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探索

2023-03-15 00:51郑慧芬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化馆探索创新

【摘 要】文章基于免费开放的大背景,探讨在网络信息时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层模式。以惠安县文化馆近几年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做法、过程进行具体描述,从建设内容、展示平台、服务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结合未来发展趋势,从应用推广的角度提出适用条件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250—03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1号),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整合利用全国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打造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优化资源结构,提升资源质量。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培育线上文化服务品牌。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社群。推动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开设全民艺术普及专题”[1]等。近年来,惠安县文化馆在有效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主要做法

2015年,惠安县文化馆官网建立,开启了数字文化服务的篇章。短短几年时间,惠安县文化馆的关注度、推广度、认知度得到很大提升。

(一)精准服务渠道,拓宽服务领域

信息时代,资讯万千,群众可选择的内容途径众多,细分服务内容,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惠安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官网建设

惠安县文化馆官网,包括最新动态、非遗保护、场馆预约、活动报名、免费培训、艺术欣赏、志愿服务等12个版块。“最新动态”主要发布通知公告、文化资讯、党建工作等相关内容;“非遗保护”一栏将全县的非遗资源分类整理,除非遗项目介绍外,还有非遗传承人、非遗展示、非遗资源三个板块,有相关的图片、视频、图书、期刊、报纸、论文等,单个项目最多可查数字资源近200条;“场馆预约”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所有场馆空置情况,通过平台即可预约使用;“免费培训”“艺术欣赏”版块为群众提供了150多个精品学习视频,还有各类图文作品等;“志愿服务”一栏,通过活动发布招募志愿者,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弥补了文化馆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文化点单”“互动专区”等,可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调整活动内容,优化服务质量。

2.微信公众号

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软件的普及,更多的群众选择在手机上浏览各种资讯。2018年3月,惠安县文化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活动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2020年底对微信公众号做了较大调整,除微信推文外,设置微网站同步官网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活动报名、线上培训、场馆预约等,对接第三方服务平台建立文雅慕课,为群众提供海量数字资源;为满足群众足不出户观展,2021年微信公众号又增设非遗展示馆VR全景导览。

3.非遗文化长廊

惠安县文化馆内的非遗展示馆设有非遗文化长廊,有效地弥补了展示场馆面积不足的问题,利用“非遗+数字”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众,让他们走近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非遗长廊由四块液晶屏幕拼接而成,首页界面由一个无限循环的轴组成,分项目由右至左自动滑动;点击项目名称进入第二层页面,包含项目简介、相关展示、非遗传承四个板块;每个板块点进去有视频、图片、相关文章等,“扫码专题”中扫码后可在其他地方观看,见图1。

4.戶外大型显示屏

户外大型显示屏设置在文化馆广场,面向街道。文化广场为群众进行体育健身、跳广场舞等文体活动提供良好场所,也植入相关的活动资讯、公益广告,以及民风民俗等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融合体育健身、科学普及、文化育人等多重功能,有效地延伸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见图2。

5.电子阅览区

惠安县文化馆一楼薯花小站为群众提供各种电子设备电源接口,设有传统的图书阅读区和电子阅览区。电子阅览区有十台电脑一体机和一台文化一体机。馆内设施配套实现无线数据网络全覆盖,群众可利用手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免费上网。文化一体机有各类的数字期刊、文化视频等,为群众提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字信息一站式文化服务,见图3。

(二)创新服务内容,展现服务特色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窗口,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与阵地。”[2]要调动群众的兴趣,靠毫无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地探索服务形式、创新服务内容,对接群众需求。

1.服务形式的探索

2020年初,惠安县文化馆结合当下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和线下免费培训活动相结合。全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推出《文雅慕课》等专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实现“闭馆不谢客,服务不打烊”。“芳草之夏”戏剧展演是惠安县文化馆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场里场外都围满了观众。2020年为弥补观看人数受限的问题,同步线上直播15场,其中2场在惠安县电视台播出。第一场戏播出前,很多戏迷因预约较晚无法到现场,电话或到现场提出增加人数的请求。工作人员耐心解释防控要求,一步步教戏迷如何观看线上直播或电视转播,既推广了数字服务,又提高了群众观看覆盖率。之后,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文化馆阵地,积极到基层开展实地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利用场所电子设备、结合供给对象需求,“送菜上门”提供丰富而精准的服务。

2.活动内容的创新

惠安县文化馆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近几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例,2020年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宣传展示活动: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活动,文化馆馆长化身主播带领观众体验“崇武鱼卷”制作、浏览非遗展示馆、云端购物,总浏览量达7万人次;组织我县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新媒体传播在线培训,引导他们借力新媒体,传承创新;在“云游惠安·非遗手工艺精品展”中,展出近60幅精品。2021年,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包括“非遗购物节”、南音演唱会等12项线上、线下活动,其中“非遗购物节”总浏览量达近30万,“答题抽奖乐不停”总浏览量达20万。今年又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与前两年各不相同,如非遗进景区活动中,除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产品展示,游客可以直接触碰活动现场体感屏幕进入程序查看惠安非遗文化相关内容,带上VR设备在景区也可以一秒穿越到惠安县文化馆,畅游非遗展示馆;活动现场扫码关注公众号可免费领取非遗盲盒,盲盒内随机放入惠安特定景区门票和各式小礼品,用更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非遗,让“非遗”成为“新国潮”。依托数字载体实现艺术沉浸式体验,赋予游客“感觉即真实”的感受。非遗法知识有奖竞答、非遗宣传片展播、惠安石雕非遗传承人培训暨现场创作大赛作品点评、景区非遗VR互动等线上活动的总浏览量达50万。

3.数字资源的建立

将历年来获奖的舞蹈作品,非遗普查成果、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材料、馆藏非遗展示品、非遗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惠安非遗特色库,对公众免费开放查询。拍摄我县首部石雕技艺传承微电影《守艺人》,推广非遗项目的同时,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队伍;拍摄近20集非遗抢救性记录片,把重点非遗项目、濒临失传技艺进行数字化、永久性保存;拍摄《惠安石雕》《行走的艺术》等文旅宣传片,并在学习强国、东南网、惠安文旅等平台播放,扩大非遗项目的知晓率;制作 30集《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木雕》等项目的非遗慕课视频,将知识点章节化,供群众灵活运用碎片时间学习。这些都较好地保存了珍贵的非遗项目资料,也丰富了文化馆的音视频资源,目前惠安县文化馆网站可阅读的音视频时长200小时以上。此外,还对接第三方平台,引入更多的数字资料。

二、下一步基层服务建议

(1)做好官方网站的建设工作。互联网时代,要遵循“移动应用为主,PC应用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微网站,及时发布相关活动资讯,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获取信息,提高参与率。在资源建设上,要接地气,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在资源组织上,开展区别服务,把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归类整理,提供菜单服务,让群众点单。

(2)推出不同形式的数字服务。文化一体机、户外大型显示屏等数字设备的投入是推出不同形式数字服务的必要条件。除了硬件的投入,不同内容的线上活动同样重要。慕课、有奖竞答、云课堂、云展播、文艺演出、扫码专题、互动体验、预约报名,以及各种知识普及类文章的推送,可满足青少年、中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数字文化服务带来的便捷。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利用数字网络开展总分馆制服务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新模式。”[3]惠安县文化馆总馆与分馆的数字文化服务目前还未整合。接下來计划将总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同分馆对接,尝试互动式视频直录播公益培训,不断扩大对基层群众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让公共数字文化成为总分馆制的服务支撑。

(4)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和活动经费不足是普遍问题,惠安县文化馆积极组织引导文化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公益文化服务活动。一是采用活动招募的形式,让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群众文化的服务中,例如文化馆一楼的薯花小站长期由志愿者值班,大型群文活动志愿者共同维护秩序;二是发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参与免费培训、广场文化的教学。

三、专家点评

泉州市艺术馆馆长、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丁聪辉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公共数字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惠及城乡。惠安县文化馆这几年在探索公共文化尤其是数字文化服务基层的方式,走在了全市前列,值得学习。数字文化服务形式的探索、活动内容的创新、数字资源的挖掘,以及文化志愿者共同参与等做法,为新时期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拓展性视角和权变思维。若能在资源整合、服务类型、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拓展数字服务合作主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挥总分馆间的协同合作,定能更好地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佚名.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2).

[2]嵇婷,耿健.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建设探索[J].新世纪图书馆,2020(3).

[3]刘晶,罗云川.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图书馆研究与工作[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5).

作者简介:郑慧芬(1983—),女,汉族,福建惠安人,本科,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馆探索创新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