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象似性研究综述

2023-03-13 05:31王欢谢钰涵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任意性手语语言学

王欢 谢钰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20BYY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E-mail:1427700122@qq.com。

通讯作者:谢钰涵,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合教育。E-mail:yuhanxie2007@163.com。

[摘  要]  象似性是手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手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存在映照关系的现象,反映了手语表达与人类认知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手语象似性可以分为直观象似性、表意象似性以及联想象似性三类。目前关于手语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研究和脑功能成像两种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手语的象似手段、不同国家手语象似性的比较,以及手语与主流语言象似性的比较。未来研究需要在手语象似性的理论研究、手语象似性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国手语象似性的本土研究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手语;象似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62

一、引言

手语作为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在聋人知识习得、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960年,Stokoe提出,聋人群体使用的手语与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完善的语言,手语具有作为人类语言所应具有的语言特征和语法体系,在语音、音位、形态、句法等层次与其他语言有相似之处,以此论证了手语符合语言的基本特性[2]。手语作为一门可视语言,比口语表达更具有语言符号的象似潜能,因此,象似性被认为是手语最显著的特征[3]。象似性是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映照性相似对应的现象[4],主要体现在静态手语系统和动态使用过程中,是认知层面上“体验性”和“感知性”的表达[5]。象似性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象似性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人们从对有声语言的关注转向对无声语言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加工的脑机制[6-7]。

手语象似性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关于手语象似性的已有研究聚焦在哪些方面及使用哪些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手语及其象似性的深入了解。为探讨国内外对手语象似性的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IK)资料为中文数据检索平台,以ProQuest、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SpringerLink、EBSCO为外文数据检索平台,采用关键词检索条件,以“手语象似性”(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手语”(Sign Language)、“象似性”(Iconicity)、“语言象似性”、( Language Iconicity)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文献标题、摘要以及內容的浏览,对中英文数据进行筛选,中文文献纳入有效文献为38篇,年度跨越为1988—2021年;对英文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有效文献为21篇,年度跨越为1958—2020年。本文从手语象似性的内涵及特征、手语象似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及主要内容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手语研究提供参考。

二、手语象似性的内涵及特征

(一)手语象似性概念的提出

自索绪尔将任意性作为符号的第一原则提出以来,任意性在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任意性(arbitrariness)和线性(linearity)被认为是符号的两大原则,而在语言符号中,“音响形象”和“概念”构成的关系是任意的[8]。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学界开始从强调语言的任意性原则转向关注象似性原则[9-10]。Peirce也提出把符号分为象似符(icon)、标记符(index)和代码符(symbol),强调在每种语言的句法中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11]。

关于语言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之间的分歧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任意性强于象似性,象似性应该看作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物。基于这种观点,在手语象似性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手语的任意性强于象似性,而其象似性更倾向于以习惯的方式存在。如郑璇认为,象似性并不是手语的本质属性,“具体的手语词与事物概念的结合仍然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这种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一经确定,就固定下来,成为习惯”[12]。也有研究提出,象似性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失真,于是任意性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如语言中的经济性、概括性、语音借用、修辞格等扭曲和腐蚀了象似性[13]。第二种观点认为,语言的象似性强于任意性,象似性是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应并映照出人们的经验世界。如,Lakoff提出,象似性是语言常理,而任意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解释退路[14]。虽然语言现象表面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15]。也就是说,语言的表面任意性实际上是不同理据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语言的表现是象似性的结果[16]。第三种观点为辩证性观点,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作来看待二者关系,认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相互依存,对于语言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手语词汇的理据性和任意性是强弱、多少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17-18]。

(二)手语象似性的内涵

目前还没有关于手语象似性的统一定义,象似性问题的实质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可论证性的关系[19-20]。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的语义内容与语音形式之间是一种符号关系,这种符号的关系是通过能指与所指来表达的[21]。能指是指符号的形式,为符号的可见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义,为符号的不可见部分[22]。有学者甚至认为“能指=音响,所指=概念”[23-24]。

目前关于手语象似性的定义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定义认为,手语象似性是手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张喆认为,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达,即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有着可论证、有理据、非任意性的一面[25]。王寅从语言学角度对象似性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26]。沈家煊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性和任意性的结合,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并且可以论证[27]。第二类定义认为,手语象似性是手语表达与人类认知经验之间的相似性。象似性不是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认知[28]。从已有关于象似性的定义可以看出,象似性即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形式)和所指(语言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同时,象似性也代表着语言结构和人的经验结构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语言符号中的内容反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29]。而手语象似性是使用手、眼和面部表情组成的视觉运动系统来表达内容,即手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存在可论证的映照性。

(三)手语象似性的分类

根据Stokoe等人从手语的结构、语法和意义几个方面对手语中手势和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30-31],手语象似性的类别可以划分为直观象似性、表义象似性以及联想象似性[32]。

1.直观象似性

直观象似性指手势和对象之间形态上的相似,包括大小、形状和外轮廓等方面[33-34]。直观象似性的手势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识别,因为手势和对象之间的相似度比较高。例如,手势“V”可以被视为一个箭头或者勾号,因为它与这些对象的形状、大小、方向等方面相似。

2.表义象似性

表义象似性指手势和对象之间在意义上存在的相似,例如象征性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35],这种类型的手势可能不太直观,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者领域来说非常有用。例如,在美国手语中,将大拇指和食指弯曲成一个圆环状,并让其他三根手指自然地伸直,这个表示“OK”的手势,也表示“好”的含义,虽然这种手势与“好”并无直观表现,但是在美国文化中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

3.联想象似性

联想象似性指手语符号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关联和类比,得益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联想能力[36]。例如,当手语使用者想要表达“打电话”的意思时,“一手伸出,拇指置于耳边,小指置于嘴前,如打电话状”,这个手势是基于传统的电话机拨号器的形状而来的,人们通过这个手勢来表示接听电话。

三、手语象似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料库研究

语料库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需要,使用编码手段给语料中的词汇和其他形式加上识别和分类标记,然后使用索引检索工具,得出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频率和概率信息,再借助计算机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或描写有关的语言特征,或论证有关语言的假设[37]。语料库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结构和篇章类型[38]。其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学者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另一类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以语料研究方法作为工具解释语言的本质[39]。最早的大规模手语语料库由美国创建,随着手语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美国手语语料库的词汇来源是在手语语言学领域里较为权威的加劳德特美国手语词典里的3000个手语词[40-41]。在中国,有研究基于斯瓦迪士的207个核心词汇的语料库对手语及手语象似性进行研究。例如,何宇茵、马赛以斯瓦迪士核心词为语料库分析了象似性在中国手语词汇层面的表现和特点,总结了象似手段,发现一小部分词的象似性不明显或没有象似性[42]。手语语料库研究为聋人的手语学习提供了可供研究的语言资源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聋人的手语学习需要。手语语料库的研究也能为发现聋人对手语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文化偏好提供研究路径,为手语提供科学化的语言分析方法[43]。

(二)脑功能成像

近年来脑功能成像在脑科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下简称fMRI)作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在视知觉领域的应用是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这也是脑功能成像的研究方法应用在手语中的重要原因。fMRI的独特优势是可以研究人的大脑变化,比如被试发生直觉转化时大脑的活动情况以及心理旋转过程的脑激活等[44]。一般而言,从fMRI成像到最终得到脑功能定位图像需要以下四个步骤:实验方案的设计;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脑功能成像,从而得到脑功能映射图像并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功能定位图像[45]。手语象似性的脑成像研究主要集中在形状识别功能的定位和语言识别的时间过程,同时还可以确定人类大脑皮层上视觉通路中涉及图形形状识别的兴奋区域和兴奋的时间过程,通过象似性解释手语对大脑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46-47]。目前,已有研究采用脑成像研究观察大脑对手语象似词的反应速度,发现对象似词的反应速度快于非象似词,可以用以解释象似词有助于大脑对手语的理解[48-49]。同样,冯敏等研究者通过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词图匹配的任务发现手语象似性在聋生词图匹配任务中有促进作用,而语音相似性在其中起抑制作用,从而验证了手语象似性对大脑加工具有影响[50]。另外,在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讨聋人手语者与正常听力非手语者心理旋转能力脑加工机制的差异时发现,手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聋人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51]。综上所述,手语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手势来表达形状、空间,这说明手语的象似性特征也影响着大脑加工的方式。总的来说,手语的认知任务大多依赖于多个脑区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完成,而利用fMRI技术,可以在无创条件下很好地观察认知活动中脑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脑成像研究为探讨手语的复杂认知任务(如手语理解、学习、推理、心算等)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手语象似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手语的象似手段

手语的象似手段是指表达手语象似性的不同方式,主要是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划分,目前主要包括六种手段。

1.直接表达

直接表达即表达某实物时,通过手指或手的指引将听者的注意力引导到所指上来,这是最显著的手语象似性手段。在每个地区,手语在表达与身体部位有关的相关词汇以及人称代词时通常用手指,比如“我”的手语象似性表达为一手食指向自己,“你”则是将食指指向对面的某个人。

2.数字表达

数字表达即用手指直接表示所指的数字,它也被称为数量象似性。例如,Taub在研究中将其称为“数-数象似性”。手语象似性的数字表达手段最常见的就是“一、二、三、四、五”,使用手指就可以代表数字,如“三”则是利用手指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表达。

3.手形形状表达

形状表达指的是使用手语的人采用特定的手形和前手臂来表达所谈及的某种特殊形状的实体。如“鱼”的手语表达为:一手横立,手背向外,向一侧做曲线形移动,模拟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鸟”这个词的表达也形状象似:一手手背贴于嘴部,拇、食指先张开再相捏,然后双手侧伸,掌心向下,扇动几下,模仿鸟飞翔的动作。美国手语的表达是将食指和拇指先张开再相捏几次,模仿鸟的嘴形。

4.动作表达

动作表达即通过手、手指和手臂的移动来描绘出所指。动作表达常常和手形表达同时发生,手语者用手描绘所指的整体或部分,并且移动这一构成造型以表达所指动作。如要表达“火”这个概念,双手平伸,五指微微弯曲,指尖向上,双手上下交替活动几下,形状好似火苗跳动一般。这里的能指和所指体现人们对“火”的认知理解,采用动作象似表达了火苗向上窜的样子。

5.尺寸表达

能指的尺寸代表所指的尺寸,尺寸表达可用于长度、宽度、高度、距离的表达,象似手段将尺寸表达看作是“尺寸与尺寸”的象似。在手语中最典型的是对“长”与“短”的表达。在表达“长”时,双手食指直立,指面相对,从中间向两侧拉开,两手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表达出了“长”这个概念。表达“短”时,则将手慢慢收拢。

6.转喻和隐喻表达

书面语言与口语会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人的品质等一些难以理解的、看不见的抽象概念。手语也可以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复杂的抽象概念。轉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们会采用某种事物容易被理解的方面来指代其他事物的部分、整体或者某一方面,通过联想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思想。比如,在表示“生活(日子)”时,双手拇、食指成大圆形,虎口朝内,从右下方向头上方做弧形移动,重复一次,表示一天天过日子。而隐喻是通过隐喻映射表达抽象概念,比如“男”的手语表达:一手直立,掌心贴于头一侧,前后移动几下来表示短发,以此映射男性。另外,以一手拇、食指捏一下耳垂来表示女性戴耳环,以此来表达“女”的概念,因为女性戴耳环是被大众所知并广泛接受的概念。

(二)不同国家手语的象似性比较

已有研究基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探寻不同国家的手语象似性异同点。首先,任何国家使用手语进行交流以及表达事物都离不开象似词,在象似手段及含义的理解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中美手语具有一致的象似手段,都包括直接表达、数字表达、手形形状表达、动作表达、尺寸表达,以及转喻和隐喻表达六种[52-54]。在象似含义上,手语可以通过相似形状来表达目标含义,如手语的肢体构型能表达对特定活动、人体特征以及动物、植物等含义的理解。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不同国家的象似性在视觉上呈现的相似性特征受到既存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如“鸟”,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中的表达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中国手语将手放在嘴部前方模仿鸟的嘴巴形状,接着双手模仿鸟的翅膀做扇动状;美国手语的表达与之相似,均模仿“鸟”的嘴型。再如“飞机”,均为一手伸拇、食、小指,手背向上,从低向高移动,模仿飞机起飞的形象。

其次,不同国家的手语象似性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不同词性上的象似性差异会有强弱之别。相关研究通过比较美国手语、英国手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的220种意义进行评级分析,比较手势语言和有声语言之间的象似性如何在手语词汇和有声词汇中进行传播,发现动词在美国手语、标示语以及英语中更有标志性,但是在西班牙语中没有;手势动作象似性在美国手语和英国手语中尤其突出;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形容词表现出更强的象似性;颜色词在美国手语和英国手语中的象似性较低[55]。因此,象似性可作为一种模式解释不同国家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用以理解不同国家的本土文化及其主流语言对手语的影响。

(三)手语与主流语言的象似性比较

手语与主流语言的象似性表达受共同环境的影响,存在意义相似、认知方式相似以及结构性相似的特征。已有研究从象似性的角度分析通用手语和本土主流语言之间的象似性,结果发现,虽然手语使用者的书面语受手语语言影响较大,但是其中的象似性所表达的意义依然会受到共同的社会环境影响[56]。如红色在很多文化中代表热情的意义,笑脸代表幸福、快乐的含义。在认知方式上,手语和主流语言具有相似的认知符号、共同的语境以及同样的视觉和经验认知处理系统,如,“猫”这一象似性手语中对“猫”的表达,双手拇、食指相捏,其他三指横伸,指尖相对,手背向外,在嘴边分别向两侧横划一下仿猫的胡须,其表达具有的象似性和主流语言中对“猫”的认识有极强的相似性。除此之外,结构相似表现为手语和主流语言在词汇、语法、句法以及音律上的相似,都遵守一定的组合方式和规则[57-59]。如,音律上手语体现在手势的节奏和速度,主流语言体现在语调和节奏上,如表达着急的语句时,主流语言的语调和节奏上扬和加快,手语表达也会加快。

主流语言形式的发展可能会对手语象似性发展产生影响。目前,美国手语的象似性程度正在逐渐降低,任意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60]。象似性在美国手语中的表达逐渐减弱,使得任意性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说明影响美国手语象似性的因素增多,其原因有主流语言的概括性、修辞格等对象似性的弱化作用。在对不同国家间手语和主流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时,发现符号和词汇可以反映出形式和意义之间更抽象的对应关系,即主流语言的简化和模糊性表达使手语的表达含有一种较为模糊、抽象的意味[61]。因此,当主流语言词汇的象似性符号更抽象化和印象化时,手语的表达和阐述也会更加模糊和抽象,反之有象似性符号的主流语言也会使手语的表达更具体化、结构化[62]。

五、小结与展望

自象似性被提出以来,关于象似性与任意性地位还存在诸多争论,但象似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之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界普遍认可手语具有象似性,即手语的表达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映照关系,反映了手语表达与人类认知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但是,学界关于手语象似性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内容不够丰富也不够深入,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较单一,该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讨与解决。

(一)手语象似性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手语象似性的理论研究需要深入整合认知语言学和手语语言学理论,以进一步探讨手语象似性的产生以及作用的内在机制。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与经验对语言发展的作用,经验性是手语象似性体现的重要内容,但关于经验如何作用于手语象似性这一论题还未见深入研究;同时,手语象似性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目前的探讨也不够充分,对手语象似性认知加工的大脑脑区以及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手语象似性的解释相对滞后,为探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亟须将手语语言学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文化、历史等角度丰富手语象似性的理论内容。同时,象似性和任意性的概念和地位目前也存在分歧,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手语象似性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语料库研究是手语象似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语料库研究手语象似性需要一个高质量的手语语料库,合理规划语料库的系统架构,正确采集语料,定期完善手语语料,规范语料分类[63-64]。脑成像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对手语象似词的选择,判断大脑对语言的加工方式会受到不同象似词的影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语象似性的研究方法应向多样化发展。除了语料库和脑功能成像研究以外,网络技术或者人工智能都可以用于手语象似性的研究,以为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手语象似性提供途径以及实证支持。

(三)关注中国手语象似性的本土研究

文化会影响手语象似性的表达,即文化的差异性会体现在手语象似性上。目前,手语象似性的研究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而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手语象似性研究还较为缺乏。重视手语象似性的本土文化研究可以为母语手语使用者提供更适宜的沟通方式,使沟通建立在真实的情境而非仅仅在言语之上。一方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巨大差异,中国手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与西方国家的手语使用者存在差异,这会对手语象似性的表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手语象似性表达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手语象似性的研究方法,关注中国手语象似性的本土研究,探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手语象似性的异同。

[参考文献]

[1]余晓婷,贺荟中.国内手语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9(4):36-41+29.

[2]Stokoe J W C. Sign Language Structure: An Outline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the American Deaf[J].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5(1): 3-37.

[3]李恒,吴铃.手语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双向性研究综述——以象似性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4(7):26-29+36.

[4]王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认知语言学讨论之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0(3):1-6.

[5]张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0-82.

[6][12]郑璇.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6):578-581.

[7]曹宇,李恒.象似性和手语学习经验对中国手语-汉语跨模态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1):67-73.

[8]费尔迪南·德·索緒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2.

[9]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2-10+79.

[10]李鑫华.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05(1):25-29.

[11]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umes Ⅰ and Ⅱ) [C].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189.

[13]李二占.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以美国手语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140-142.

[1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346.

[15]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

[16]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840-849+959.

[17][19]张喆.我国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1):8.

[18]刘润楠,杨松.试论手语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中国特殊教育,2007(5):51.

[19]于飞,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辨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3-138.

[21]沈园.手语和手势语义:手眼模态视角和前沿研究问题[J].当代语言学,2022(1):94-106.

[22]Roland B,Fisch M H.Just How General is Peirces General Theory of Signs?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2007(2): 55-60.

[23]赵彦春.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的辨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4):17-19.

[24]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5):19-23.

[25]张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2-64.

[26][33]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27]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80.

[28]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2-7+80.

[29]Pizzuto, Aristodemo V,Geraci C.Visible Degrees in Italian Sign Language[J].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2018(36): 685-699.

[30]Stokoe J W C.Sign Language Structure[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80(1): 365-390.

[31]Lytle R R,Johnson K E, Hui Y J.Deaf Education in China: History, 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Deaf Voices[J]. Am Ann Deaf,2005(5):457-469.

[32]Bosworth R G,Emmorey K.Effects of Iconicity and Semantic Relatedness on Lexical Access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and Cognition,2010(6):1573.

[34]Caselli N K,Pyers J E.Degree and Not Type of Iconicity Affects Sign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20(1):127.

[35]Taub S F.Language From the Body:Iconicity and Metaphor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3-59+107.

[36]Wilcox P, Shattuck-Hufnagel S.Grammaticaliz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in Sign Language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11(10): 733-746.

[37]潘永樑.语料库语言学的目的和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1-5.

[38]Kennedy 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London: Longman,1987:346.

[39]许家金.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解析[J].外语教学,2003(6):6-9.

[40]Athitsos V, Neidle C,Sclaroff S,et al.The American Sign Language Lexicon Video Dataset[R].Anchorage, AK: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2008.

[41]Neidle C,Thangali A,Sclaroff S.Challeng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ign Language Lexicon Video Dataset (ASLLVD) Corpus[R].Turkey, Istanbul: Istanbul Lütfi Krdar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re Harbiye,2012.

[42]何宇茵,马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手语象似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 (9):53-57.

[43]何安平.语料库研究的层面和方法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2):10-17+80.

[44]Bower J M,Parsons L M.Rethinking the“Lesser Brain”[J].Scientific American, 2003(2):50-57.

[45]方俊明,何大芳.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2):52-59.

[46]陈磊,张积家.手语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10(7):34-38.

[47]张炼.国外对手语的脑加工机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3):12-15+30.

[48]李俊宏,丁國盛.手语和口语理解及产生的脑机制对比[J].心理科学进展,2013(9):1560-1569.

[49]曹宇,李恒.象似性和手语学习经验对中国手语-汉语跨模态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21(1):67-73.

[50]冯敏, 韩媛, 郭强.聋生汉语词汇识别过程中手语激活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25-31.

[51]张慧红, 乐洪波, 伍秋林, 等.早期手语经验对聋人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9):1333-1337.

[52]阚学新,王丹.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美手语象似性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1-103.

[53]张喆.论语言符号象似性类型[J].外国语言文学,2004(4):16-20.

[54][56]高宇翔,顾定倩.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回顾[J].当代语言学,2013(1):94-100.

[55]Perlman M,Little H,Thompson B,et al.Iconicity in Signed and Spoken Vocabulary: A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British Sign Language,English,and Spanish[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9):1-16.

[57]Emmorey K,Reilly J S. Language, Gesture, and Space[M].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 2013:287-333.

[58]Padden C I,Aronoff M,Sandl, W.The Grammar of Space in Two New Sign Languages[C]// Brentari D.Sig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570-592.

[59]Liddell S K,Johnson R E.American Sign Language Compound Formation Processes, Lexicalization, and Phonological Remnants[J]. 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 1986(4): 445-513.

[61]Gibbs R W.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J].Brain & Language, 2003(1):1-15.

[62]Mott M,Midgley K J,Holcomb P J,et a.Cross-Modal Translation Priming and Iconicity Effects in Deaf Signers and Hearing Learners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20(5):1032-1044.

[63]李恒,吴铃.手语语料库建设基本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13(3):37-41.

[64]吴蕊珠,李晗静,吕会华,等.面向ELAN软件的手语汉语平行语料库构建[J].中文信息学报,2019(2):43-50.

A Review on the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WANG Huan  XIE Yuh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Abstract:Iconicity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sign language. It i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re is a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sign language, which reflect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sig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human cognitive experience. Sign language iconi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perceptual iconicity, semantic iconicity and associative iconic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mainly adopts two methods of corpus research and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iconicity means of sign language, the comparison of the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with the mainstream language.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sign language iconicit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ign language iconicity and the local study of Chinese sign language iconicity.

Key words:sign language; iconicity; language

(責任编辑  史玉凤)

猜你喜欢
任意性手语语言学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奇怪的手语图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