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2023-03-14 23:29:06尤怡红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产业转型不断升级,使得现代社会对从业者能力要求趋于多样性与变化性,职业教育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行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是关键。本文主要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科学设置课程,整合课程资源,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造就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质量;人才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化、多样化、精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发展、经济活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使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等

职业教育逐渐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支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旨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1]。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则须开展课程改革,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方面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把“产”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突显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借助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国家制造业产业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学教育,也不同于培育直接应用型的中专教育,它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其教育教学与普通高校雷同,与中等职业教育混为一谈,同时又认为职业教育环境较差。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产、学、研的投入逐渐加大,所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2]。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远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要转变观念,理清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这样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沿正确方向前进,并获得可预见的繁荣发展。转变观念既是思想上理性认识问题,更是具体的实践问题,教师的观念影响其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落实、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法创新实施、教学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取舍与设计,同时教师的观念态度无一不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可以说,教师观念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关系到教学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高规格实现。因此,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正确观念和教学意识,才能构建富有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学体系,拓展更为广阔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环节。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重点,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通过课程设置的有效落实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设定和教学实施,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成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须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人才质量所能够产生的影响。高职教育通过课程强化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全面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做到各展所长,就必须科学设置与学生专业配套的特色课程,结合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适时调整相应的职业能力组合课程。只有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实操能力为中心的“理实”相融合课程体系,才能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进而与社会、企业需求接轨,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一)整合课程资源  突出专业特色

1.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缺乏相关指导,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课程教材使用较为混乱,与所学专业及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普通大学的教育层次不同,文化课程应有其自己的课程体系,应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并加强与专业课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专业职业岗位的实践课程在高职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不等于忽视理论学习,而是强调理实的深度结合,运用扎实的理论支撑指导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改革,以本行业应知应会的基础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对标岗位技能实践来提炼归纳出本专业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让学生掌握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并随着岗位实践技能的发展继续深化理论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进、用得上、提得起。需要指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将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让学生走出传统“说教式”课堂,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经过反复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训练验证,从而真正形成高水平技能[4]。高等职业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教师要制定实践课程的计划、目标,使实际训练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促进,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理实俱佳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2.强化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今后就业职业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经验、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课堂教学须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关系,通过分层教学的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与个体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相结合,课程总体目标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做好综合性知识掌握与岗位实操技能知识掌握相协调,助力学生未来的顺利就业和胜任专业岗位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扣紧专业目标,强调学生主体性与课程实用性及能力培养。以舞蹈教学为例,人们大多认为舞蹈是高难度专业技能,其实舞蹈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专业方向决定舞蹈教学的目标。比如同样是舞蹈課程,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儿童舞蹈为主,多举办“幼儿舞蹈比赛”“幼儿舞蹈汇演”“幼儿舞蹈创编”等系列活动,紧扣专业方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较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则应增强舞蹈表演课程与剧目课程,以文艺晚会形式、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和舞蹈编排能力;而初等教育和其他专业则以形体训练、舞蹈赏析为主,提高艺术感受力。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例如: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毕业生以教师为主要职业方向,因此,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该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不仅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还要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如何因材施教选择训练内容,等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岗位需要,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特色与职业技能的实践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  增强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权

1.设置核心课程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课程建设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要求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则对于今后职业能力的生成尤为重要,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论证与设置,才能保证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从而以岗位需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与其延展性的课程构成内在、有机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使学生适应今后的就业岗位所开展的综合性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教师要针对个性较突出的学生开展分层课程设置,突出“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的个性化教学,从而促使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课程知识,让学生在各自学习能力范围内开展学习,从而增强学习能动性与成就感。

2.丰富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社会接轨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企业岗位技术技能需要随时在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只有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相呼应,及时吸纳企业生产前沿新信息、新技能,整合新旧专业知识,达到与社会企业生产发展相一致,方能确保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有用的”“实用的”,保证学生的学习与现实行业需求“不脱轨”。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采用灵活机制,持开放态度,对课程适时进行调整与补充,从而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教师要适时增加辅修、选修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及时吸纳专业知识發展的前沿信息、了解行业发展变化,进而有效弥补课程体系相对固定的不足。紧跟社会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也能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学校要加强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度,高职教师大多也是行业能手,他们对学生与本专业发展的了解较为清晰,能根据教学情况准确地预测到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捕捉行业发展未来,因此,重视与加强教师对课程的决策意见十分重要。

3.加强产学结合创新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做”和“行动”,学生在校掌握的知识技能要通过真正的岗位工作才能形成职业能力,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工作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学校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十分必要,学生通过岗位实践,深化掌握未来职业岗位生产、职业发展所需要运用到的专业实操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扎实的岗位生产实操能力。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如果不经过幼儿园的教学经历,是无法形成教学能力的。而舞蹈教育专业如果没有舞台上的一场场表演和幼儿园、小学的舞蹈教学排练,完全无法真正胜任这一岗位的。实践证明,加强“产”“学”结合,以岗位为课堂的岗位教学、岗位实践等形式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形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创新培养模式,在思想上、制度上打破封闭、固化的培养体系,建立开放性、专业性、产业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加强双师教师培养  促进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因此,高职教师既要是教学岗位的专业人才,也要是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能力能进行有效指导,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重点。《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理实”俱佳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中,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从而取得突出的效果[5]。因此,高职院校师资应制定双师培养机制,同时适当选聘行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双师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实现“产”“学”结合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重视通识课程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通识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看似与专业没有联系,却引导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认识自己与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高职学生来说,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架构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取得更好成效的决胜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终身学习成了人们的普遍要求,学校的学习已不是人生的终结课堂。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为既定的职业设置课程,也要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职业能力,培养行业思维、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因此,课程设置要针对学生就业现实,还要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学校教育成为今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为他们将来提高生活品质、达到理想人生境界提供教育底蕴。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向个性专业特长发展,帮助他们走上了职业成才之路。在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建设开放而畅通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势在必行。教师须转变观念,找准自身定位,把“应用性”与“实用性”能力培养作为指导思想,创新理念,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个性特长等得到自由发展。课程改革中,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通过产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文化,为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志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评述[J].江苏教育研究,2022(33):3-7.

[2]周德志.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前沿,2020(5):101-106.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8):5-10.

[4]苏学愚.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J].高教探索,2020(6):140.

[5]田慧生.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高职教育满意度高于本科[N].中国教育报,2017-5-17(4).

作者简介:尤怡红(1965— ),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21:09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2:25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