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
【关键词】 风痹;行痹;虚邪瘀;游走性疼痛;娄多峰;医案
娄多峰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幼承家学,弱冠行医,造福乡里,后得平乐郭氏正骨真传,执教于河南中医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主研风湿病,博取百家之长,打破了业内研究风湿病的传统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中医风湿病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虚邪瘀”理论,总结出部分治疗顽固性风湿病的有效方药和康复、调摄方法,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风湿病诊疗体系。其治痹理论被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采用,并被国内外同行称为“现代中医风湿病学创始人”“国医圣手、风湿泰斗”。
风痹又称行痹,是以风邪为主导致,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风湿病[1]。《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灵枢·寿夭刚柔》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自此以后,行痹也称风痹。《内经讲义》在讨论两者关系时认为“以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症状特点的痹称为行痹。此病以风邪偏胜所致,故又称风痹”[2]。中医学认为风与痹病关系密切[3]。风为“六气”之首,能生万物,太过则为“六淫”之首而致病,风邪致病较快,善行数变,多以游走为主要特点[4]。
娄多峰教授认为,风痹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风邪入侵、瘀阻经脉,不通不荣而致痹,治疗当补虚、祛邪、化瘀并用。本文以验案1例剖析应用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治疗风痹经验,以期推而广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11岁,2019年3月30日初诊。以周身游走性疼痛1个月为主诉。患者1个月前月经初潮后(量少,色暗)受风出现发热,体温38.0 ℃,渐出现肩、髋、踝关节游走性疼痛,疼痛性质为刺痛,至当地医院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503 IU·mL-1,诊断为风湿病,遂至某三甲医院治疗,予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服用至今,体温渐稳定,但周身游走性疼痛未减轻,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现症见:双上肢、双膝、双踝关节游走性疼痛,口干、口苦不明显,怕风怕冷,乏力,汗少,体温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细。平素学业繁重,情志不畅。查ASO 686 IU·mL-1。中医诊断为风痹,辨证为营卫不和证,治宜调和营卫、祛风通络。处方:黄芪30 g、桂枝9 g、白芍9 g、白术9 g、川芎15 g、羌活9 g、防风6 g、甘草6 g、生姜6片、大枣6枚。14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同时停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阿莫西林胶囊。
2019年4月1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1周后仅晨起时肩、髋、踝关节游走性疼痛,持续1 min左右,乏力症状较前好转,怕风、怕冷症状减轻,但服药后汗出较多,考虑温中发汗解表力强,守原方桂枝减至6 g,生姜减至3片。7剂。
2019年4月22日三诊,患者诉乏力症状改善,怕风怕冷好转,已无游走性疼痛,停用中药。
2019年6月18日回访,患者诉乏力明显改善,怕风怕冷已不明显,周身游走性疼痛未再发作。
2 讨 论
風痹是痹病的一个特殊类型,由血虚感受风邪,客于肌表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厥冷等症[2]。风痹以风邪致痛为主,多以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现代风湿病早期很多都有风痹的表现。风痹病位在肢体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多见[5]。风为春季主气,但终岁常在,故风邪致病,四季常有,以春季多见。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症。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风性善行而数变,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表现[6]。
本例患者初诊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金匮要略》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温经、调和营卫之功,治疗肢体经络疾病,疗效显著[7]。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特点为局部麻木、疼痛,舌质淡、脉沉细弱,证候为本虚标实,临床凡属气血亏虚、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的证候,皆可用之,值得效法[8]。单味黄芪即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他药配伍后,能增强黄芪药效[9]。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桂枝、白芍同用,调和营卫以密腠理,生姜助桂枝解表散寒,大枣佐白芍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黄芪健脾补中,白术助黄芪健脾益气,羌活、防风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祛风通络之功。从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来看,本方以补虚、祛邪为主,兼顾化瘀,补虚之药有黄芪、白芍、白术、甘草、大枣,祛邪之药有桂枝、羌活、防风、生姜,化瘀仅川芎一味,确有点睛之用,《金匮翼》有云:“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
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认为,风痹的病因有虚、邪、瘀三个方面。虚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脏腑功能失调,或天癸至而气血虚;邪为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但主要为风邪,如《诸病源候论》曰:“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清代尤怡言:“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瘀为血瘀、气郁,气虚而血行无力亦可致瘀,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圣济总录》则曰:“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营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风痹病机不离虚、邪、瘀,本例患者虚为气血虚、阳虚,邪为风邪,瘀为血瘀、气郁;基本病机是患者年未及二七而天癸至,营气化生不足,卫外无力,风邪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经络、肢体关节。本病以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虚表现为乏力、怕风怕冷、月经量少;邪表现为游走性疼痛、汗少;瘀具体表现为刺痛、经色暗红,以及平素学业繁重、情志不畅,因郁亦可致瘀。
风痹的治疗,首先当辨其虚邪瘀属性,根据病情,辨证论治,或祛风除湿,或祛风散寒,或祛风清热,或调和营卫,或益气养血,或活血化痰通络,标本兼治,使气机调畅,风邪自除。同时,需调理气血,使营血充沛,治血、治风结合,以使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侵。其目的是“血行风自灭”[10]。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适用于风痹的治疗[11]。
风痹之预后取决于患者正气强弱、感邪轻重及治疗是否及时。风痹一般预后较好。《素问·痹论篇》曰:“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若患者素体强壮,感邪较轻,治疗及时,则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调摄不当,常可转成慢性;若素体虚弱,感邪较重,预后较差[4]。
临床上出现周身游走性疼痛,中医诊断应多考虑为风痹。本文报道风痹验案1例,从风痹的命名、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讨论,旨在使风痹的中医诊疗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10:45-48.
[2] 吴孝恺.风痹析疑[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45.
[3] 景蜀慧.“风痹”与“风疾”:汉晋时期医家对“诸风”的认识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37-44,139.
[4] 李满意,娄玉钤.风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73-80.
[5] 李滿意,刘红艳,娄玉钤.风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42-45,80.
[6] 娄玉钤,李满意.“五淫痹”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37-39.
[7] 王祥生,李宗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肢体经络病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75-76.
[8] 王艳阳.张怀亮教授黄芪桂枝五物汤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3):7-10.
[9] 黄兆胜,施旭光,朱伟,等.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配伍抗炎镇痛的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2):93-96.
[10] 李满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治疗行痹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7):517-518.
[11] 魏天贵,王炳恒.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论治行痹述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5):965-968.
收稿日期:2022-09-05;修回日期: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