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航,孙克健
(1.北京教育学院 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 100009;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河北 承德 0670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曾多次强调,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体育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体育发展,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政策的实施使得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和竞技中,全民健身意识逐渐提高。同时,体育强国梦逐渐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在国际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不断刷新纪录,为国争光,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2]体育成绩的取得不仅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也展现了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探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本文将立足于体育强国战略的背景,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通过分析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期为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助力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这一目标与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全民健身战略、竞技体育战略、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体育文化繁荣战略紧密相关。这些战略任务共同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4]全民健身战略关注国民健康,致力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这种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拓宽体育项目选择,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体育素养。[5]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关注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壮大。这一战略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高校与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推动体育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合作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从课程建设角度来说,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体能。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其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会设计更加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科学、体育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6]同时,改革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体育素养。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文化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优秀传统。中华体育优秀传统是民族文化瑰宝,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力量。自古以来,我国体育文化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意志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武术、八段锦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韵味,也具备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这些优秀传统对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塑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体育优秀传统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传统体育项目在提升学生体质、陶冶性情、培养意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方面,传统体育项目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体育优秀传统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7]许多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弘扬中华体育优秀传统,对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传统体育项目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8]
首先,提升全体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个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保持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增强体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能够满足不同个性和兴趣的大学生的需求。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挖掘潜能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最后,推动体育产业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与教育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9]高校可以与体育产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资源进行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通过举办国内外体育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体育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体现国家体育战略任务的实际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突破和进步。
在德上,应持续强化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高校体育教学应将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融入体育课程,强调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的品质。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智上,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智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运动规律和运动方法,培养他们运动技能和运动智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心理学、体育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运动观念,提高运动水平;在体上,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调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使学生在不同项目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0]在美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体育鉴赏能力。高校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体育鉴赏能力培养,通过体育赛事、体育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学的魅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精神与文化内涵,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体验运动美、人生美和精神美,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在劳上,强化劳动教育与实践能力。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和勤劳务实的品质。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角度出发,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情感态度。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热爱体育的情感态度,从而为全面提高国民体质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其次,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为国家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创造条件。这一目标旨在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储备,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素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运动习惯、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竞技精神,从而培养具备全面发展体育素养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健全体育素养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四,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校园氛围,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这一目标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整体校园氛围;最后,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做贡献。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全民健身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做贡献。这一目标要求高校将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战略紧密结合,将体育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成为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体育锻炼是一个涉及团队合作与协调的过程,特别是在集体项目中。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沟通、协调和合作,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团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培养具有竞技精神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竞技精神,敢于面对挑战和压力,勇于追求卓越。具备竞技精神的学生更容易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三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面对挫折、调整心态、坚持到底。这种心理素质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四是培养跨领域沟通与协作能力。体育活动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跨领域沟通与协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将对他们未来在不同领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首先应从教学内容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体育优秀传统、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为核心。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如武术、太极拳等。同时,引入更多的新兴和热门体育项目,如瑜伽、攀岩、体育舞蹈、定向运动、轮滑、花样跳绳、素质拓展、腰旗橄榄球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需求,培养他们的体育素养。此外,将健康知识、体育心理学、体育伦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领域的综合素质;其次,注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需要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中华民族优秀体育传统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对于武术、太极拳等课程,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强调其文化内涵、精神价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再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体育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个性化。通过举办各类校园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了;最后,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和勤劳务实的品质。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组织体育场馆的维护、体育器材的管理等实际活动来实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培养出对劳动的敬重和热爱。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区支教等公益活动,将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除了教学内容改革之外,还需要从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入手。第一,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通过使用智能运动器械、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工具,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为教学提供精准指导;第二,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安排训练计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鼓励学生进行体育实践与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第三,实施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身体素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此外,可通过设置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第四,跨学科交叉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形成跨学科的体育教学体系。例如,将心理学、生物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技能的原理和机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可引入社会学、人文学等学科知识,强化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理解,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第五,以评价驱动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与教学相结合,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鼓励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拓展性。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注重引入各类新兴运动项目和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例如,可以开设户外探险、武术、瑜伽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与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产业等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打造示范课程、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以实现辐射效应,是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教师资源的不足,表现为师生比例失衡和教师专业素养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解决。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引进运动员兼职教学,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这种做法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运动员资源,又能为他们提供转型发展的途径。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深入和专业的指导。同时,运动员亲身参与体育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和交流的支持力度,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此外在调整激励政策,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关注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绩效奖励等挂钩。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措施包括设置专门的体育教学奖励基金,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优良的硬件设施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基础。为此,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的硬件条件。第一,加大投入。高校应当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要方向,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通过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筹集更多资金,保障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同时,优化和完善高校体育场地,提高场地的使用率和满足度。在场地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训练、比赛等多种需求,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此外,可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场地的使用效果,如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调配场地使用,提升场地利用效率。此外,及时更新器材设备。高校应当重视体育器材设备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体育器材,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求。特别是针对新兴体育项目和拓展课程,应当及时补充相关器材,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器材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设备安全、可靠、长久地服务于教学;第二,加强保障。一方面,要定期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率。此外,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体育教学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此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和推广先进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提高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专业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验,优化校园体育设施的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