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3-03-15 07:15尹胜君李岩松王雪
大学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三全育人

尹胜君 李岩松 王雪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思政课为切入点,把握“三全育人”的关系内涵、时间内涵和空间内涵,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建设全员参与的协同化师资队伍。实践元素的纳入能助推思政课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而具备高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及针对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强有力的“开路者”。要巩固完善这一育人阵线,就必须不断优化准入、培训、管理、评价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协同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004-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教师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高校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3]。

思政课实践教学高度契合“三全育人”的内在逻辑,并在推进落实“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在原有形势与政策课程基础上改革创新,由学校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课程改革方案;专门设立授课专家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邀请多位院士、杰出学者参加,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并针对时事热点研讨每一讲的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成立课程工作组,由校党委副书记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部、宣传部、智库中心、新闻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的力量,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4]。北京大学专门制定《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建设好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体系的指导方案》《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执行方案》,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思政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课程具体建设工作,校团委协调落实实践工作,各院系按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不低于1∶2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专业教师联系各院系,共同商定思政课实践主题,协助制定实践方案[5]。浙江大学以教师带学生,以骨干带群众,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聚焦育人主业,健全完善 “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建成浙大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选送教职工赴中央党校和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6]。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以全社会之力开好“大思政课”、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的关键环节[7],建强这支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全”架构将逐步搭建,育人实效也会逐步彰显。

一、“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8]。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要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围绕育人的主客体、育人的时间轴、育人的空间域三个维度科学分析,充分发挥其系统性、协同性,实现“三全”互促、“三全”融合、“三全”并举。

(一)“三全育人”的关系内涵

“三全育人”中存在一对主客体关系,“育”的主体是“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的客体是“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在高等教育中,“育”的客体一般指学生,“学生”不依赖“育”这一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存在,具有多元特征。根据这一特征,“育”的主体内涵逐渐丰富,由“一员”到“多员”再到“全员”,能动地将学生“育”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一层面来看,以“全员”为代表的“三全”和“育人”就构成了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这里的“人”不仅是原始意义上的学生,而且是经“全员”主体改造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四有”时代新人。“育”不是單向灌输,而是循环往复可迭代并能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为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将学生也作为一“员”,纳入“育”的主体中,这就是“全员”与“人”除主客体关系外的另一层联系。

(二)“三全育人”的时间内涵

根据个体的年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任务要求形成的教育进程,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相互衔接,这就意味着“育人”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但由于“育”的客体相对稳定,为保证“育”的效果,“育”的行为就必须是连贯的,“育人”的各个阶段也不能割裂,而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育人”是一个长期性、接续性的过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鉴于不同时期人的主要需求不同,且同一时期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时期内或不同时期的“育人”侧重点应即时地动态调整,为此,要坚持“全过程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大学一年级是衔接“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时间节点,关系到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大一起,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爱国主义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9],时时育人。

(三)“三全育人”的空间内涵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成效的全面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得出来的,而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能只靠学校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决定认识。当前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要改变这一状况,既要高校下功夫,又要借助社会的力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空间、红色基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多样的实践地点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在多维度的锤炼中受教育、长才干。坚持全方位育人,就要搭建多维育人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形成长效协同对话机制。高校可以特色场馆为抓手,盘活校内现有资源,挖掘校外新資源,辅以网络技术手段,将实地见习的成果转化为可视的、可持续利用的、可更新迭代的课程资源,筑牢筑密育人统一战线。

随着育人主体队伍的壮大,育人的时间和空间自然地延展、拓宽,因此,要落实好“三全育人”,就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的内在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思想指引下,近年来,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贯通连接,促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思政实践课,而这一全新的课程体系也对师资提出了新要求。

(一)提升思想性

作为思政课的首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思想性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高度,发挥着价值引领的根本作用,直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实践课也要保持高度的思想性。面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思政实践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明白,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具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透彻,让真理和思想的光辉闪耀在思政实践课堂上[11]。要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要善于概括总结、剖析问题、揭示本质、辩证思维,要善于用数据和平实的语言阐述道理,让“大道理”“大思想”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

(二)提高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高度概括和抽象产生,蕴含一定的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是一体贯通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具有开放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要求课程具有动态性。思政实践课的理论之“活”有赖于教师的机变。作为知识的熔铸者,教师要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学懂弄通悟透的能力,要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拆开揉碎讲的本领,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12],要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纳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13]。

(三)修炼亲和力

亲和力突出了思政课浓厚的人文色彩,彰显了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思政课面向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成长在新时代,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说教”,不需要“高高在上”的指导。要让学生爱听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接地气”,既做青年师,又做青年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政实践课教师应突破传统思政课框架,从青年人的思想实际入手,积极探索、勇于突破,以优质内容和鲜活形式吸引人、打动人。修炼亲和力,一是要塑造人格亲和力,关心关爱学生,把课上和课下有机统一起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二是要增强话语亲和力,在思政实践课教学中不应老生常谈、照本宣科,要勇于把“独白”变成对话,将抽象化为具体,用平实易懂的话语讲学生听得懂的课;三是要增强手段的亲和力,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充分利用实地见学、情景剧、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教学形式和载体,增强思政实践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增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政实践课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视域下,针对性是思政实践课的应有之义。思政实践课针对不同时期、地点和学生群体,参量不同,对师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因材施教、因时而进、因地制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虑到思政实践课涉及学生群体之广、开展时间地点之普遍,要增强师资针对性,就必须要扩大师资覆盖面,以点连线带面,减少时间、空间差异,时时处处精准育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或同一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增强师资针对性就意味着要提升师资专业度,根据国家实际人才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引进多学科背景、多工作领域、不同成长路径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按需订制化调动师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最关心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人生困惑。

思政实践课师资队伍是对传统思政课师资队伍的改版升级,“三全育人”视域下,除思政理论课教师外的各类育人主体不断补充进来,党和国家对该队伍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而要使这一庞大且日益壮大的机体有序运行,就必须协调好其内部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形成最大的协同育人合力。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协同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协同指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为追求系统整体最优目标而发生的系统各要素之间步调一致的协调行动。将“全员”视为一个整体,大师、名师、企业导师、助教老师、朋辈导师这五“员”都是其组成部分,这五“员”力量各有强弱,但决定育人成效的不是其中某一股力量的强弱,而是五股力量的综合。育人有目标和方向,五“员”同向同行,分力越强则合力越强;五“员”背道而行,分力越强则合力越弱。在“三全育人”要求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着力打破传统思政课因师资单一、时空受限而产生的政理、学理、事理不贯通,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社会实践不衔接,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同“三全育人”要求不适应等枷锁[14],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达到“1+1+1+1+1>5”的育人成效。

(一)加强联合协作,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应与政府、企业、校友等共建“育人共同体”,在资源整合上做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协同,在师资力量上做到学校领导与学术专家共参与,在师资结构上实行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在师资分类上采用朋辈资源、校内导师资源与校友资源多轨制,建设一支由校领导牵头,由党群部门负责人、高水平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企业专家及优秀校友构成的“大师+名师+企业导师+助教老师”“四师”联合的“三全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领导及党群部门负责人把握课程的思想性;以院士、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为代表的高水平專业教师提升课程的理论性;学生工作队伍作为陪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生活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不同领域企业专家和校友发挥专长,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四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思政实践项目,先带领一部分学生由点及线了解、参与思政实践课程,再由这一部分学生由线及面辐射、带动更多学生,形成从“师育生”向“生育生”的进阶,使“生”成为“师”的得力助手和储备库,推动“四师”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大师+名师+企业导师+助教老师+朋辈导师”的“五师”结构。“五师”模式充分考虑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平衡,促进形成多元优质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二)优化培养流程,拓宽师资发展渠道

“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实践课教师将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师资人才。从个体来看,不同岗位来源、职称级别、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智力优势、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思政实践课程鼓励教师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发挥专长,同时,引导教师融通业务,使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机动确定工作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从整体来看,思政实践课程独特的“五师”模式为教师间畅通交流提供了保障。年轻教师与富有经验的教师切磋,可使前者对工作技能的认知、工作信念、工作满意度和价值感得到加强,也可使后者了解领域内的新问题、创新思维、获得新思路;专业教师与行政人员碰撞,前者可以避免单一研究性思维,从育人育智转向全面培养,后者则可以增强专门化人才培育能力,提升科研素质;教师与学生磨合,前者通过教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口,从而产生再提高的要求,后者通过学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相长。相较传统思政课师资,除需为思政实践课师资提供多样的外部培训外,还应充分依托内部资源,实现“自培”和“互培”[15],坚持让思政实践课教师实现“两条腿走路”,让每个教师都可以在思政实践课框架下探索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

(三)落实成果转化,提高师资育人效能

对教学实践成果进行转化宣传,一方面,能达到推广普及思政实践课程和理念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吸引不同校区甚至不同学校的同行进行资源共建,反向助推课程发展。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了百余个国之重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了千余个学生思政实践团队案例及视频;汇聚了二十多个基于知识图谱建设的国之重器企业专家视频资源;整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结合学校发展史和红色基因[16],形成了基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想信念红色资源图谱;以系统思维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实践育人资源图谱,形成了持续迭代升级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知识图谱”;形成了一套课赛践一体化实践育人方案——“国之重器”行业分析大赛;建立了一套贯穿本硕博全程化、全覆盖、全员参与的思政实践体系;让学生与专业泰斗、学术大咖、行业精英、杰出校友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建立起专业认知,树立未来学习的行业榜样楷模标杆;基于学生行为数据精准推荐基地、项目、视频、案例;建设了基于Web 2.0的建构主义“AI+”思政实践资源平台。通过平台整合资源,让成果实现共享共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方高校思政课师资短缺的问题,并保障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保障协同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把好服务管理关卡,为精兵强将的育人劲旅做好武装。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保障

(一)严守准入关

在师资准入上,着眼全校“一盘棋”,正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准入,辅导员实行审批报备制,考察预备师资已授课情况、对拟承担课程任务的认识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经所在党支部、所属基层党委、思政实践课程组三重审批,由学生工作部思政实践课教研室给出考核内容及考核结论,最终确定人选。兼职授课教师采用基层学院党委推荐把关制,选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能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并在相关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拥有名课、名教材、名成果的在职教师,以及在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中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同级别及以上职称,具有5年及以上企业部门管理或重大技术攻关相关工作经历的企业专家担任。

(二)强化培训关

一是做好课前培训。鉴于思政实践课是新课且思政实践课师资具有多样性,思政实践课教研室要做好课前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二是做好专业培训,建立校内外联动、各有强项的思政实践课师资智库,通过直播、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强化思政实践课师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项目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操能力,保障思政实践课统一目标、统一规格开设,同时发挥多类别师资优势。鼓励思政实践课教师聚焦自身研究方向深挖细挖,集中组织一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党建等相关培训并给予经费支持。三是做好项目指导培训,以思政实践重点项目为抓手,邀请曾亲身参与重点项目指导的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形成可复制的项目模式。四是做好培训反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思政实践课师资的切实需求,让培训发挥实效。

(三)夯实管理关

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校团委、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动,在实践基地建设、线上资源开发与维护、费用核销、安全保障等方面协同管理。搭建师资管理系统平台,使多来源的校内外师资在系统中的角色清晰呈现,并可展示、可统计、可分析;师资所属单位(实践基地)、讲授课程、授课小班、优秀实践项目在系统中逻辑清晰、联动呈现;教研室、管理员、助教等角色权限可动态设置、因需而变,操作简单;作业批改、统计分析、跟进提醒等功能完备。建设思政实践课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体系的管理作用,加强监督,以集体备课促进思政实践课实施,以专家听课提升思政实践课质量,以课后研讨、学生反馈为基础迭代思政实践课实践育人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四)激活评价关

建立反馈式思政实践教学评价方案,形成对思政实践育人效果的客观评价,学生评教,以评促教;关注年轻师资成长,全过程考察培养可堪重用的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将教师在思政实践课教育教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价值、能力、贡献及取得的效益纳入职称、荣誉评定范畴重点考量;对思政实践课衍生的重点项目成果予以技术、资金扶持和荣誉激励,鼓励相关教师深耕一隅,依托思政实践教学教案案例、视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申报项目,纵向深化课题。

思政实践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理论扎实、学生爱戴、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则是上好这门课的首要前提。只有坚持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守好准入、培训、管理、评价四道大关,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思政实践课师资的结构和素质,避免思政课落入高谈虚论的窠臼,避免实践育人变成“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引导学生走向红色教育基地、走向国之重器企业、走近行业楷模,在学思践悟中读懂党史、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党建,2019(4):4-5.

[2] 何良伟,靳玉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8-104.

[3]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24)[2023-06-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029353134764771&wfr=spider&for=pc.

[4] 校党委书记邱勇讲授新版“形势与政策”第一课[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8(3):2.

[5] 叶子.思政课成为热门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7-27(5).

[6] 曾福泉.高校思政课,浙大这样上[N].浙江日报,2019-12-25(7).

[7] 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育,2022(4):25-30.

[8] 张异,谢力,张宇.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23(5):5-9.

[9] 周如东,王梦娜.习近平“全过程”育人重要论述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引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84-91.

[10] 白玉芳,刘荣臻.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N].山西日报,2022-07-12(10).

[11] 云新宇.让思政课充满四个“有”[N].浙江日报,2021-11-01(6).

[12] 王亚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13] 杨增岽,赵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19-23.

[14] 苏玉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J].学术论坛,2018,41(4):161-167.

[15] 徐振剑.高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導刊,2018(12):113-117.

[16] 刘力源,林铁松.新时代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21(5):24-26.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港口海洋工程勘测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