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未富先老,养老金融知多少

2023-03-14 03:20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养老

■文·图/本刊记者 徐颢

“关于养老金融,你懂多少?”

寥寥几个字的问题,本刊记者问了身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70 岁的徐先生,每月领取养老金,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将绝大部分现金锁定银行推荐的养老理财产品,“55 岁以上人群才能购买,最低期限半年起,我买过两期,还算靠谱”。45 岁的国企工作人员蔡先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对于银行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他坦言,与一般金融产品相比,自己并不清楚养老金融产品的优势。“目前,很多投资理财产品管理并不规范,金融产品被冠以养老的名目,无非就是锁定期更长、取现有门槛,但这并非优势。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归根结底要看投资人的能力和水平。”刚入职中国农业银行某省分行的小李为了完成行里任务,在单位银行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却并未缴费。作为一名初涉职场的“95 后”,养老对他来说还很遥远。谈到养老金融,相对比较熟悉金融的他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确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借助金融工具缓解养老压力。”

在公众认知里,养老金融约等于养老金储蓄和投资。他们对养老金储蓄、投资的直觉简单朴素,希望通过购买养老金融产品来增加养老储备。

用更广的视角看待养老金融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人口开始呈负增长的历史阶段,今年10 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 篇大文章。这唤起了全社会对养老金融的高度关注。

养老问题本质上是金融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路锦非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家庭角度看,我国有两种养老方式,一种是靠子女,即养儿防老,另一种是靠自己进行养老金积累。很明显,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变化使得第一种养老方式已经不可依靠。在第二种方式中,无论是通过缴纳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权益未来获得养老金,还是通过进行养老金储蓄投资未来获得养老现金流收入,本质上都是跨期的资产储备安排,都具备金融属性。因此,两者本质上相通。”

养老金融一词在中国的引进,来源于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克教授在《养老金金融学》中提到的概念。他强调,养老金金融就是养老金资产管理,侧重于研究不同的投资对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老金融的概念也在持续变化中——

21 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逐步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将老有所养作为战略目标。2012 年7 月24 日,民政部印发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政策层面将养老与金融联系在一起。

2016 年3 月3 日,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改进完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提出了养老金融这个概念。此时的用法相对狭隘,只是将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同年,在学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及其团队提出,养老金融应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样的“三分法”有其合理性,拓展了养老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2016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适老金融服务。此后,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金融适老化的相关政策,包括在养老金融产品开发之外鼓励金融机构建设老年人无障碍设施,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等。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金融行业站位国家战略,将“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养老事业”列为重要工作。当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5 篇大文章。

不论是金融行业强调金融为养老基金服务的视角,还是学界基于养老金、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延伸出的金融为老服务的视角,在应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以及新时代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命题时,似乎还不够全面。有观点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的这篇大文章,不仅仅是金融业和养老业的文章,而是一篇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的现实,谋求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养老金融应超越老有所养的概念,将政府、行业机构、用人单位、个人以及家庭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而进行的所有金融相关活动都囊括进来。

多方合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到目前为止,在关于养老金融的大多数研究或政策中,要么聚焦金融机构,要么聚焦个人,似乎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就是金融机构的事,投资养老金融产品就是公众个人的事,于是,割裂的双方成了杠铃的两端。这种割裂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水1 年的时间里暴露出来:同质的市场、同质的产品,使得金融机构和个人均处于迷雾当中,金融机构难以找到自己的客户,普遍采取开户送礼等方式“拉人头”,但开户缴存率低,实施投资操作的比例更低;超过700 只个人养老金可投资产品让公众眼花缭乱,面对多家金融机构的同质化宣导,个人难以决定或者盲目决定。“不同年龄的人对养老金产品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越靠近老年或者已经退休,越难以承受投资风险,年轻人相对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却会与其他金融投资产品进行对比。前述几位不同年龄居民的回答,真实地展现出我国养老金融才刚刚起步的现实。我们的养老金融产品目前远未发展充分,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路锦非说。

如果仅依赖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单方施力,将会导致公众在面对专业的金融选择时更加茫然。我们需要借助相关的制度建设、金融监管、政策激励等促进养老金融市场发展,包括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构建起安全、放心、有序的金融环境;在金融行业锻造一支训练有素的金融从业人员队伍;推进社会化和体系化的金融素养普及教育,让备老人群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在安全运营机制之下,促使个人养老金在获得稳定可观的投资收益水平后形成制度吸引力;通过设置合理的默认规则、信息的呈现和有用的提示,向公众展现清晰的养老投资收益路线……按照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可以由易到难,从行业到体系,假以时日,整体改善全社会的养老金融环境。

养老金的积累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的养老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从我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就开始了,并随着养老保险三支柱的不断壮大,有了更多新的内容。例如,用人单位能否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发挥作用,连接起金融机构与个人?毕竟在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的实践中,单位组织的效果要比零散的个人实践来得更有力。在公共金融发达而个人金融教育相对匮乏的时代,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都应该以员工为中心,为员工提供服务,架起个人与养老金融连接的桥梁。

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的背景下,通过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既让现有老年群体的财富持续增加,又能培养备老人群包括年轻群体的养老储蓄习惯,同时整合全社会的养老资产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优质的资本来源,这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为养老全力以赴,包括参加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坚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有工作单位的争取参加企业年金;主动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理性长远地看待投资收益。

以金融力量助力养老事业发展,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以及家庭在内皆不可偏废,它的成效体现在全社会朝着人口老龄化前进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养老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养老之要在于“安”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