为血管功能失调、血管损伤、血管炎症、微循环障碍等。现代研究发现,pSS患者常伴有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黏度异常,以及血管内壁损伤等[24],而常见的腺管闭塞主要与炎性增生有关[25]。同时pSS血瘀证患者更易出现免疫球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强阳性及补体降低等,且系统累及率更高,更易并发淋巴瘤[26]。另有研究发现,pSS患者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表明血管内皮损伤为pSS重要病理特点[27]。高炎症状态可促使凝血功能异常激活,而凝血功能亢进可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2.3 营卫失和,邪毒损络 近代医家认为,毒邪内生是影响燥痹危急重症的关键因素之一[3,28-32]。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脉络空虚及络脉痹阻,以致络脉贯营卫功能失调,外邪入里伤正,或邪毒内生侵袭。叶天士认为:“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8]随着疾病发展至中后期,燥盛津亏,炼津为痰;络脉阻滞,津液内停,化为湿浊。痰、湿、瘀、燥互结,继而产生多脏腑、关节、经络新的病理变化。同时,痰、瘀、湿一旦形成,又阻碍气机,致使津液更加不能输布,则燥证愈甚而成燥毒。患者燥毒之势非一般燥证可比拟,宛如焦土,此时若仅使用滋阴润燥法往往收效甚微,惟有联合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之法才可解燃土之急。

随着现代免疫研究的深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pSS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亢进[33-36]。BEZZINA等[37]发现,pSS患者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会促进体内多种白细胞介素(IL)的产生,而高水平的IL-6与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组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SS患者体内产生的大量自身抗体与致炎因子,沉积于腺体、脏器之中加重症状及疾病进展,符合中医学邪毒内生、毒伤脏腑的理论。崔民英等[38]认为,升高的炎症标志物、自身抗体、细胞因子、免疫复合物均与“湿、热、瘀”等内毒具有相关性。陈自佳等[39]证实,瘀毒证组pSS患者B细胞活化因子(BAFF)、C-X-C序列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IgG水平、超声下唾液腺病变总评分、腺体低回声结节比例、ESSDAI评分均高于非瘀毒证组患者。李奔等[40]通过分析发现,pSS燥毒证患者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的比例更高。王桂珍等[41]发现,与虚证患者相比,湿、热等实证pSS患者TNF-α、IL-6和免疫球蛋白等均升高。

2.4 络连表里,脏腑受之 络连表里,责之于“络”的渗津血、通灌注功能失调,加之痰、湿、瘀、燥相胶结,pSS常可出现多脏腑累及,这也是影响pSS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叶天士谓“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并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了肺络、肾络、肝络、脾络与心络,认为“阴络”即内联五脏,维持脏腑重要生理活动的深部络脉[42],阴络病则脏腑病。

肺络不畅,则肺失宣肃、干咳少痰,临床上约8%~38%的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炎[43];肺亦主皮毛,肺络失和,则皮肤失养,以致瘙痒、肌肤甲错,多发皮疹、雷诺现象等,此皆皮肤皱揭而涩。肾络不畅,则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pSS患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发生率为5%~30%,同时可并发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肾主骨,故可见关节骨痛、猖獗龋频发;肾主胞宫,故女子阴道涩痛、外阴溃疡、白带与月经量减少以及闭经等。肝络不畅,则肝失疏泄,一身气机失调;肝开窍于目,故见眼干眼涩、眼中异物感、眼痒、充血流淚及畏光等;肝主藏血,故pSS患者常出现血液系统累及,贫血发生率为34.1%,约30%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5%~15%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同时pSS常可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脾络不畅,则脾失运化,津血生化乏源,津不足则无以濡养四肢,致肌肉枯痿,约50%的pSS可出现慢性、复发性肌肉酸痛症状。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络不畅,则腐熟失常,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胃排空障碍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心络不畅,则心失所养。有研究发现,pSS患者左心结构及功能易受影响,常见并发症如心包积液、心房增大、瓣膜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等,是影响pS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44]。心开窍于舌,故可见口舌生疮、口溃频发。

3 久燥思络,通络治燥

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久痛必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45]提出了“久恙必入络”的重要证治观点,临床中久病入络往往是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转折点。故叶天士云:“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46]刘完素认为,治疗燥证应通经活络,血脉流通则阴津得布,肌肤得养,涸涩、皴揭、干枯、麻木不仁皆可相应而解。

《医学真传》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47]在治燥中应巧用通络之法,现归纳如下。

3.1 补虚通络法 大凡络虚,通补最宜[46]。生化乏源,内燥始生;燥毒伏络,耗伤气血津液;燥痹日久正气亏虚、燥毒留恋,而免疫抑制剂、激素及中药过于攻伐伤其正。故络虚贯穿于燥痹的每个阶段,治拟酸甘化阴滋润以生津,辛甘化阳益气以生源。针对阴阳、气血的亏虚程度,或以滋阴养血通络;或以温阳通络;或以益气固本通络。

3.2 辛润通络法 “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脉络为病,非辛香何以开郁。”[45]借辛之行散,外以祛邪,固营卫、疏腠理;内以辛润通利以输布津血,助诸药深入络脉。临床中常选辛味药与滋阴生津之品同用,如配伍砂仁、莪术,补而不滞,刚柔并济;或选用味辛而体润之物,如当归、桃仁,取其“通达经络而不滞,濡润血络而不凝”之效。

3.3 化瘀通络法 凡言其痛,则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立论,活血祛瘀立法。王清任认为,瘀血为诸病杂病之基础,去其血脉之瘀为治病之要。活血则津升,祛瘀则阴复。临床上常选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牡丹皮等。若瘀毒胶结,则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蒲公英等。

3.4 除痹通络法 周学海注:“病久气血推行不

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至病气缠绵不愈。”[20]叶天士认为:“积年沉巧,非旦夕速效可知矣。”强调治疗络病非朝夕可愈[48],可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对于久痹、顽痹,通常选用虫类血肉有情之品、藤类散瘀行滞之上品,以峻猛走窜之特性,达搜剔络中之邪、宣通闭塞气血之效。

国医大师路志正[7]认为,肢体筋脉失养、脉络不通,以致骨节疼痛是pSS的重要临床特征,故以燥痹名之。除痹通络法对于燥痹日久之患者尤为关键。国医大师朱良春善用蛇虫及藤类之品治疗痹证[49],认为祛邪通络为除痹之大法[50]。痹之顽因乃毒邪伏于深络,非草木之品可祛,唯有峻猛走窜之品,方可通络除痹解毒。

4 结 语

中医药治疗pSS具有一定优势,滋阴润燥是为治疗大法。络病即络的渗津血、通灌注、贯营卫功能失调,致使络脉亏虚、络脉痹阻、邪毒内生、脏腑表里俱病的疾病发展过程。笔者认为,燥痹的中医病因病机与络病理论具有相关性,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络以通为用,活血则津始得升,养血则脉始得养,祛瘀则阴始得复,通络则诸证可安。因此,恢复病络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治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INGH GA,SINGH S,MATTESON EL.Rate,risk factors and cause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j?gren'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Rheumatology(Oxford,England),2016,55(3):450-460.

[2] 刘淑红.从络病论治干燥综合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48(5):124-126.

[3] 张水艳.从络病学说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23-524.

[4] 王瑞瑞,何晓瑾,金实,等.健脾润燥通络方加减治疗脾虚络阻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21,62(5):419-423.

[5] 惠逸帆,王瑞瑞,李林蔚,等.健脾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脾虚络阻证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7):1341-1346.

[6] 陈剑梅,郭峰,金实.金实从络病辨治干燥综合征合并血管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972-3974.

[7] 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

[8] 周鸿飞,李丹点校.灵枢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1.

[9] 王进.论络脉及其应用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7,24(5):3-5.

[10] 王冰.素问[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116.

[11] 耿晓娟,张军平.浅论《黄帝内经》中络脉与络病学说[C]//2005全國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5:26-28.

[12] 张介宾.类经[M].郭洪耀,吴少祯,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5.

[16] 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J].中医杂志,2003,44(6):407-409.

[14] 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15] 马武开.论干燥综合征久必燥胜成毒[J].江苏中医药,2010,42(10):6-7.

[16] 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8.

[17] 林珮琴.类证治裁[M].孙玉信,朱平生,主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49.

[18]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28.

[19] 许砚秋,杨恩浩,朱丰林,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受累的诊治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2):1516-1522.

[20] 周学海.读医随笔[M].闫志安,周鸿艳,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8.

[21] 魏聪,贾振华,常丽萍.中医络病学科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22):1971-1975.

[22]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45.

[23] 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3.

[24] GHORBEL IB,BELFEKI NABIL,SALEM TB,et al.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Sj?gren's syndrome and Hashimoto's thyroiditis[J].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15,26(2):359-362.

[25] 秦霞南.养阴活血汤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临床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12,20(4):206-209.

[26] 王丹,薛鸾,胡建东,等.血瘀证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5):1108-1110.

[27] 周玉林,吴利平.干燥综合征和硬皮病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3,28(8):729-731.

[28] 康天伦,席雅婧,朱跃兰,等.从燥瘀毒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1,14(7):1307-1309.

[29] 王奕斌,吕柳,魏昌林,等.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5):70-72,76.

[30] 杜欣颖,申洪波,刘瑞,等.干燥综合征热毒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3):57-60.

[31] 杜欣颖,白云静,申洪波.胡荫奇从毒、瘀、虚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18):1594-1597.

[32] 黄钊炜,黄芳琴,曾苹,等.马武开教授从郁热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37-38,50.

[33] 侯佳奇,薛鸾.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概述[J].现代免疫学,2019,39(1):58-63.

[34] MORIYAMA M,HAYASHIDA JN,TOYOSHIMA T,et al.Cytokine/chemokine profile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Clin Exp Immunol,2012,169(1):17-26.

[35] GONG YZ,ALSALEH G,CHATELUS E,et al.Salivary gland epithelial cells are capable to directly induc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L-21-secreting follicular helper CD4 T cells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J].Arthritis Rheum,2011,63(1):774-785.

[36] KAPSOGEORGOU EK,MOUTSOPOULOS HM,MANOUSSAKIS MN.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 costimulatory B7.2(CD86)protein on human salivary gland epithelial cells that interacts with the CD28 receptor,but has reduced binding to CTLA4[J].J Immunol,2001,166(5):3107-3113.

[37] BEZZINA OM,GALLAGHER P,MITCHELL S,et al.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dryness symptoms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capturing the discrepancy[J].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2017,69(11):1714-1723.

[38] 崔民英,侯秀娟,朱躍兰.重视干燥综合征的毒邪辨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982-983.

[39] 陈自佳,韦尼.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瘀毒证与涎腺超声表现及血清IRF4-BAFF-CXCL13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8):1536-1539,1543.

[40] 李奔,薛鸾.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毒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3):19-23.

[41] 王桂珍,刘健,黄传兵,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1,27(14):1064-1068.

[42] 张英英,徐萌,刘金艳,等.试论“脏络”[J].中医杂志,2013,54(21):1801-1804.

[43] 赵福涛,周曾同,沈雪敏,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学科诊治建议[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1):7-10,20.

[44] 熊峰,王淑珍,刘春霞.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对左心结构及功能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22(3):299-302.

[45]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0.

[4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华岫云,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98.

[47] 张志聪,高世轼.医学真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3.

[48] 林敏.《临证指南医案》络病辨治规律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49] 马悦宁,吕柳,应森林.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朱良春教授治疗痹证用药经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9,36(3):227-230.

[50] 吴坚,高想,朱金凤,等.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087-1089.

收稿日期:2022-09-08;修回日期:2022-10-27

猜你喜欢
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舌下络脉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研究概况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络脉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玄府—络脉体系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