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2023-03-14 17:21彭静怡
华章 2023年1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新媒体教育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迎接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理想为确定清晰的目标,信念赋予人们持续追求的决心,两者相辅相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改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超时空等特点也给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为主题,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1000名学生发放在线调查问卷。抽取样本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和招生类别等因素,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问卷有效率为97%。

(一)积极方面

大学生对于民族复兴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调查显示82%的学生确信在21世纪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这种坚定的信念体现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提到“是否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前景”时,35%的学生表示“非常相信”,而51%选择“比较相信”。调查数据是基于大学生对于现实发展高度认同的结果。

人生态度总体积极乐观。在问到“是否相信理想或者目标能实现”时,有30%的学生选择非常相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实现;有50%的同学选择并非很有信心,但会努力去实现。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调查数据显示12%的同学选择并不清楚,取决于运气;8%的学生选择完全没有信心实现理想。

(二)消极方面

注重个人理想且利己主义明显。在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期望得到尊重,但他们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关于“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因”,63%的学生回应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15%的同学表示为实现共同理想,而22%则归因于学习压力。这说明,大学生在设定人生和职业目标时,更多地从个人需求出发,而将国家和社会目标视为次要。他们可能觉得社会理想过于遥远和抽象,个人力量难以达到,因此优先追求个人利益。这种现状表明人们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仍有不足,亟待改进。

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易变。据调查,80%大学生表示对于人生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仅20%表示有明确的选择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有清晰的目标,且明确自己的需求及实现方式。但当前复杂的环境导致了他们对未来规划的认识很模糊,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调查还显示,70%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技术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理想信念,25%的学生感受到了某种变化,而仅有5%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未受影响。不可否认,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大学生的思考维度,但各种信息交杂,加之个体的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不同,导致了他们理想信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呈现出正面和上进的态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度认可,能深刻理解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未来之间的紧密关联。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利己主义明显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受到了新媒体发展、文化思潮多元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传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来源于书本以及思政课,信息来源受限且内容单一。然而,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交互式信息系统,教育领域广泛使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丰富了信息内容,使得教育更具有趣味性以及感染力。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构建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使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借助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技术,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效率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延伸至线上。

新媒体增进了教育双方间的平等性和信任度。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接收的固化身份模式,信息接收者可以平等自由地在网络发布信息,实现由接收者到传播者身份转换,其虚拟的传播手段实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双向互动。“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新媒體营造的互动环境中,提供精准的指导。在这种动态的反馈机制中,它以适当的节奏传递积极信息,深化互信并促进情感连接,实现教育目标。这是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所难以达到的”[2]。传统的授课模式过于枯燥,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新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加上其传播迅速、范围广,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中注入了时代潮流元素,更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也更容易被其接受。

(二)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在新媒体时代,上网成本持续下降,使得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高校大学生能轻松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在线学习资源,这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因此,知识获取不再仅局限于学校环境,新媒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关键的学习资源供应平台。这种趋势逐步削减了仅依赖课堂互动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导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权弱化,可能降低教育者在塑造学生理想和信念方面的实效。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西方意识形态更容易渗透。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中,中西文化和经济的互动愈发密切。西方的资本主义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向中国社会渗透其意识形态,渗透形式变得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这种现象对主导人们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新媒体逐步成为思想传播的核心平台,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但在信息筛选方面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观点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体对中国青年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大肆推广并批判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意图瓦解其政治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3],最终达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影响国家政权的目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构成了重大挑战。

信息的碎片化减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当下,人们通过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软件能快速获取信息,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代替了原本的深度阅读,人们养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减少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在线交流模式也逐步替代线下社交,由此产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疏离的状况,人们缺少了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多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归因于信息传播的超时空性,该特性已逐渐打破传统的集中化教育模式。对比之下,传统的校园教育模式往往是在固定地点,并以集中的形式进行的显性教育过程。而多媒体的环境下,理想信念教育受到的影响变得更加隐性。这种转变导致一部分学生变得对新媒体过分依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造成干扰,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业产生厌恶,影响其理想信念观的正确树立。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强,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变得尤为关键。许多学生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往往仅关注表面内容,而缺乏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仅掌握新媒体的基础应用技术并进行信息检索已不足够,这只是媒体技能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媒体素养不仅涉及如何搜集与使用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多角度、辩证解读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确保他们在信息巨流中能够做出准确判断。许多大学生常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道德标准区分开来,这导致了他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接纳和探索新事物的能力,他们自然成为新媒体的核心用户群体。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媒体素养的教育,在教学大纲中可以考虑增添相关的课程或模块,鼓励学生研究与大众传媒有关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还能培养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审视大众传媒的能力。

(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和深入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群体展现出对新媒体的高度热衷和接受度。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能吸引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者应当加强自身在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和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他们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致力于组建一支在数字时代能够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水平教育团队。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执行者。这支队伍在理论知识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实践经验和新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针对这一现象,高等教育首先需要强化对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确保他们能够在舆论场中发挥领袖作用,把握话语权。为此,要引导他们对专业技能和新媒体操作的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变化的感知力。同时,高校应在人员选拔和培训中制定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首先,要建立清晰的入职标准,确保招聘到的工作人员都有足够的素养和能力。随后,应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培训,帮助他们熟悉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体语言,以及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以便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

(三)强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的监督管理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其传播的自由度也随之提高。这要求高校对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内容的健康性和正面性。首先,技术监控在校园网的维护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推进,高校不仅要重视其基础建设,同时还需加强对网络工具的研发和应用,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学校需实时地监控校园网络,确保对于有害内容,如垃圾信息、极端思想或其他不良信息,都能及时被检测并清除。这不仅有助于净化校园的数字环境,更是对校园舆论导向的有力保障,确保其沿着健康、正向的轨迹发展。“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邪扶正的校园网络环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4]。另外,为了更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校园网络内容,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其网络监测团队的组建。这一团队可以由高校辅导员、教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确保多方面、全面的专业视角。为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关于网络技术、网络伦理和发展趋势的指导课程或讲座。这将帮助团队成员提高对网络变化的洞察力,以及培养他们鉴别网络信息和舆情的综合能力。

(四)借助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象征,深层地展现了学校的独特魅力,对于全体师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且这种隐性的影响力远超日常的课堂教育。正能量的校園文化能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性格的成长提供助力。这种文化环境也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应当深刻了解新媒体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可能性。学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推广优良的校园风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杰出教师和学生的模范行为等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创建一个有益于高校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树立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能激励其勇于创新和探索,坚定信念,追逐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还应重视其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都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将主流文化价值与校园建设相结合,不仅能增强校园的美观度,更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精心设计的人文景观,既美化了校园,也为学生提供了精神上的激励和寄托。这种无形的交流,为学生传递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找到方向,进一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将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结束语

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高校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形势。首先,高校应建立并优化适应新媒体背景的教育平台,确保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时俱进。此外,高校还需提升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确保在众多信息中,建设性内容能够得到传播。同时,完善信息的筛选和监管机制也是关键,以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教育队伍的培训与管理。这不仅涉及教育方法的创新,还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对新媒体的创新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606-611.

[3]王雨菲.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9.

[4]陈友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7,18(5):93-95.

作者简介:彭静怡(1997— ),女,汉族,湖北天门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新媒体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题解教育『三问』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