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阜阳市颍泉区108个村的集体经济进行实际调研,深入剖析當前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准定位,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提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做好规划引导,健全管理制度、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期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策略;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3-0023-04
“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2年,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发展的速度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想要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的话,还有很大的需要追赶的距离。本文基于颍泉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由于小农户经营分散,农村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加上农村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户的收入水平[2]。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规模效应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促进乡村产业间良性互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畅通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补齐发展短板的物质保证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避开小农户经营“分”的弱点、发挥新型集体经济“统”的优势。集体统一经营具有资源整合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能够统筹调配不同农户间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技术效率,推动提升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此外,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物资交流会、技术推介会、农业展览会等,彼此之间交流经验、互帮互助,促进资源共享,能有效改善一盘散沙的小农户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承包经营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
发展集体经济具有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二重性,关乎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作用发挥才有可能。发展集体经济可调动群众发展致富积极性,提高村党组织威信和群众对党组织的信赖度,从而更积极地响应基层党组织号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筑牢基层执政根基[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也是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也带领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加深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基层党组织能够获得更为稳固的执政力量。
二、颍泉区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低,区域不平衡
一般来说,村集体收入是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经营、投资、补助收入等方式获得用于农村公共开支的所有收入。以2021年数据为例,通过对阜阳市颍泉区108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进行分段整理发现,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的村有37个,占总村数的34.2%;20—50万元的村有49个,占总村数的45.3%;50万元以上的强村有22个,占总村数的20.3%。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 399.57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1.47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水平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区域间收入差距看,集体经济收入排在首位的宁老庄镇达到1 214.39万元,占全区集体经济收入35.75%,是排在末位乡镇集体收入的25倍,可见区域内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巨大。
(二)优势不明显,收入形式单一
通过对108个样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分析,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依次为资产租赁、投资收益、生产经营收入,分别占比为32.02%、24.81%、24.02%,由此可见,旧校舍、厂房、经营场地等闲置资产出租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经济”,而资产租赁具有偶得性。在集体经济专业化水平方面,有关部门打造并开发了先行试点项目,有菊花、草莓、西兰花等专业种植基地。但是整体上看,拥有稳定项目或主导产业作为收入来源的村较少,多数村未能制定好具体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产品层次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缺乏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
(三)素质不达标,人才资源匮乏
基层干部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部分村委班子思想守旧,对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认识不充分,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对发展集体经济顾虑重重,缺乏信心和干劲。即便有些基层干部有想法,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经营能力等的限制,缺乏规划思路和项目支撑,难以付诸实践。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求学等,再加上颍泉区多数村庄距离城区不超过20公里,这种城市的虹吸效应以及地缘关系的双重叠加,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愈加严重。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缺少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又缺乏会经营、懂市场、素质高的带头领路人。
(四)管理不完善,后续发展乏力
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缺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使用以及相关的收益公开化程度不高,无法真实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农村集体经济成果,甚至出现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等情况。二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村干部兼职,往往凭经验办事效率低,没有长远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向,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配套的奖惩体系不完善,上级针对基层的经济考核,多注重增长的速度,而农业发展周期长、投入大、效益有限,所以很多村干部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在了短期内就能够出效益、出政绩的项目上。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作用发挥成效直接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三农”工作的纵深推进,在进行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组织振兴的引领力,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化“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構建长效机制,增强发展动能
探索推行“1+3”模式,即“领导帮村、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立体式帮扶方式,对集体经济进行统筹规划,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定期指导调度,引导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真实有效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信息服务,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聚焦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用好激励机制,将集体经济的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选拔村干部要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与集体经济发展相挂钩,将目标任务细化,全面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选优配好班子,发挥头雁效用
要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选拔致富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能人到村任职,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领航作用。要利用好村级组织换届契机,拓宽村干部选聘任用的渠道,广纳贤才,坚持“干中换、换中干”,对党组织书记人选反复比对、优中选优,真正把能力强、懂经济、有干劲、会干事的优秀人才任用起来。强化专业培训,根据目标任务、有计划地培训“两委”班子成员,全方位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好国家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将广大群众的思想、行动和力量团结起来,使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汇聚磅礴力量,为乡村振兴筑牢政治基础。
3.创新优化模式,激发组织活力
基层党组织是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秉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作用就发挥在哪里”的理念,推进党建工作与产业项目联合共建,同步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培树一批基础扎实、敢于攻坚的“堡垒型”支部,畅通上下联系渠道,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纠纷,化解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营造健康向上、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优势。
(二)构建政策扶持机制,巩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当前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想要实现乡村振兴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政策扶持必不可少,需要全面贯彻相关政策,创新思路优化举措,积极破解土地、资金以及人才等制约因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1.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解决土地难题
深入落实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安排留用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创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对于村集体和企业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项目,优先列入规划,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土地方面的政策便利,支持多个村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努力打造一批盘活利用样板,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优化金融财税服务,破解资金困境
金融服务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设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信贷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优先安排信贷计划。创新信贷管理,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在贷款的准入条件、审批流程、贷款期限、利率政策等方面从宽从优,降低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的成本。税费优惠方面,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各类经营性项目,依法依规减征免征相关税费。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清产核资收回集体资产而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不征收契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规定免收各种证照类、管理类、登记类行政事业性收费[4]。财政支持方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布局和资金投放力度,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3.发挥人才作用,补齐智力短板
通过政策鼓励、专业培训、搭建平台等举措,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一方面,加强人才培育、引进的政策激励,引导经济能人、种养能手等参与经营管理,在项目资助、资金补贴、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破解重点领域缺人缺钱的难题,打造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乡土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全方位的培养计划,以远程教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等平台为主要抓手,实现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横向推进、纵向实施,深入开展以政治理论、现代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村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强化乡土人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致富能力,提高乡土人才综合能力素质。
(三)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自身发展的资源、资产、区位等优势,有策略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选择适应本村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
1.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带动型”经济
鼓励各村以区域特色为主攻方向,推动资源优势变资源经济。传统农业村应充分立足农业基础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植和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实现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集群发展格局[5]。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可以将生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打造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民俗体验等生态休闲产业,探索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双向转化新路径,实现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盘活资产存量,打造“资产经营型”经济
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挖掘、整合闲置的各类集体资产,发展多样适度经营,探索通过租赁、依法改造、入股投资、承包经营等方式,以存量换增量实现资源资产化;鼓励将村集体积累的资金、土地转让补偿费等貨币资产,以合作经营等方式转化利息、股金和资产增值等资产经营收入,使资源在市场合理运转流通中资产资本化;对位于城区周边的村,通过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方式,必须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短期行为。
3.开展有偿服务,打造“服务创收型”经济
鼓励村集体发展服务经济,做好统筹服务文章。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当地重点项目,提供项目管理、物流配送、农机服务、农业电商等配套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成立服务公司、综合服务社等服务经营性组织,提供三产服务、管护、代种代收等有偿专业服务,获得经营性收入;探索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提供中介服务,如建立劳务平台,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经营性购销服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运作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变化和矛盾。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行,强化监督,切实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加大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力度
一是建立一套分级管理的信息系统。完善资金、资产和台账管理制度,优化村集体资产运行体系,坚持清理与规范相结合,在认真开展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建立完善定期清查制度。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源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通过详细的核算资产加强对财务预决算、收入、债权债务等管理的规范和监督。三是构建一个上下联动的管理平台。按照“区抓联动、镇抓机构、村抓人员”的思路,区级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镇办负责指导各村集体经济;各村配备专职管理员负责平台系统的日常操作管理,为集体开展资产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实行规范化管理。
2.制定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制度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确保镇农经站人员配置的基础上,稳定村级财务人员队伍,明确其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二是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做好对集体资金的使用和财务预决算的定期审计工作,对集体资产资源运营进行专项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认真做好村干部任期责任和离任审计,对村干部任期内集体财务收支、资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项目工程建设、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审计。三是健全问责机制,对平台运作不规范、资产管理松懈、整改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3.充分发挥农村的民主监督作用
一是优化资产管理平台。把集体所有“三资”的情况都纳入系统进行管理,资产交易、出租、承包经营等都进入交易平台,让村民了解农村集体资金的走向和收益分配。二是要落实民主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资金的使用、集体资产交易的立项审批需通过相应民主议事程序,交易后通过村务公开平台统一公示,接受群众咨询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是设置量化考核机制。每年对镇、村集体资产平台运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对镇区的实绩考核内容,确保平台建设及管理不流于形式,进一步推动农村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外部监督,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2] 贺卫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部某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J].学习论坛,2020,(6):39-46.
[3] 刘有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贵州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06-112.
[4] 汪为均.广德市多举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考[J].南方农业,2021,(9):180-181.
[5] 李年俊.新时代我国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困境的制度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37(4):83-87.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Based on the Survey of 108 Villages in Yingquan District
Zhang Yi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Yingquan District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Yingquan 2360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rategic tas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position and found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the actual research o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of 108 villages in a certain distric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this research deep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collective economy, finds the right position, tak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evelops and strengthens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by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doing well in planning and guidance,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elec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and material security for the solid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编辑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