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辨析 妙分解”教学设计
——基于语义要素的作文审题训练教学设计

2023-03-16 05:46杨敏湖北省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情本课审题

杨敏 湖北省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创新整合点

1.教学手段创新

本课借助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和学生墨水屏等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课堂多维互动。多种人机互动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师把握生成性数据,及时反馈和转变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拓展了教学空间。

2.教学方法创新

本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在每个环节里都体现了数据对学情的诊断与指导作用。设计情境任务,给学生思维支架,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规律迁移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创新

本课针对学生作文审题痛点,探索创新教学内容,将语言学规律化繁为简,设计成思维支架模型,突破作文审题构思难点,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4.学习方式创新

本课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任务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5.评价方式创新

评价量表的设计基于综合素养目标。从合作能力、资源使用、展示效果、竞争共享、拓展运用等维度对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的深度参与质量进行评价。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写作最基础也是决定作文成败最关键的工作,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和夯实。

尽管作文题的形式多样,审题方法百花齐放,但是审题的核心还在于对关键语句的准确理解,所以,本课为学生介绍的主要审题方法就是通过题目中关键词句语义的比较辨析,分解出题意要素,走进题意内涵,达到准确理解题意和准确支撑题意的目的。词语的准确理解,不仅仅是作文审题的基本点,而且是阅读理解的起始点、语文学习的起始点。

●学情分析

作文审题一直是学生的疑点难点痛点,受限于认知积累、阅读习惯、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很难深入到语义逻辑的层面,审题主要靠经验与感觉;写作评价根据题意不同而不同,缺少规律性的依据;作文升格也不能找准问题,缺少明确的修改方向。这些都影响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升和写作兴趣的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语义辨析审题法,能说出作文审题的主要任务和该审题方法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方法规律,合作分解出“自信”“勇于担当”等题意中的语义要素,形成能力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文题内涵,体会文题精神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和文化,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追求。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课是基于武汉市教育云平台的品质教育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融合智慧课堂技术和学生电子书包环境的一节语文学科写作教学融合创新课例。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行为:①提供微课和学习任务单;②整合学生收集的素材,形成阅读素材资源库;③运用教学助手进行课前检测。

学生活动:①观看微课学习基于语义要素的审题方法,完成课前任务单;②根据自学情况选择答疑小视频观看;③利用平板完成自学前后两次检测。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新规律的程度,利用大数据把握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2.课中教学过程

(1)学情反馈,确定目标

教师行为:展示课前检测数据。

学生活动:明确自学情况和课中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2)共研释疑,突破难点

任务一:分解“自信”题意中的语义要素。

讨论环节教师行为:

①展示任务及要求,开启作品演示。

②提供学习资源(平板上网、答疑微课、思维支架图表、素材资源库等)。

③打开学生演示,观测学生讨论、填表的过程和效果。

讨论环节学生活动:

①小组讨论,填写思维支架图表(如图1)。

图1

②利用素材资源库(纸质)、平板上网查询和释疑小视频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③记录员在小组讨论任务单上做好讨论成果记录。

设计意图:①小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②思维支架图表,打通学生思维障碍;③记录学生讨论的进度和成果,留下思维过程。

展示环节教师行为:

①适时引导讨论、点评、提炼。

②帮助学生总结方法。

展示环节学生活动:进行释疑展示,结合小组讨论记录单,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讲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图2)。

图2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分析探究、合作交流,体验通过语义辨析来进行作文审题的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实践环节教师行为:

①展示任务及要求,开启作品演示(如图3)。

图3

②观测学情,根据各小组学情,进行个性化辅导。

实践环节学生活动:

①5分钟时间在平板上画出写作提纲,准备小组分享。

②2分钟组内分享。

③5分钟全班分享。

评价环节教师行为:

①适时引导讨论、点评、提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②按照素养评价量表进行小组加分。

评价环节学生活动:其他小组评价前一个分享组的分享。

设计意图:①明确修改要点,夯实规律;②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展示与评价的机会。

(3)拓展应用,迁移能力

拓展环节教师行为:

①展示新的情境任务及要求。

②提供学习资源(平板上网、答疑微课、思维支架图表、素材资源库等)。

③打开学生演示,观测学生讨论、填表的过程和效果(如图4)。

图4

拓展环节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填写思维支架图表,对规律进行难度更大的应用。

设计意图:尝试从多角度解决难度更大的作文题的审题问题,以实现对规律的深度思考和运用。

展示环节教师行为:

①适时引导讨论、点评、提炼。

②记录学生研究成果。

展示环节学生行为:进行释疑展示,结合小组讨论记录单,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讲解得出结论的过程。

检测环节教师行为:

①安排检测任务。

②开启作品观摩。

③开启作品互评。

检测环节学生活动:

①小组合作,辨析问题,升格作品。

②分享作品,互评作品。

设计意图:修改要点,夯实规律,检测学情。

3.课堂总结

教师行为:

①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点评。

②表扬得分最高的小组,将今天的小组分计入班级学期总分。

学生行为:欣赏视频,发感受弹幕。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收获,展示学习成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针对学生作文痛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解决审题问题的有效思维路径。学生通过词语的比较辨析,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思维水平,锻炼了表达能力。

同时,笔者充分利用了小组进行问题的研讨和分享,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小组活动任务明确,内容层次安排科学,成果展示要求具体,促进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二,本课体现了大数据对学情的诊断作用。课前检测学生平板作答,客观及时的学情数据让学生明确了自身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对教师制订课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互动课堂与墨水屏多种功能的使用,实现了课堂交流、分享、辩论、创作、评价等活动的可视化,帮助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深度思考活动,促进了高水平思维的产生;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讨论探究的思维支架和丰富资源;培养学生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创新学习和深度学习目标。

但是,在课堂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学习资源收集整合充分,可对于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实施策略和过程不够清晰。另外,教师在打开学生思维、捕捉教学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激情方面还要积极改进。

猜你喜欢
学情本课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三招”学会审题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