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
王小琦
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虽注重导入环节,却常常忽视“结课”这一环节.往往下课铃声响起,教师或是匆忙道一句“今天就学到这里”,随即下课;或是忽略下课铃声,来一场“加时课”.事实上,结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终结,更是当前教学过程与后续教学过程的联结点.因此,导入与结课都是一堂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恰到好处的结课,可以起到强调重点、引发遐想、再揭主体、铺路引桥等效果,更重要的是让结课成为“精彩之笔”,成为学生思维延伸的载体,尽显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与风格.如何挥洒自如地把握好结课艺术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一些思考与做法.
归纳总结式结课方式是最常用,也是最具条理性的.通常在课堂快结束时,预留一点时间去深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并对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简洁、生动的归纳,使得新授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深化.当然,在采用这一结课方式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否简练清晰、确切完整,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1认识不等式
师: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总结,不亦乐乎.)
师:从刚才大家的畅谈中,可罗列出以下主要内容.①不等式的涵义;②不等式的解的涵义;③如何用不等式表示不等量关系,进而总结提炼得出一个概念、一种思想及两种步骤.下面请大家再来回味一下……
就这样,紧扣教学内容的结尾,可使得知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让零碎的、单一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也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知识的提炼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结课,提要钩玄,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学生领悟新知的精髓,起到强化与深化的双重功效.
遥相呼应式结课,顾名思义就是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再回到课始创设的悬念之中,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来解决,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让一节课呈现完整、完美、严谨之态.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在结课时往往可以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很好地设计与新课内容相符的结课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达到益智、通情的效果.遥相呼应式结课方式,从美学角度来看,符合人们喜爱圆满的审美心理,深受教师的喜爱.
案例2扇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时,教师给学生带来了友谊班学生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通过已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呈现友谊班全体学生的信息,从而为新课的引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最后结课时,教师又提出回信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扇形统计图呈现本班学生的信息,以达到相识、互动的效果.
这样的结课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仅提升了结课的趣味性,做到了与导入遥相呼应,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新知学习与日常生活的交互,回信也不再是一项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富有生机的“脑力劳动”,结课效果自然毋庸置疑.
“余音缭绕式”结课,就是在结课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授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学习,从而使问题理解得更深、更透,通过更加深入的领悟来拓宽知识视野与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为学生预留富有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潮,展开深入探究,从而使余音缭绕、余味无穷.
案例3认识事件的可能性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何收获?(学生从内容和体会两个方面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刚才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收获,下面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转盘任意转动两次,指针所指的区域结果呈现多少种不同的可能性?任意转动一次的情况下,当转盘停止,指针指在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的哪个可能性大?(PPT呈现问题)
师: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
就这样,带着问题下课,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愉悦,进而极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巧妙的结课方式,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与回味,让学生迫切期待下节课的到来,让数学课堂留有余香.
大量研究表明,一节课中临近下课的七至十分钟往往是大脑最为疲劳的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倘若此时能开展一些数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消除疲劳之感,还能促进新知的消化和知识技能的获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式结课,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再次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维、训练语言的目的[1].
案例4“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问题1本节课的复习给了你哪些体会?(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复习过程,并自由阐述体会.)
问题2下面分小组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并思考横线上可以添加的条件有哪些?
图1
如图1,线段AB上有一点D,线段AC上有一点E,AE=AD,CD与BE相交于点O.若要使△ABE≌△ACD,则需(在横线上添加一个条件).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结课,可以将个人探究转化为小组探讨.一方面有利于合作精神、钻研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有效弥补了学困生得不到关注的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让他们清晰表达自身的想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补充、纠错、归纳、肯定和赏析,有效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此结课,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也能让他们更深度地关注到整节课的知识结构,从而让思维的生成有了基础,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2].
将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入课堂,可以还数学以本来的面目,让数学文化润泽课堂.因此,在结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很好地沟通起来,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知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案例5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歌.(PPT演示:直角坐标系里的寻寻觅觅,我随着流动的坐标飞驰着!点P,点Q,点A,点B,……哇,就像星星一样闪亮又浓密!你瞧,那是笛卡儿,我看到了笛卡儿!他坐在坐标系里,眼中散射出魅力与智慧!他那数学思想的河流,奔腾出富有历史的色彩!他架构起代数与几何的桥梁,让双曲线、抛物线的彩虹绚丽而耀眼!哦,笛卡儿,谢谢你让我们驰骋在数学的天地里!……)
诗歌与音乐的融合,让结课变得柔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诗情缭绕,让数学规律变得充满意境.如此结课,不可谓不生动,不可谓不深刻,让学生刻骨铭心地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
总之,结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无固定格式可循,但需要从教学内容的特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设计,充分展现结课的魅力,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3].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就能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结课形式,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课堂真正成为深化学生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