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 李泽光
【摘 要】 白塞综合征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基本病机为湿浊或夹热、瘀血日久化热、毒相互交结,隐匿为害,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常常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郁)的表现,故“郁”成为影响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通过探讨湿、瘀、郁三个病理因素在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郁”在影响气机升降的同时,促进了湿、瘀病理因素的形成及转化,进而影響疾病转归。
【关键词】 白塞综合征;狐惑病;湿;瘀;郁;病机
白塞综合征是以反复发作的口腔、外阴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免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西医学认为,其病理基础是血管炎,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污染、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1]。白塞综合征首见于《金匮要略》,与狐惑病相似,书中基本阐明了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金匮方论衍义》曰:“狐惑病,……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为虫矣……故随所食上下部而病。”阐述了其病理过程,并指出湿浊、瘀血病理因素。白塞综合征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病变,同时缠绵不愈的性质,也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赵英等[2]认为,患者长时间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白塞综合征,反之本病又会使焦虑和抑郁程度加剧。焦虑、抑郁状态属中医学“郁证”范畴,而郁证的形成多与湿、瘀两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与白塞综合征相互影响,其关键在于“郁”促进了湿浊、瘀血化毒这一过程。
1 湿、瘀、郁与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的联系
1.1 湿与白塞综合征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夫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也。……皆湿毒所为也。”明确指出狐惑病的基本病因是湿毒之邪。湿邪具备重浊、黏腻、趋下等性质。这与白塞综合征的病发部位、溃疡性质有着密切联系,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性阴部溃疡。另外,口腔中的溃疡中医名为“口疮”[3],其产生多与脾关系密切。脾开窍于口,而湿浊的产生多由于脾胃功能失常,无法正常运化,故产生水湿。如果湿邪在体内郁久就会化为热,热易灼胃,以致口腔溃疡。
湿邪性质不仅黏腻重浊,而且最易夹杂其他邪气侵袭人体,临床中湿邪最易夹杂热邪。周彩云[4]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患者素体脾虚湿聚,日久就会蕴热生毒,攻于上窍,下注前后二阴,外犯肌肤表皮,流注各个经络和四肢关节,内侵各个脏腑,变化为诸症。路志正[5]认为,湿邪是白塞综合征主要致病因素,同时湿邪还会根据个人体质的差异发生变化,或夹热熏蒸,或湿热在体内停积日久,化热成毒,循经上下相蚀;或日久伤及人体正气,导致疾病复杂难去。因此,白塞综合征患者临床多有热证的表现,但其根源在于湿浊之邪夹热邪侵袭人体,发为狐惑之病。
1.2 瘀与白塞综合征 《金匮要略》曰:“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提出瘀为白塞综合征的另一致病因素。杨星哲[6]也论述了瘀血在一定程度上是湿邪久停的产物,同时也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瘀血的生成会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进而使疾病出现变证,加重病情。所以,临床中瘀血的存在多是白塞综合征日久难愈、频频发作及伴随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医学研究发现,白塞综合征往往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小血管病变,其根本是血管炎,一般与血管内皮素释放过量、微循环痉挛、前列环素生成减少、血栓形成等有一定的关系[7]。微循环出现障碍会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缺血,造成血液流变性,进而加重血管炎反应,使白塞综合征病情加重。这些病理表现与血瘀证表现相一致。
另外,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白塞综合征患者的口腔及外阴部位溃疡皮肤多呈现红斑色暗,伴有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黄或厚腻,舌下脉络多为粗胀呈紫色,脉涩等,此证候多见血瘀证。此类患者除口腔、生殖器溃疡外,还可伴随其他血瘀证候,如多关节红肿刺痛、结节红斑、眼结膜炎等。“血贯孙络而瘀,毒循经而蚀”,即瘀邪致病,瘀阻血脉,日久化虫化毒,渗灌经络,循着经络运行,蒸腐全身气血,腐蚀肌肤皮肉,外浸肢体关节,内淫脏腑,上蚀口舌、眼目,下蚀二阴,终成狐惑之病。
1.3 郁与白塞综合征 一方面,七情损伤是白塞综合征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出现情志损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情志损伤主要影响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临床多以气郁为主要表现。路志正[8]认为,白塞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肝郁气滞,久郁易化火伤阴,最终导致气阴两伤;或素体脾虚,或苦寒伤脾,或肝郁脾虚,脾虚难以运化水湿,蕴久化热致瘀,湿热毒久蒸三焦脏腑,流注经脉,腐蚀为患。因此,情志致郁会促使湿浊、湿瘀的产生,久郁则化火,而火邪有炎热趋上之性,最易侵袭人体的上部,以头面部多见,故口腔溃疡伴有疼痛之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或沿肝经下注,导致外阴溃烂;外袭肌肤,流注关节致皮肤结节红斑、关节疼痛,出现白塞综合征诸多病变。
另一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曰:“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白塞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根治手段,主要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并配合眼科、皮肤科的综合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由于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果停药,临床症状就会反复甚至加重,这不仅给患者的生理造成损害,同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患者长期处于疾病压力下,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表现极为明显,从而使情志损伤再次加重。故“郁”可影响湿瘀之邪的产生进而发为白塞综合征,反之由于白塞综合征的特点也会给患者带来情志损伤,如此往复,影响白塞综合征的转归,日久则攻于脏腑出现并发症,预后凶险。故现代医家临床上治疗白塞综合征从肝入手,注重疏肝解郁之法,治疗气郁[9]。
2 湿、瘀、郁互结是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
2.1 湿与瘀 《灵枢百病始生》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论述了湿浊致瘀这一基本理论。周仲瑛[10]认为,外湿与内湿两者相互影响,内外相应,或夹热,或日久化生湿热,且湿性黏腻,胶着不解,而致湿浊内蕴,阻滞气机运行,从而使血行不畅,最后凝滞成瘀。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渗涩。”论述瘀血阻滞会使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津液代谢紊乱,从而产生水湿。湿、瘀作为白塞综合征致病最基本的病理因素,两者互结,相互影响,以致白塞综合征病程长、病位深、病势反复之特点。
明·赵献可提出“湿热久停熏腐气血而成瘀浊”。马武开[11]也阐述白塞綜合征以湿、热、瘀互结为发病基础,且疾病各个阶段都参与其中。罗致强[12]研究表明,湿瘀致病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问题和明显的血液浓、黏、凝、聚等性质的改变,即临床表现为湿瘀证。由此可见,白塞综合征致病多与湿邪或夹热与瘀邪互相影响有关。
2.2 湿与郁 抑郁、焦虑、精神紧张归属于“郁证”范畴,临床多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为主要表现,多因情志抑郁不舒、气机郁滞不行所致[13]。主要与肝有关,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木郁乘脾,脾虚易生湿。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易影响气机的升降正常运行。一方面,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困中焦,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致气血运行不顺畅,进而成郁结,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郁证》说:“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另一方面,由于水湿困脾,日久便演变为痰饮,当痰浊上蒙,脑神失养时,也会产生神志失常等临床表现。
由此可见,湿邪不但是白塞综合征的基本致病因素,也是导致郁证的因素。临床中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常常对疾病如何出现、会发展成什么程度及能不能康复抱有疑虑态度,甚至担忧自己需不需要进行治疗。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忧思伤脾,脾伤就易产生湿邪,如此往复,以致白塞综合征反复缠绵难去。
2.3 瘀与郁 郁证之根在于气郁,全身之气郁滞不通,可谓气滞。气郁本质上与气滞无异,仅表现为程度的不同[14]。肝气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全身之气就会难以运行,从而影响气行血,血行不顺畅就会致瘀。白塞综合征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思虑状态,思而气结,气行不畅,血亦不行,故白塞综合征见瘀血之征可因郁而生。
根据中医理论,瘀血已成,就会停聚体内,必阻碍气机的运行,从而加重气郁证,瘀、郁两者互结,日久就会生热化毒。由瘀血至瘀毒转变的过程中气郁这个因素一直都在影响[15],因此,郁可导致并加速瘀血的产生,更可使瘀血化为毒,从而使白塞综合征病情进展,出现诸多变证,难以控制。
2.4 “郁”是影响白塞综合征转归的病理因素 如上所述,在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湿、瘀、郁三者共同参与,其中湿、瘀之邪作为白塞综合征最根本的致病因素,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郁,而郁可催生湿瘀之邪,三者相互影响,形成白塞综合征基本病机,湿瘀之邪内郁,化毒充斥上下,循经走窜于目、口、咽、二阴、四肢等处而致溃烂疡疮;湿热化毒下注,致气血凝滞而成阴蚀;内入营血,郁于肌肤可致皮肤损害;湿热瘀毒之邪郁久化火,肝火内炽,上炎于目,蚀于口,则病损及眼与口;情志不舒,致肝郁气滞,阻滞气机,湿浊、瘀血难化,日久化热,三者交结弥漫三焦,上下交病[16],形成狐惑之病。
有研究表明,多数白塞综合征患者可因不适症状或经济、心理等因素,出现抑郁或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17]。患者长期处于气机郁滞状态,湿浊、瘀血难化久停于内,郁结不解,亦可成毒,致使白塞综合征缠绵难愈,甚至出现并发症,此时病情复杂凶险,预后不良。
因此,湿、瘀、郁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导致白塞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其中“郁”既可影响气机升降运行,从而化生湿瘀之邪,又可促使湿浊、瘀血、湿热化毒,进而影响白塞综合征的转归。
3 小 结
湿、瘀两种基本致病因素在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被广泛研究,认为湿浊、瘀血日久化热、化毒是白塞综合征病理变化过程,但情志因素如何影响瘀血、湿浊转化为瘀毒、浊毒,或其他邪气,进而影响白塞综合征的转归没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郁”与“湿”“毒”致病因素相结合,探讨湿、瘀、郁在白塞综合征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意义,认为“湿”“瘀”“郁”相互交结是白塞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其中情志致郁可能成为促进湿浊或夹热、瘀血转为热、毒,进而影响白塞综合征转归的一种关键病理因素。因此,在临床中治疗白塞综合征应重视祛湿清热,活血化瘀并施,根据湿、瘀的程度不同随症加减[18]。如患者中焦肝脾湿热较重,可运用龙胆泻肝汤合甘草泻心汤加减;如出现脾虚湿盛,可佐以白术、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如湿热化毒,可以运用黄连解毒汤,佐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连翘、甘草等;如患者血瘀较重,可运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佐以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而疏肝开郁则应该贯穿始终,采用逍遥散加减,佐以疏肝行气解郁药香附、陈皮等,也可运用百合、首乌藤等调心志。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多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白塞综合征。当患者有不良情绪时,应该及时引导,减轻患者紧张的情绪,在必要时也可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也是治疗白塞综合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梦迪,周静威,孙卫卫,等.白塞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4):70-74.
[2] 赵英,柳曦光,娄敏,等.白塞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10):635-636.
[3] 侯佳奇,薛鸾,陆静安.从“湿浊”论治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释微[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53-1754.
[4] 王鑫,张羽,吕行,等.周彩云教授分期辨治白塞病的临证经验[J].世界中医药,2021,16(9):1477-1481.
[5] 岳树香.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白塞氏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14-1115.
[6] 杨星哲.从瘀毒论治白塞病探析[J].四川中医,2013,31(6):23-25.
[7] 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9.
[8] 毛宇湘.路志正教授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管窥[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285-286.
[9] 戚海龙.试论白塞氏病从肝辨治[J].新中医,1992,24(4):12-13.
[10] 周学平,冯哲,方樑,等.周仲瑛从湿热浊瘀论治风湿免疫病发热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19):1688-1691.
[11] 马武开.白塞病从毒瘀论治探微[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2):100-102.
[12] 罗致强.因湿致瘀的中医理论基础及近代研究[C]//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1997:77.
[13] 张莹,白慧梅.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郁证验案4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5):122-123.
[14]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气郁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5):48-53.
[15] 钟霞,焦华琛,李运伦,等.瘀毒概念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377-2380.
[16] 刘英,樊冰,孙素平.周翠英教授从湿热毒论治白塞病(狐惑病)[C]//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288-291.
[17] 张雪梅,李艳玲,李转巧.白塞综合征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5):65.
[18] 贺明玉,刘健,方妍妍,等.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8):63-65,71.
收稿日期:2022-09-11;修回日期: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