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舒(桂林美术馆)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祖籍湖南临湘。曾任太子率更令,后人由此称其为“欧阳率更”。欧阳询也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从历史地位上讲,欧阳询算作隋唐之间的学者,主要是因为其人生大部分时间均任职于隋朝;唐朝以来,虽然欧阳询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不过实际上,仅仅为钦定弘文馆内的一名学士。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起初学习王羲之的风格,随后兼具一些王献之的风韵,还带有六朝北派书法的色彩,兼容南北书体,博采各家之长,随运变化,融会贯通,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前对欧阳询书法研究的文章很多,主要有关于欧虞书风的比较、欧体笔法的探讨、欧阳询的生平以及欧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在具有艺术审美的同时也有实用审美的特征,有关欧书对后世实用字体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见,所以笔者想从这一方面入手探究欧书与后世实用字体的渊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时代。由于书法艺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为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唐朝在历朝历代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彰显了当时强大的国力。不管在文化领域上,还是在政治领域上,发展程度均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
唐高祖李渊登基之前,便熟知欧阳询,非常钦佩他的才华。登基后,唐高祖提拔欧阳询为事中。自此,欧阳询在皇帝周边工作,也负责对朝廷日常事务的处理。
武德四年(621 年),李渊于门下省成立修文馆——也就是随后的弘文馆。根据史料记载,欧阳询的工作职责为教授书法。能够进入弘文馆进行学习的人,需为当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并且对书法存在浓厚兴趣。弘文馆内具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在馆内摆放着大量皇家所藏的历代书法。另外,虞世南也在弘文馆担任和欧阳询一样的角色。
武德七年(624 年),在欧阳询的牵头下,《艺文类聚》编纂完成。整部作品总共有1431 种引用文献——现存仅有其中十分之一——这也是古代具有影响力的一部类书。宋朝时期,周必大等学者参照《艺文类聚》来对《文苑英华》进行校订;清朝时期,人们参照《艺文类聚》来对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书籍进行校勘。从中也能够看出,《艺文类聚》极大地推进了古代中国古典文化的保存。
晚年时期的欧阳询,生活在“贞观之治”时期。当时李世民更为关注艺术及学问建设——比如,在给《晋书》作传赞期间,李世民仅仅选择了陆机、王羲之两个人。其中,陆机是著名的文学家,王羲之为著名书法家。这一背景下,也为形成初唐艺术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前提。
从隋朝起,欧阳询的书法便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欧阳询在唐朝时期的书法创作更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水平。不过,欧阳询并没有止步不前,依然坚持读碑临帖,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欧书初学王羲之父子,随后有所变化,形成了“劲险刻厉”的特殊风格,字体随之变得修长而瘦劲。修长和瘦劲,是初唐书法演变中的时代特点。宋人黄长睿在所著《东观余论》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钟书《力命表》,逸少《曹娥碑》……而古隶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谢宣城……犹有钟王遗范;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
由此可见,欧阳询也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大书家。由于欧书是应时代审美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颖书体,所以才能赢得普遍的推崇,不但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唐高祖时,欧阳询的创作除了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甚至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欧阳询晚年时,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弘文馆直接为李世民管辖,拥有高达20 余万藏书量,涉及经、史、子、集诸多种类,弘文馆内涵盖了国内全部饱学之士,以本官而兼学士之职。太宗处理完政务后,便将弘文馆学士召集起来,商讨政事及文学,甚至通常商讨到很晚。
弘文馆内的学士,某种层面上担任的是李世民的参谋及顾问的角色,不过欧阳询似乎不具备如此身份。欧阳询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讲授书法。《唐会要》卷六十四记录了在贞观元年唐太宗颁布的诏书:“见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有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书法内出。”学士们完成学习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书写诏书、誊抄书籍等,实用性价值非常强。这一背景下,也进一步推进了唐代楷书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欧阳询书法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其书法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张怀瑾作为一名书法批评家,非常严谨且目光挑剔。在《书断》中,张怀瑾甚至曾指出,唐人无一得列于“神品”,不过在“妙品”中,欧阳询在当时书法家中居于首位。
笔者指出,欧阳询整理楷书结构可以称之为其一生最大的贡献。相传,欧阳询提出了“三十六法”,即使其中有后人一些想法的有关内容,不过这里大部分为欧阳询的。
我们所知道的各代石经,大多为官方所立,在碑石上雕刻经典,以为定本,让后儒晚学取证;再有一个功能为规范文字,使社会各领域均据此为标准来进行,关注字形,不得谬俗。《唐石经》于开成二年(837 年)最终完成,正书目前放置于西安碑林。《蜀石经》从后蜀广政十四年(951 年)开始,完成于二十一年(958),立于成都学宫,正书目前放置于零星残石。其中,《石经考异记》指出,各经书者有张德钊、孙朋吉、张绍文等,风格亦类虞、欧。《北宋石经》,宋仁宗敕刻于庆历元年(1041 年),至嘉佑六年(1061 年)刻成,至于开封太学,一行篆书,一行正书,故称《二体石经》,今有残石存世。
宋代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雕版印刷数目,又遍及道、子、藏、算、类书和唐宋名家文选等。宋代中央机关国子监翻刻五代旧监本的《九经》颁发至各地学宫,还刻印《经典释文》 《尔雅疏》等。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机构也分别刻印不少图书。宋代地方机关刻印图书的,依其官署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提刑司本等等。此外,还有州、郡、县学以及仓台、漕院、学宫、太医局等各有刻本,名目繁多,可见宋人刻书风气之盛。
宋版书的字体很有特色,宋代刻书人看中端庄凝重的楷体。因刻字初始,宋朝的苏黄米蔡诸家体还未大成,故他们选择了当时已颇具影响力的唐代欧、柳、褚、颜等书体,各地由于刻书人所崇的书家不同,又形成了各自差异化的特征,通常来讲,浙江刻本书写通常应用欧字,字体呈现出长方形结构,上下较长,左右较短,书写认真,字画挺拔秀丽。
我国是最早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国家,雕版印刷书籍早在隋唐就有了,到雕版印刷书大为兴盛的唐末五代,虽然欧阳询已去世,但他晚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已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加上其任职弘文馆负责教授生徒,有一大批仿学者,是初唐书法界遵从的楷模。因欧体书法极工整、细致,仿学者甚众特别是一些抄书工匠,因欧字工整简练,易于安排位置,是抄书手及仕子学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学习馆阁文臣的书法利于中举入仕,欧书当时已是“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雕版印刷品出现初期以日书之类为主。五代之后,雕印典籍逐渐出现。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当时业已达到了非常普及的地步,读书人由此不必抄写书籍,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宋版书非常追求雕印并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所刻书体有模仿欧体、颜体、柳体等。随后,考虑到欧体书法具有修长的结构,竖画多垂直,横画斜势小,并且常见平行,笔画粗细调整均变化不大。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为便捷地进行执刀刊刻,并且和其他代表性字体比起来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刻出的效果不管是从独立文字上看,还是从版面上看,均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总之,考虑到欧体字存在上述优越性,开始以欧体为前提形成了在书籍印刷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字体,这一字体也就是我们目前比较熟知的宋体字。此外,日本将这一字体叫作为明体字。
雕版印刷事业在宋朝时期呈现出普及发展的趋势,除了以上几个不同的发达中心区域外,广东、安徽、江苏等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了诸多高质量的刻本书。北宋时期,无论是雕版技巧,还是刻本的书写艺术,均已达到顶峰状态。不同区域在图书刻印等方面均非常注重,纸墨晶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宋版书所拥有的共同时代特征;另外,具体在各个地区,也存在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浙江刻本,通常用欧体书写,表现为长方形的字体结构。版心白口,有上鱼尾,得到了历朝历代收藏家的青睐。
以时期论,北宋早期刻书多用唐欧阳询体,欧字瘦劲,秀丽俊俏,字形略长,转折笔画轻细有角。后来逐渐流行颜真卿体,颜体雄伟朴厚,字形略肥,间架开阔,有骨有肉。南宋以后柳公权体字日趋增多,柳字比颜字瘦,笔画挺拔有劲,起落顿笔,过笔略粗,横轻竖重。从地区看,汴梁和浙本多欧体,蜀本多颜体,闽本多柳体,江西刻本欧体、柳体兼而有之。
从石经和雕版印刷中我们能够得到,在传承文化学术、规范汉字楷体等方面,欧体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谓功不可没!
从书法发展历程层面上,馆阁体书法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普及和发展。唐朝时期,楷书达到顶峰状态,其雄强、险劲法度完备,后代历朝学者均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相应的,董其昌在创作中统筹书法、绘画二者的关系,积极创新改革章法,形成董书,具有清秀疏朗的特征;赵孟撷的书法创作具有圆熟婉丽的特征,超凡脱俗。馆阁体书家从清朝初期开始,满足了帝王偏爱董赵的需求,学习董赵即便也寻求法度,追求个性,不过后人却很难超越董赵,相反在作品创作中却呈现出方整、光洁的特点,将法度教条化,这样在书法发展历程中很明显难以形成影响力。但是,馆阁体书法依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一特征也便利了初学者的学习,有效的便利了书法的创作。
考虑到馆阁体非常实用,从观赏层面上,也不是不存在价值的。馆阁体蕴含的审美价值也非常高,其中,不管是从间架结构层面,还是从布局通篇层面,基本上很难能够从中发现不足。当今的政府工作人员、学校教师等群体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么必将也会闻名于世。
某种层面上,我们能够将其概括总结为:实用需要漂亮、漂亮利用实用,二者呈现出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但是,漂亮仅仅最终归为漂亮范畴,漂亮即便悦目,不过却很难赏心;漂亮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情绪,不过却很难能够动人心魄。漂亮可以理解为社会审美标准的一种均值。所以书评相似度高时,切中馆阁体要害:通常很难能够感知书评内涵的个性信息。由此导致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比起来,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然,习书者对馆阁体持有贬斥态度,也大多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指出,对学书者来讲,没必要对馆阁体持有愤恨的态度。馆阁体原本便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征,那么我们又为何借助艺术标准来对其进行衡量分析呢?比如我们在旅游期间,当景区以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方式来书写景点介绍时,肯定会遭到游客的吐槽和排斥。因此,这样的情形下,更适用于馆阁体。相应的,馆阁体的不足,何止停留在实用楷书,在行书、草书中,那些缺乏激情或个性的作品,也一样存在缺乏生机的情况。我们可从广义的馆阁体层面来对其理解和认知。即便存在不同的书体形态,不过其理是彼此相同的。
实用书写关注结字,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应特别关注对章法、笔法以及墨法的教学。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书法家在接受过馆阁体教育之后,通常更侧重结体,特别是关注楷书结体。不同结构方法,均旨在能够对字形进行规范,特别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之中,也便利了考生练习书法的一种常见方式。相应的,书法教育在目前,即便在教学中也提示学生要端正写字。不过,笔者指出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在结体之外的东西。实用书写教育更注重他觉,书法艺术教育更关注自觉。
具体来讲,实用书写教育更注重他觉,也就是该教育形式把评判书写效果的标准寄托在大众化审美心理层面。而针对书法艺术教育更关注自觉,则关注加强对书写者内心情感的发掘,关注由人的内心而形成的一种书写体验。笔者强调,考虑到电脑打字对日常书写的取代,使得人的双手得以解放,令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书写艺术。在电脑的普及应用背景下,实用性、艺术性呈现出一种彼此分离的趋势,这样在书写中便越来越开始体现艺术性。
综前文所述,欧书冠盖百代,既得力于精神,也得力于法度,后世学书者也极易流于只讲法度一途,得其形而无其神,甚至形神全失,通过近现代人传略及部分文人的回忆,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跻身仕途及以书见长的文人,还有后世流传下来的各种资料,可知欧书对后世实用字体的影响,欧体是人们学习楷书的主要范本之一,同时也成为检验一个人的字是否有根基的标准之一,它的影响是双重的,明乎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欧阳询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