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2023-03-15 22:3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育人

魏 琳

(闽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韩愈在这里阐释了教师职业的功能定位,是向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也是对“如何为师”的清晰定义,即传道、受业、解惑。课程思政就是要求融知识、能力与素养于一炉,贯通“传道”与“受业解惑”,实现思政育人与课程育人的有效融合、同向同行。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体系之中,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有效推进和提升声乐课程的育人实效。

一、课程思政与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

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综合性教育理念,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中,贯通学科专业知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时代要求。高师音乐学专业肩负着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重任,影响深远。声乐课程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引入思政育人理念,发挥声乐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

课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课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挖掘课程自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塑造,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立足时代、面向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切实承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离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鲜明的时代特征。课程思政具有潜隐性特征。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育人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就是要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它不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潜隐的方式有机融合、春风化雨,化有形于无形,育德性于常变,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课程思政具有广泛性特征。就育人本质而言,课程思政适用于任何一个专业的任何一门课程,通过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对“思政”的领悟和理解,并将其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培育公共精神。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仅要增长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课程思政通过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解决这一问题,是高等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推动了高校育人模式创新,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全部课程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充分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必须通过“课程”这一具体的载体才能实现,只有依据具体“课程”本身的过程性、对象性、生成性等特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于无形之中融入课程学科知识教学体系。首先,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声乐课程是通过发声来感受、体会声音之美以及带给别人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塑造良好人格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乐曲虽能表达情感,但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很难被听众准确理解,而歌曲将优美的歌词与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和声等元素融为一炉,创造美好的意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能够构建美育与德育相互贯通的育人体系。《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2],声乐课程通过人声的二度创作和表演塑造音乐形象,传达歌曲意蕴、抒发作品情感,通过对声乐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理解而产生“共情”。在对声乐作品的认知、理解与演唱中,融思政元素于声乐教学,获得情感体验,润泽心灵,感悟人生,形成美育与德育相贯通的育人体系。再次,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构建声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积极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坚持政治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4],“乐”与“礼”的结合是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更为明确地阐述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音乐教育在思政教育层面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重要论述的科学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创新。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与担当,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形成声乐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二、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思政的新时代意义

传统声乐课教学为了给学生打下较好的声乐基础,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多选择难度大的歌曲,对声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歌唱音乐线条的处理不够。歌唱艺术是通过音乐与语言的结合给听者以健康向上的美的享受以及情感的共鸣,过分追求技术的完美往往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审美性。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目标应对标高师音乐学的培养方向,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弘扬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把课程思政与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相结合在新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选择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是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才培育的专业,声乐课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主要技能课,有义务也有必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将其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给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专业能力、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体制针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高师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人才,为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在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和精神,把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巧妙地结合于备课、授课、课后作业、排练、实践的整个教与学全过程中,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

(三)时代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高校学生还未树立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部分学生丧失政治信仰,人生观、世界观扭曲,因此,高校教学不仅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时代精神,提升学生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学生心田,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师音乐学专业利用声乐课一对少数的授课方式,能够更好地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各专业中均为必修课,但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与将“思政课程”作为独立课程且集中学习的方式相比,声乐课上进行课程思政的效果更胜一筹。因此,巧妙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如将红色歌曲中的典型案例与现阶段政治观点相结合、将中国古诗词用艺术歌曲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并演唱,让授课内容体现新时代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演变成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逐渐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要做好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是载体,课堂是平台,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一门技能课,声乐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声乐作品中思政内容的挖掘和渗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解并逐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主流思想价值取向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和演唱,继而从自身出发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家国情怀,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的思政目标。这一思政目标如何实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标思政目标,做好课前设计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长期以来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因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而言声部较多,外语咬字相对汉语的韵母要简单,且美声唱法已经有了一套相对规范的发声标准,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入校时很少演唱中国歌曲,甚至会因唱不好中文而避讳演唱中国歌曲,造成部分学生不了解本国声乐历史与文化。声乐,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能课,在课程思政前提下,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声乐课程的设置、定位及教学目标都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来做好课前设计。

首先,在知识目标上,需要让学生掌握声带发声原理、感受正确的发声状态,除了西洋美声练声方法外,也可以通过中国戏曲的练声方法启发学生找到声音的高位置,掌握了技术上的要点之后,引导学生理解声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加大中国声乐作品教学的比例;其次,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演唱中小型作品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找出发声中的错误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第三,在育人目标上,不但要培养学生能唱会教,而且需要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深入剖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凸显声乐等艺术课程在审美和理想信念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民教师。

声乐作品的内容题材丰富,既有歌颂家国情怀的作品,也有歌颂人间真情的作品,不同的声乐作品对人的思想、行为、信仰、审美以及价值观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声乐技能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持续时间一般在两年以上,声乐课延续了古代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师生间的接触更多、距离也更近,因此,声乐教师相较于其他课程教师对于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乃至整个人生都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做到了知荣辱、辨丑美、明是非、分善恶,才能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高校教师特别是师范类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事关两代师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风气的民风取向。声乐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才能达到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在传统声乐技巧的教学中强调育人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进行授课,结合学科知识的育人特质和思想政治育人素材的开发,使声乐课程更富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使“课程思政”引领学生知识技能增进、能力素养提升。

声乐课以一对少数的授课方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区别于其他大课的突出特点,学生与教师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解知识要点,学生做出反应,因此,声乐课具有即时性。声乐教学是抽象的,因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由教师通过描述歌唱时身体的感受来启发学生进行演唱实践,这样的授课方式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更自然地进行沟通。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思政教学中,选曲时应在保留一定数量的外国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经典声乐作品的数量,中国声乐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思政元素:如中国的古诗词歌曲《暗香》《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以优美的诗词和富有韵味的旋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歌剧《白毛女》《沂蒙山》《党的女儿》等歌剧中的选段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创作歌曲《卜算子·咏梅》《醉了千古爱》等融入中国传统戏曲风格展示中华戏曲文化之美;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四川康定民歌《康定情歌》、河北民歌《放风筝》、福建民歌《采茶灯》、东北民歌《摇篮曲》等民歌展示了中国56个民族的精彩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区音乐特色……将这些思政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切入、讲解,通过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歌曲意境的渲染、歌曲韵味的表达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信的思政目的。

声乐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在声乐实践课程中,可以以小组上课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进行重唱、齐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的排练,如对古诗词歌曲《南风歌》进行重唱、齐唱的改编,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词歌曲的旋律美、韵味美、文学美;对歌剧《原野》中的唱段《人就活一回》的男女对唱、重唱的排练,以作品本身深刻的感染力诉说封建社会的黑暗,引导学生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又如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对歌剧《沂蒙山》中重要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进行排练,让学生感受中国歌剧不同于西方歌剧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以作品人物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

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思政元素后,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并在课后进行相关作品的搜寻,还可以选择一些歌颂时代精神或身边优秀人物事迹的声乐作品来丰富教学曲目,如1998 年特大洪灾、2003 年的“非典”疫情、2008 年的汶川地震、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大庆、2021年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诞辰以及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等多种背景下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教学内容添加了新鲜血液。通过歌曲中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感化、被激励,既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高尚情操。

(三)突出课程思政,开展多元评价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要围绕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专业优势和特点,加大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形成内容全面覆盖、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以考促教、以教促学,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方式使学生通过声乐作品的学习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评价。首先,以声乐教研组为单位,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参考国家政策文件编写教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激发群体力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作为教师考核内容之一。其次,结合校内外思政专业师资力量,与声乐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类课题项目的申报,发挥声乐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尊重传统高师音乐学专业音乐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挖掘声乐课程所固有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再次,结合声乐课程的专业特色,以课程思政主题汇报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以独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的形式进行红色歌曲的舞台表演实践,把参加排练和演出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最后,除了将声乐课的期中、期末声乐考试作为学生考核评价依据外,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将平时上课时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和相关曲目的查找作为课后作业,将相关材料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依据之一。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关系到思政教育是否落实到位,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接受课程思政,接近学情、接近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思想认识上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未来是否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在思想上和专业技能上都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课程思政在丰富了传统声乐课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这也是新时代对高师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所提出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完善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过程,不仅是在培育一代学生,高师院校毕业生把这种优秀的教育理念传递下去,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音乐学声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