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应厘清“写”与“思”的关系

2023-03-14 17:50姚敏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写作者陌生人文章

姚敏

写作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这一直是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写作是从落笔成文开始,所以会以“下笔千言”“妙笔生花”等词语夸赞写作者;还有人认为写作活动早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开始,写作者心有所思,才以笔墨承之。凡是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两种观点的偏颇性。写作之前不作思索,必然会信笔由缰,难以写出出色的好文章;而想得天花乱坠,又会使写作者唯唯诺诺不敢动笔。事实上,写作活动中的“思”与“写”并不能机械地分为两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互相推动,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共存。只有处理好“写”与“思”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快捷地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写与思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

妙趣绮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情感,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为了抒发内心的情志和愿望,表达爱憎,寻找情感知音,往往会开展写作活动。这种写作活动很容易开展,作者只需跟随个人的情感推动写作活动进程。但在高中作文训练中,学生一般面对的是任务型写作,在接受教师或教材的任务指令后进入写作活动。在这类写作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受到局限,不能“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所以要写出好的文章,先要对所写的文章进行思考谋划,诸如怎样开头、怎样收尾、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风格、技巧的使用等。学生在思考这些时,也要动用内心语言,为每一步的构思作“记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思路开阔敏捷,在写作时奋笔疾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涉及很多介绍人物的文章,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等,这些文章很自然地引出习作部分的内容,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提供了范文参考。另外,习作部分的内容同时也是对第三单元课文的总结:“生活中,有很多事触动我们的心灵,有无数平凡的人值得我们关注。”这一句话承上启下,既让学生回想本单元出现的那些伟大人物,又启发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将写作的目标锁定在某个曾触动自己心灵的人物身上。这一切都是在脑中进行的,包括对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对结构的设计与安排,对语言风格的确定与把握,无一例外都是要经过细心思考谋划。思维是表达的基础,想得好才有可能写得好,这是写作的基本原理。但是,单纯的思考毫无用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内心语言,为每一步构思作“记号”。例如有学生自拟题目为《陌生的同行旅客》,从题目上可以判断该学生要写某次在旅途中遇到的同行旅客,但会因为时间久远冲淡了对其相貌穿着的印象,也会因为当时环境的嘈杂忘记对方的话语。那么在写作前,就要思考自己对这一陌生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原因,以及描写在记忆中消失面容和聲音的人的目的。心里作出的回应便是内心的语言:那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帮助了我,并在我心底播下善良的种子,使我每每想到那个陌生人,就想做一次善举,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也许写作前的思维活动和内心语言是不成熟的,却能为写作活动掌灯,照亮写作者的笔尖。这便是在写作前,确立思与写关系的意义所在。

在写作构思后,学生即将面对的是表达,是将脑中的作文用书面语言写下来。古人讲写作要“胸有成竹”,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将胸中之竹原封不动地用文字描绘出来。正如朱光潜所说: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生发的。在生发中,语言和思想密切关联从而互相推动。也就是说,在写作中语言和思想都具有突发性,在表达过程中不仅要字斟句酌“修炼语言”,还要不断对写作前的思考作出调整和深入,使语言和思想密切关联而又互相推动,共同帮助学生将文章格调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表达有时会脱离写作前的构思轨道这一问题,并让学生做好迎接灵光一闪的准备。

还以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学生确定下来要写的人物,并在内心做好了下笔的准备,但面对空白的稿纸仍会露怯。学生想将写作前的思维活动成果“翻译”到纸上,却发现内心语言仅能当作记号,而不能连句成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维持写与思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对陌生人的相貌穿着失去印象,所以在写作前没有将对陌生人的外貌描写构思进去,这为写作实践带来了麻烦。如果在写作表达时推动思维深入,会发现写作中遇到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该学生经过思考先描述节假日火车站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场面,然后再引出自己需要帮助的事实,紧接着带入伸出援手的陌生人。整个写作过程,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互相推动,整篇文章就能避免出现一些逻辑上的纰漏。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又如老舍用一天写成文章,用两天时间加工修改文章,将陈词滥调和废话都删掉。古往今来,很多作家文人都将修改作为写好文章最后一关。但修改并非仅对语言删删减减,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所以写作者对语言的推敲和修改始终要兼顾思想的呈现进行。同样,写作者思维活动的改变也需要兼顾语言的锤炼。高中生面对的是任务型写作,作文完成后又将初稿交给教师批改,并依据教师的意见再修改。不管教师具有多么成熟的批改技能,仍然不能取代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修改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学生仍然要在修改中体现自己的主宰力量,维持思与写的辩证关系,在修改中让语言与思想相互明确、相互契合。

仍以学生完成第三单元的习作任务《陌生的同行旅客》为例。文中的某些神来之笔可圈可点,但毕竟不是专业作家,文章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学生既要结合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又要体现自己的思维特点,依据文中语言与语意的共生关系提升文章的质量。比如学生想确立的主题是社会的美好有时候体现在善举的传递,一个人的爱心是一颗种子,“种”到社会的土壤中,就会盛产出很多颗爱心,但是作文却在个人的感激层面戛然而止。这一问题,学生会在反复阅读时发现,而为了有效地作出修改,教师要引导学生让语言和思想互相契合。思想到哪里,语言就要跟到哪里。比如学生为了升华文章,引用爱尔兰作家叶芝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中的语句:“他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一类人;与其说是一类人,毋宁说是一种激情。”当然,写作时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时则另当别论。

写作是思与写相辅相成的活动,有思,语言才有指向;有语言,思想才能诉诸形体。忽略任何一项,学生都难以写出好的文章。所以,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写与思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将看到的东西以及意识中的结晶准确细腻地表达出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写作者陌生人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