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尧尧(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经过70 余年的发展,我国流行音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流行音乐发展到新时代的民族流行音乐的再复兴经历了七个阶段:20 世纪50-70 年代的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艰难历程的歌曲时期;20 世纪80 年代初的中国香港地区音乐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中晚期的摇滚音乐时期;20 世纪80 年代末的西北风音乐时期;20 世纪90 年代的民谣歌曲时期;20 世纪90 年代中的民乐时期;新时代的民族化音乐复兴时期。历经多次风格变化的流行音乐,其文化身份也多次被重新建构,从20 世纪60 年代以反映社会发展的流行音乐到现在的流行音乐迎合市场主流的文化认同,流行音乐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市场为主的流行音乐文化认同也使得对流行音乐的身份认同从以国家为主的群体认同过渡到个体身份认同,再到流行音乐的多元文化的身份认同。
所谓文化形态主要是指人们言语和行动中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与思维的方式。流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文化形态总是紧密相连的。有学者认为,流行音乐属于大众文化,更是文化形态的体现。社会的不同阶段都在努力把文化形态相结合。流行音乐更是与社会的形态不可分割。只有得到了大众身份认同的流行音乐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且被广为传唱。德国学者韦伯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音乐社会学理论,他认为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音乐的发展,并对音乐的产生对社会的影响有全面的分析。流行音乐是大众生活中的调味剂,其内容取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此,流行音乐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身份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的文化形态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主。尽管这一时期的歌曲被亿万人们传唱,但其音乐的本质离不开国家的文化形态。这一时期,我国的流行音乐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行音乐,音乐的本身也不具备娱乐的功能;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在激发人民意志,强化观念上起到了作用。法国的社会学阿达尼在评论音乐时有一段著名的话语“让大众遗忘,让大众相信,让大众沉寂”。
流行音乐也被称为通俗音乐,其功能之所以可以与高雅的音乐相同,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在形式上运用由民族音乐作为人民的共享符号,可以更快速地获得人们的心理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支持,发挥出更强大的社会功能以及整合作用。民族音乐是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的音乐,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形式,不但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还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寄托,表现为人们最为熟悉的生活方式。
20 世纪50 年代《我的祖国》 《南泥湾》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歌唱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为主的流行歌曲,主要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主,反映出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20 世纪60 年代,流行音乐更加形象,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以体现艰苦的奋斗的精神为主的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音乐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旋律联系十分紧密,例如:歌颂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另外,这一时期的音乐还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还强调以民族化为中心,要求艺术歌曲能够体现人们内心的民想。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还是处于教化下的现实主义音乐。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流行歌曲以“邓丽君”为标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解放。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甜蜜蜜》 《千言万语》 《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成为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主流歌曲,人人传唱。此后,流行音乐也真正地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已经开始呈现出通俗和高雅音乐的独立发展,以大众为主体的流行音乐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我国流行音乐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中国香港地区流行音乐也开始在国内风靡。国内流行音乐结束了宏大高亢的主题,总体的发展开始向着民族抒情音乐,更看重歌曲的真情实感和优美的音乐旋律,音乐的主题也都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歌曲《小草》 《大海啊故乡》 《请到天涯海角来》 《爱的奉献》等歌曲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表达出了20 世纪80 年代人们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真实的内心情感。国内人民丰富的情感是促进中国香港地区音乐在国内得以迅速流行开来的原因。此时,中国香港地区已处于现代文明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对故土的情感的影响,中国香港地区歌曲的内容上带有一种孤独和无根感,既有对现代文化的表达也有对故乡的思念的倾诉。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的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向中国香港地区流行音乐转行,把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演唱方法相结合,创编出了一种新的流行音乐,甜美、脱俗的新通俗歌曲流行趋势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着流行音乐的流行,人们发现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艺术文化。大众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变化催生出了新的摇滚音乐,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摇滚音乐人以崔健为代表。崔健通过摇滚音乐表达出了时代特点,他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一无所有》就是他希望通过歌曲表达出当下社会底层群体的心声。这首歌曲改变了传统歌曲的主题抒情的模式,把流行音乐带入到一个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身份认同模式下。
20 世纪80 年代末,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信天游》 《黄土高坡》 《红高粱》 《山沟沟》 《篱笆女人和狗》等,体现劳苦大众面对生活,依然豪放激昂、乐观向上,憧憬美好未来。随后,产生了许多以追求个人风格、实现自我价值的乐队等。流行音乐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其主流的文化形态却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通俗歌手到后期通俗、美声、民族的结合,从《思念》 《烛光里的妈妈》 《渴望》到《亚洲雄风》 《朋友》 《干杯朋友》等歌曲无不体现出流行音乐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具备了不同的身份象征。
20 世纪90 年代的流行音乐已经进入市场中,多元化的市场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同种风格的音乐。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了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音乐在国内流行起来,《童年》 《东方之珠》《红豆》 《人间》都是这一时代流行起来的。这些音乐以独特的抒情主题表达出了人们内心对身份的认同。此外,“四大天王” “小虎队”、齐秦、张雨生、梅艳芳、任贤齐等都以不同的流行音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在多样化的流行音乐冲击下,国内流行音乐也开始进入到新的发展中。除摇滚乐以外,《同桌的你》《青春无悔》《一生有你》等为代表的校园民谣音乐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民谣音乐用简单纯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美好的守护;《小芳》《笑脸》从另一视角表达出外乡人生活中的生活点滴;《大花轿》以摇滚与乡村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社会对乡土人民的身份认同。
20 世纪90 年代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以个体身份认同开始慢慢走向民族的身份认同。另外,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刘欢的《好汉歌》 《从头再来》等歌曲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歌曲演唱方法为主与美声演唱相结合,完成了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首次碰撞。随后,毛宁的《中华民谣》、屠洪刚的《中国功夫》、孙悦的《祝你平安》、田震的《好大一棵树》、林依轮的《爱情鸟》、韩磊的《走四方》、那英的《山不转水转》等大众通俗歌曲把20 世纪90 年代流行音乐向身份认同过渡完全展现出来。随后,“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流行音乐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促进了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民乐的“新”主要是把具有民族元素的音乐与西方音乐结合上,例如何训田《央金玛》、黄荟的《云之南》、刘健的《盘王之女》、李娜的《青藏高原》、韩红的《天路》等,都是流行音乐中民族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作品。
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中,形成了以民族音乐为基础,通过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从而形成的流行音乐的新趋势。流行音乐的新趋势不是指全新的流行音乐,而是把现代流行音乐与传统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音乐,通过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体现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 《千里之外》等歌曲就是把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新时代,中国的流行乐坛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老鼠爱大米》和群星演唱的北京奥运会《北京欢迎你》等歌曲都表明了我国的流行音乐开始走向了民族身份认同之路。从此流行音乐的“中国风”开始盛行。流行音乐慢慢地成为通俗、大众的艺术形式,也成了一种时尚与个体情感沟通的渠道。2006年,反映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在全国流行起来,所体现出的不只是人们身份认同的反思,更体现出新时代主旋律,在流行歌曲的彰显。
中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各阶段的流行音乐作品主题鲜明、情感丰富、旋律明快成为人们生活中情感宣泄的方式之一。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些音乐作品的再流行是集娱乐、符号为一种的精神盛宴。通过集体的认同塑造了全民的共同审美,体现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集体认同和归属感。
70 余年以来,中国的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初期,以艺术家的身份进入市场后得到了首次的身份认同。流行音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流行音乐的再发展,从本土民族音乐开始向世界的身份认同所转变。
21 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音乐形式的变化,基于此,如何促进流行音乐在时代的发展中保留民族特点,从而获得自身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是新时代流行音乐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流行音乐的大众化、通俗化是其音乐中的本质特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需要以民族为基础找到其自我身份,唤起大众记忆的过程。无论如何,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时代的身份认同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