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2023-03-14 23:23徐寒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徐寒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 校医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大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1]。在该专项行动计划的引领及指导下,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问题与成因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对8 44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2](P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需要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3](P235)。另一项对11 716 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测查结果显示,总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 42.47%。其中大学生一级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8.49%,一级心理问题即严重心理问题(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与意向);二级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13.44%,二级心理问题即一般心理问题,包括内化心理问题(抑郁、自卑、敏感、焦虑、社交恐惧、偏执、 躯体化)和外化心理问题(依赖、自伤行为、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进食问题、睡眠困扰、敌对攻击);三级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20.53%,三级心理问题即发展性困扰(学业压力、学校适应困难、 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人际关系困扰)[4]。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没有树牢“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德育工作全过程做得不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多停留在守底线、保安全,关注心理危机预防处置,较少关心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治未病”、未雨绸缪的源头预防有待加强。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学校未能切实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认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不必过多干涉,且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小概率事件。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顶层设计不明确,健康教育与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例如,有的高等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拆分为三部分,教务处主要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工作组织实施,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要负责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处主要负责定期开展心理活动。这三个机构因隶属于不同部门,“九龙治水”,相互之间缺乏默契,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另外,学校及管理单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具体职能不明确,各自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三是课程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未按照国家标准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其在每年安排教学课程时,通常会将重心放在专业课上,较少为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一些高校大班授课、线上教学较多,教学效果难以保障。部分高校为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会让辅导员或思政教师负责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由于每个院系学生人数众多,仅仅依靠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其是传统且偏重专业的课程中,学生难以找到心理健康辨别方式和问题处理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是专业人才不足。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5]。近年来随着新的招生政策推行,高校学生人数骤增,师资不足。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可能无法向专业教师求助,导致心理问题恶化,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业及健康成长。

五是工作开展不平衡。高校心协联盟对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发达城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构建情况调查发现,36%的高校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机构,71%的西部地区高校尚未建立专门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5]。总体看,相较于公办高校,有些民办高校的工作存在“宽松软”的问题;一般高校的工作不如重点高校。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测评体系较为完善,有些高校测评工作起步晚,未建立定期测评工作长效机制。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比方面,民办高校明显落后于公办高校。

六是心理健康监测不规范。调研发现,有的高校使用健康测评工具和量表选用不规范,没有经过权威专业部门认证。有的高校重监测、轻研究,缺乏专业人员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仅仅依靠量表机械比对。有的高校仅仅在新生入校后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一张量表管毕业,没有适时增加测评频次,没有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档案。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七是心理预警干预不完善。有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形成“一个管道”的闭环工作机制。有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的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辅导员、班主任有时虽“身入”但未做到“心入”,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田。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的工作机制也不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沟通机制不顺畅、不及时。特别是当面临学业成绩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家庭经济困难及变故、生活环境变化、个人情感危机、校园欺凌等风险来袭时,他们也时常未能受到关注。有关部门对大学生的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等未能建立有效的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不顺畅,及时转介、诊断、治疗不到位,致使一些大学生错失良好的诊疗和救助机会。

八是家校社协同不充分。部分家长病耻感强,缺乏心理健康常识。许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不承认、不接纳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与家长沟通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多,交流心理问题的少,家校共育缺失;家长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面向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到位;医疗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合作不紧密。高校和社区心理服务平台专业力量不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不专业。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的科普力度不够,出版社、网络游戏、网信、短视频等不良信息不能及时被有关部门发现、清理、查处。全社会重视支持、宣传、包容、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氛围稀薄,各类媒体和公共场合引导弘扬社会新风、树立健康心理的宣传形式有限,部分大众看待心理问题有戴“有色眼镜”,贴“标签”等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是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二是人际关系,大学生在校园中需要与同学、老师、室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三是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四是恋爱关系,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失恋、感情纠纷等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困扰。五是就业压力,随着毕业的临近,大学生需要面临就业问题,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六是网络成瘾,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沉迷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七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八是个性特征,个性内向、敏感、缺乏自信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九是生活事件,大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亲人去世、朋友背叛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创伤。十是社会环境,社会竞争压力、价值观冲突等社会现象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发挥省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明确并落实联席单位的职责,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每年召开现场会,统筹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高校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制定贯彻落实方案,进一步优化实化政策措施,建立“纵横联动”的工作机制,实施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同步化,常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宣传,扩大心理健康常识普及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各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度、配合度和参与度,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能落地落实。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发挥省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省级指导和发展中心的作用,统筹指导全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好省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和各类援助热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筑牢防火墙。

(二)注重教育宣传,强化源头预防

一是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全过程、各方面。结合高校实际,深入开展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筑牢学生身心健康之基。 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确保国家课程开足开齐,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有特色、受欢迎、有效果。充分调动大学生课堂参与热情,让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课程氛围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6]。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每年开发一批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推进小班化教学,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活动,着力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发挥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社团与班级的团体优势和朋辈教育互助功能,开展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应对压力。比如,建立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引入艺术疗愈、园艺疗愈法。四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和咨询服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在开学季和毕业季等特殊时间节点,面向师生及家长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条件建设,建立心理发展辅导室、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要不断完善常态化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做好经常性心理咨询服务。

(三)注重问题排查,强化干预化解

一是建立常态化研判、排查制度。学校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等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研判和心理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报告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定期测评筛查制度。高校要使用规范量表,每年全覆盖式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老生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完善定期研判、家校沟通、重点帮扶等制度,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三是健全家校共育机制。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理性把握对孩子的预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心理问题能力,有效化解因家长焦虑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四是健全医教协同机制。省级教育与卫健部门要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信息互通机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关爱帮扶。推动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医校合作关系,畅通渠道,及时转介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学生。强化学校、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完善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科学识别、快速处理的预警反应机制。五是建立清单和包保台账。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清单,对重点关注学生要建立包保台账,书记校长带头包保,示范引领,推动干预化解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学生因心理问题在学校发生意外事件,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在教育、公安等部门指导下妥善处理,及时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提供心理辅导。

(四)注重基础建设,强化条件保障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要统筹编制保障,确保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全面达标。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推动单设心理健康教育职称系列,畅通教师发展渠道,保障兼职教师待遇,稳定队伍。加强师资培训,面向高校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等开展个体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二是保障经费场地。高校要按标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纳入预算管理。加快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辅导站建设,提高使用率。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办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

(五)注重督导考核,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压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一把手工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抓紧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加强督导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专项督导调研,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确保整改到位。三是加大考核权重。在高校党建考核和发展考核以及领导班子及年度考核中突出考核重点,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权重,并充分运用好考核结果,以考促建、以考促管。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高校,要加大通报、调度、约谈力度。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凡是因心理问题导致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一律倒查原因,追责问责。

三、结 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提高政治站位的高度,加大工作推进的力度,拓宽工作辐射的广度,织牢工作网络的密度,增强人文关怀的温度,提升工作落实的效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