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研究

2023-03-15 03:0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王 枫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山东 菏泽 274300)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1]。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具备相同的价值取向,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则需要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磨炼,从而逐渐凝练与升华成职业精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基地,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各项政策方针,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素的复合型人才。

一、以劳育德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创新的意义

(一)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与职业品质的诠释,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总结凝练而出的经验。作为社会企业劳动者所必备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是人们对于劳动者最真挚的认可,具有较强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为人们带来积极深刻的影响[2]。可以说,工匠精神对劳动者来说既是鞭策,也是劳动者毕生的追求。而对于学生来说,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神、热爱劳动精神、尊师重道精神等,都与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动力。在工匠精神的赋能下,学生的劳动精神得以充分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不二法宝,为学生的成才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引导学生提升劳动能力和专业本领工匠精神的核心为在劳动中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这也是为何工匠精神是具有卓越成就劳动者所必备的精神之一[3]。首先,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内在因子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与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内涵,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自发自觉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来,并在劳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作为大国工匠所具备的核心精神,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内在引领力,学生在学习与了解大国工匠的故事之后,能够深刻感悟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独特人格魅力与卓越的职业素养,将这些为祖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国工匠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在大国工匠榜样的引领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自觉提升专业本领,坚定学习信心,并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自身的成长任务,致力于成为社会发展、祖国强盛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三)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个体的劳动素养是社会整体劳动面貌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才能使社会乃至国家整体的劳动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社会改革进步,国家创新昌盛,实现社会产业、分工的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工匠精神被誉为时代精神,是社会日益发展进步所必需的精神。而新时代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意义更加凸显,通过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培育其成为大国工匠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我国能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实现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全面融合,不仅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时代锻造大国工匠的价值取向。

二、以劳育德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削弱工匠精神培育根基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与要求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劳动水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劳动观念的影响,形成了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另外,社会与家庭上也缺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在互联网时代,“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躺平”等不良思想在网络中蔓延,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塑造造成一定影响。家庭方面,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单纯地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那一切皆不是问题。这些思想都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严重阻碍,部分学生也因此变得不劳而获、不思进取。最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标准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等。劳动价值观偏差、扭曲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弱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成效,导致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被极大削弱[4]。

(二) 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注重劳动工具、劳动技术以及科学精神的统一。一方面要能够充分发挥出劳动生存的本体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引领学生树立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这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使命。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情况却是存在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很多学生理解的劳动教育就是自己将学校所布置的劳动任务完成,然后提升自己的学分与个人荣誉,拥有更多可以评优评先的机会,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这种具有功利化的想法与劳动教育的价值完全背离,同时也远离了工匠精神中所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错误的劳动价值观,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三) 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并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特别是在劳动课程设计方面,亟须进行改进。部分职业院校的劳动课程内容更加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因此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硬实力,但是对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劳动的道德与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几乎为零,使得整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很单薄,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要求。另外,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将劳动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甚至还有部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就是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而且也没有完善、合理的劳动实践计划。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理论教育时,仍旧采用传统的“单口相声”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没有任何的参与感,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时,大多是一些打扫宿舍、打扫班级、打扫校园等校内劳动活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关联,这很容易让学生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产生误解,认为劳动理论就是一些夸夸其谈的内容,与生活实践并不挂钩,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以劳育德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路径探究

(一)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并持续优化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评价制度。职业院校不仅仅要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习实训锻炼,还要定期开展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师课堂“说教式”的教育模式,要与企业联合起来,对学生的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完善,且要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及最终劳动实践的成果录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从而使学生的整个劳动实践及学校的劳动教育过程达到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的程度[5]。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督导,在职业院校的教育督导体系中加入劳动教育督导,相关部门要及时公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并设置科学合理的奖惩及考核制度,为职业院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依据,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强化与调整。要想有效推动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培育,最基础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人文教育工作,将“工匠精神”全面渗透至校园的各个方面。同时,可以将劳动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如成立劳动类社团、举办劳动文化艺术节、开展劳动辩论赛或讲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二) 打造劳模示范提升劳动育人成效在职业院校中,工匠精神并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爱岗敬业的教职员工、奋发图强的杰出校友、奋勇拼搏的企业员工,都能够将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特质完美呈现出来,这些特质与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基于此,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培养目标,并将这些培养目标细化到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知,从而将所学的劳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满足社会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昌盛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首先,完善教学组织以及师资队伍。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方式,将学校的实践基地与企业的实训场所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建立并不断优化学生劳动实践的教学项目。在师资构成上,学校的教师主要负责开发劳动实践项目,大国工匠、优秀校友、劳动模范等具有模范带头影响作用的兼职教师进行具体教学授课。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第一,在学校内开展劳动实践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梳理出需要清洁实验室、整理工具等劳动内容,将实践劳动过程与实践专业教学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再搭配模范教师的专业示范指导,从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二,在校外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主要是安排学生前往优秀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岗位、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优秀员工、大国工匠的引导示范教学,对工作劳动岗位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明确岗位对人才提出的职业素养要求,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内化工匠精神[6]。

(三) 整合课程体系提升劳动综合素养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出出汗”,这明显是一种理解误区。为改善这一情况,职业院校需要对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新整合建设,融合工匠精神,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劳动教育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劳动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针对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创新劳动课程形式,形成劳动品牌。第一,开设以农业种植为主题的劳动课程。职业院校可以划分出一块农业劳动基地,用于瓜果蔬菜的种植与培育,学生需要对这些种植产品的技术进行学习,并定期进行劳动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第二,开设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劳动课程,如标本制作、雕刻等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的劳动技能,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明白劳动发展的方向,从而针对性地学习,致力于成为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第三,开设以公益为主题的劳动课程,如班级值日、校园值日、社区公益、养老院公益等,在校内外的公益劳动活动中,可以用实际案例来向学生解释工匠精神中的无私奉献与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精神,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要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创新融合,将劳动教育的意义最大化发挥出来。第一,将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合起来。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可以适当引入劳动教育,通过各种鲜明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伟大且崇高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劳模故事比赛、大国工匠案例演讲、劳动辩论赛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的内涵与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践行与弘扬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用劳动去创造价值。第二,将劳动教育课程与语文教育课程融合起来。在学校组织完劳动实践活动之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劳动的艰辛过程、劳动的收获喜悦及劳动的心得感悟写出来,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第三,将劳动教育课程与艺术教育课程融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