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为
(中国民航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00)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经历了深刻、复杂的组合进化过程,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元宇宙在先后领跑科技赛道后将接力棒交付到ChatGPT 手中。ChatGPT 是一种依托大型语言模型展开输入输出训练的聊天机器人,其工作原理是先通过跨模态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信息获取,再利用反馈强化学习机制将信息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实现人与机器的情感化、智能化互动。[1]ChatGPT的到来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在“数据投喂”与“数据反哺”的相互作用下,ChatGPT 对人类思维情感的影响不容小觑。[2]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的艺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人文情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基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的当下,研究ChatGPT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风险与应对策略对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智能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较于其它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工智能,ChatGPT的技术要点不仅在于“人机互动”,还在于“人人互动”。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人类社会运行、中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或微观视角下的大学生个体思维,现代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均需要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在交往互动中总结规律、提升效能。[3]ChatGPT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互动所需的话语元素。随着应用的深入,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人类的“赛博义肢”(cyberlimb),新技术所生产的新话语、新内容也将不断丰富人类的语言库与智慧库。在ChatGPT技术的增能赋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以从数据计算、信息甄别、趋势研判等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为深刻、更具情感温度和人文色彩的学生生命体验服务中。
相对于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而言,ChatGPT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注意机制,能够从大量冗余、繁芜、无序的信息中拣选出有用学习资料并将其作为自我迭代资源。[4]此外,ChatGPT也能够以自身与人类的对话为反馈展开自我正向修正。与上一任首席科技概念“元宇宙”相比,ChatGPT更具电子祛魅的功能,它并未刻意营造虚拟现实氛围,没有将与使用者的互动设置在拟真环境中,而是直接在现实中同人们交流,对自身的“非玩家角色”(NPC,Non-player character)属性直言不讳(除非使用者要求ChatGPT假装自身具有人类心智)。这种“坦诚”的态度也决定了它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ChatGPT通过跨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准确输出与问题语言元素相契合的语言,再利用反馈强化学习机制创作符合提问者心理预期的答案,在突显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强化教育主客体的既有观念。
ChatGPT能够基于自身超大体量的语言模型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再造,在黑箱模式下生产出外部难以预测的文本。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严肃、生硬的内容生产,这种内容生产方式有效重构了话语传递中的主客体关系,模糊了思政教育的主客体界限。ChatGPT采用点对点操作模式,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输入问题文本,ChatGPT 输出回答,在频繁的问答交互中ChatGPT 的语言将逐渐映现出客体的思想特质。此时客体充当了事实上的主体角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并未参与进来。同样,ChatGPT的输出话语也能够为教育主体带来诸多启发,主体一旦接受这些启发,那他们又扮演了事实上的客体角色。如此一来,主体话语的生产便成为了对客体话语的改造与散播,主客体间的差别便不再那么明显了。此外,受去中心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影响,ChatGPT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介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教育主体的信息权威与情感功能。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消解也有可能推动主流话语体系在亚文化圈层内的传播。ChatGPT情感、风趣与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有效替代了教育主体的情感关怀功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心理需求。
过去几十年,随着人类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先后经历了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元宇宙为核心技术突破的发展阶段,而当下伫立于科技舞台中心位置的则是ChatGPT。技术的每一次升级迭代都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变革与形式创新,如依托互联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等。
技术创新极大拓展了人类的信息交流场域,推动社交体验发生革命性变迁,这在客观上提升了教育主客体对技术应用的期待阈值。ChatGPT问世后,很多学生甚至教育工作者心怀憧憬与期盼想要进入技术空间内大展身手。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ChatGPT只是一种建立在高新技术上的新型工具,不论是学生或教师都无法搁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直接“移民”到技术编织的数字世界。当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在科技进步的裹挟下无限拔高对技术的预期时,对ChatGPT的错误理解与滥用、误用便更容易发生。在ChatGPT所创造的信息海洋中,使用者的确可以暂时忘却压力,但如果将塑造世界、判断价值的话语权全部交付给技术,那么海量离散信息中的扁平化因素、不稳定因素便会逐渐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色彩。如此一来,使用者貌似拥有富足的信息资源,但实际上却被膨胀的信息欲望挤占了原本恬淡的心灵空间,不但徒增了烦恼与焦虑,也丢失了主动改造世界的责任感与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据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力求把道理讲透、讲活,讲进受教育者的心坎中。为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话语产生与传播的准确性、系统性与深刻性。ChatGPT虽然建立在大型语言模型之上,能够产出逻辑自洽、语义连贯的文本,但在更为深层的语言内涵理解与输出方面却仍受计算机理论的限制,难以产出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深刻语言。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ChatGPT本身的不完备性,无论它具有多么复杂的语言模型、多么智能的反馈分析机制,它的底层架构仍然是由“0”和“1”组成的具有递归性、离散性的代码,在面对关于生命、思想、人文情感等人类的社会永恒话题之时极易出现力有不逮之处。这种缺陷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开发者的技术能力与硬件设备的算力局限所造成的。
当前,ChatGPT由于缺少区分信息来源可信性的组块,导致输出的话语难辨真伪,不仅起不到引领受教育者思考的目的,反倒可能放大他们的误解。另外,人类的语言结构不仅有可判定、精确化的逻辑构成部分,也有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同客观世界交互所建构出的文化表征部分。ChatGPT的语言理解模块同人类的复杂思维结构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处理一些思政教育中的深刻性问题时很可能出现结构松散、表意模糊的问题,有时ChatGPT甚至会维护自身的逻辑一致性故意输出语义错误的内容,这种技术的偏执特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转嫁到受教育者身上,动摇他们已经成形的认知结构。
上述技术问题虽然颇为棘手,但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改进安防机制等方法予以解决,由人与技术的不良互动所产生的伦理风险则更为严峻。ChatGPT 在回答数学或自然科学等理工类问题时所输出的回答较有普遍性,但针对历史、文化、政治等人文问题的输出则呈现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虽然目前仍无法确定这种差异现象究竟是存在于底层算法层面还是语言训练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确有人为操纵与不当利用的因素。[6]
此外,ChatGPT 也可能会助推错误思潮的传播。ChatGPT 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文本输出能力,其编辑的错误内容可以隐藏在看似可靠的文本之下,有时甚至可以迷惑相关专业的评审人员。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hatGPT作为高新智能科技,在逻辑演绎方面比人类大脑强了若干个量级,即便在信源为假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文本逻辑的一致性。而人类的专家学者或教育工作者则没有那么强的逻辑能力,在涉及到陌生的知识时极易受到技术的错误引导。
ChatGPT虽然无法做到同人类共情共感,也无法完全获得人类在长期劳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直观体验,但它的语言表达特征却难以避免地受到设计者、测试者与使用者的影响。直白地讲,西方开发的ChatGPT必然带有西方特点,蕴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在大量的定制化训练与反馈后,ChatGPT的认知模型一定是西方本位的。在这一背景下贸然将ChatGPT不加改变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可能对教育主客体产生隐蔽误导,进而导致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样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但无论往哪个方向变、怎么变,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一门“人的工作”,因此在ChatGPT介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工作者必须坚守人的本位性。面对由ChatGPT所带动的新一轮科技进步之大势,高校守住人的本真力量就守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保证工作落脚点不被隐含在技术中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冲垮,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开展技术与思政的融合创新工作才能称得上“守正创新”[7]。
要在顶层设计中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做到以守正为本、以创新为纲,在两种理念的相互渗透中找到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平衡点。教育、教研与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在吃准吃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前提下厘清技术与人的关系,敏锐洞察ChatGPT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效能增长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主管部门要深入了解基于ChatGPT技术的话语特点与伦理风险,提前肃清不良意识形态要素,避免ChatGPT在思政教育中的介入被异化为意识形态战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纯洁性。主管部门还要积极寻求专业技术人员或机构的帮助,在学习与交流中提升对智能技术的认知,从代码、系统、算法等底层视角了解ChatGPT,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技术介入规范,使思政教育主客体从被动适应技术到主动察觉与掌控技术。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积极运用ChatGPT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教育者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围绕这一遵循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架构,构建智能交互、沉浸传播的新兴教育形式。要系统总结ChatGPT运行模式下的话语产出规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内容输入中的占比。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先前的大数据、虚拟现实、对话机器人等,ChatGPT具有全新的技术内核,因此教育主体需要审慎对待,在利用ChatGPT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之时,既要有主动出击的魄力,又要有试探性接触的耐心,更要有为客体答疑解惑、匡正思想路线的话语引领意识。
从先前的技术介入路径中吸取教训,不难发现技术时常会僭越人的道德理念,造成技术冷漠、技术歧视或技术上瘾等伦理问题。目前ChatGPT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仍处于创生阶段,尚未出现大规模、严肃性的伦理危机。但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因此就放松警惕,而是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将技术发展脉络牢牢地约束在人类的道德框架之内,将科技伦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相结合,促使技术系统之善与人类心灵之醇美同步同向提升[8]。
结合过往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经验,拟将ChatGPT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伦理归类为五项基本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在思政教育中使用的ChatGPT 输出内容应当尊重各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与政治诉求,防止隐藏在ChatGPT中的西方分裂主义思想、极端自由主义思想侵扰大学生的思维。
2.审慎解读原则。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使用ChatGPT获取思政教育内容时要仔细核对输出信息,防止因技术瑕疵或意识形态渗透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现象,国内技术的开发者、测试者与维护者在提高语言模型精度的同时也要对ChatGPT进行本土化改造,力求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中彰显出中国话语力量。
3.合法合规原则。ChatGPT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不得违反互联网科技与学术不端治理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前一段时间的“AI绘画所生产的作品版权归哪方所有”这一议题为例,不少西方国家直接断言AI生成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在ChatGPT与AI绘画、大数据、互联网等高度绑定的大趋势下,国内应当以前瞻性的视角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归属,防止一些道德水平不过关的使用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利用技术的便捷性实施学术欺诈或学术腐败。
4.公开透明原则。利用ChatGPT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告知每一位使用者ChatGPT技术应用中的不和谐因素,设置针对敏感话题的公开披露机制,力求做到客观真实,确保教育主体能够破除“技术黑箱”的限制。
在ChatGPT技术到来之前,技术与思政的融合呈现出单核双向特征,即由思政教育规定技术的使用形式,技术的任何运作方向均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9]而ChatGPT对话语内容的创新则打破了这种单核双向的关系,使思政话语与智能技术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改造的双核双向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也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此,应当从以下两点施策。
1.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算法与程序。ChatGPT 的程序设计只有在满足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够保持恒久的生命力,信息的生产与输出才能够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ChatGPT同科研工作者所构想的“强人工智能”仍有不小的差距,其与人类之间很难做到“心灵相通”的深层交流。ChatGPT仍然是依托于强大的算力将大数据信息处理成自然人类更易于接受的语言,而这种处理本身可能融入了程序设计者的偏见与错误认知。因此,高校教育主体应当利用ChatGPT的技术优势,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思政教育理论为指引,以海量网络数据为资源依托,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筛查、拣选、分析与输出模块置入到ChatGPT程序之中。未来,国内无论是购买ChatGPT版权进行本土化改造,还是立足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内核自主研发智能对话平台,均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程序与算法,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体系作为技术开发与使用的基础,防止智能算法遮蔽我国特有的社会公德与人伦美德。
2.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语言模型训练之中。ChatGPT 在对话训练中所使用的数据多来自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互联网空间,如果将其不加改造地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么很容易在话语输出的过程中产生同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的文本。为此,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要在对话训练中掌握ChatGPT话语产出规律,识别ChatGPT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特征。利用社会主义主流话语体系同ChatGPT展开对话输入输出训练,使其在循环的“训练—反馈—纠错—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出缜密的逻辑与正确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教育主体在ChatGPT训练中输入的描述、命令与疑问必须符合教育客体的兴趣,在确保输出内容正确无误的基础上满足高校学子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实现人对技术的全面驾驭,规避话语生产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类意识形态风险。
智能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思政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墨守成规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对其全盘接受,而是要在深入分析技术可能造成的风险后审慎地将其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ChatGPT作为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崭新环节,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包含了太多的真实与虚假、主动与被动、感性与理性要素,尤其是双向赋权式的话语产出模式对以人为本、以人为纲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甚至于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接受机制。思政教育主体在这场智能技术风暴中必须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地位,把握住时代进步所释放的智能科技红利,与教育客体就新技术、新思想展开充分交流,构建出主客介体共同进步的良好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