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3-13 05:44郝玲玲
公关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引言新媒体心理健康

郝玲玲

摘要:21世纪新媒体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改变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代“00”后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庞大的年轻受众群体,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迫切和重要。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当代“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旨在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帮助“00”后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理智明辨是非,满足心理需求,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路径

引言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人生奋斗青春黄金年华。当下“00”后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信息大爆炸,他们需要始终正视自我,保持定力,以极高的自律辨别力,保持极强的抗压心理素质,发扬正能量情绪价值、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一、新媒体环境下“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追求個性的鲜明特质

当代“00”后大学生面对新鲜多变的自媒体信息,在瞬息万变信息高效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他们的心理特征呈现的表达方式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千篇一律,而是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性格色彩多样,内心极度渴求表达个人特色,向往追求属于自己的多方面的个性,心理追求个性表达的声音比如体现在他们的时尚潮流穿搭的个人品位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具鲜明的个人特色。

(二)向往自由的个人表达

新时代“00”后大学生相较于传统的表达方式相比,当下时代的发展赋予他们更加倾向突破的个人特性,他们想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树立独一无二的个人标签,不喜欢被固定化或是被安排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态度想要释放自我,追求内心的自由,冲破现实的枷锁去活出真正的自我,如“00”大学生在面对父母对自己的将来规划时更多是他们内心渴望平等对话的声音,在自我探索中去真正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魅力,而非设定的既定目标和既定路线的表达。

(三)创新意识的突破心理

创新一词已成为当下年轻网络群体表达自我色彩的流行语,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个性标签之一即追求突破、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群体心理印象[1]。他们踊跃而起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不再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或实践能力的突破,突破固化的思维模式,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们内心对创新意识心理突破的真实反映,进一步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进拼搏的激情和敢为人先的朝气,这种创新年轻式的精神面貌已然在不断地打破常规意识,敢于质疑提问,主动求变求新,不断完善创造独一无二的姿态。

(四)探索未知的求知欲望

当前自媒体已广泛覆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跨越时空限制高效获取资讯,通过各种当下流行化的软件APP得到属于自己的用户体验,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必然也伴随着他们的心理变化,他们对自媒体中各种新式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样这些未知的领域和潜在的挑战也激发他们去深入地求索研究,从而驱使自我不断求索思考,以解答自己内心的好奇疑惑,满足自己学习的精神动力,这种心理驱动力无疑凸显了大学生群体 内心对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认可的心理成长状态。

二、新媒体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信息共享开阔视野

当代“00”后大学生享受着时代科技发展的互联网成果,如今新媒体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抑或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信息获取习惯,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他们无不利用当下流行的自媒体途径去及时地搜寻获取教育资源、社会新闻、国际资讯、热搜舆情等数字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库。一方面,庞大的世界信息资讯通过自媒体高质高效无障碍的信息共享沟通,有助于同学们及时便捷地了解获取当下世界整体的发展态势,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生活百态,扩大知识视野,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面对不可抗力的社会突发事件或热点舆情事件,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及时了解情况,研判解决方案,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如甘肃地震通过新闻实时播放获取资讯,全国人民凝聚一心为当地捐款捐物,一起度过暂时性的困难,如大学生群体通过抖音、快手等APP获取“热搜”事件,资源共享并发表个人建议。

(二)虚拟社交释放压力

当代“00”后大学生的社交圈比较广泛,他们渴求自由表达心声,渴望寻求理解认同,新媒体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扇新潮的交流之窗,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学业、友情等阶段性压力时,他们会寻求各种途径得以疏解释放内心的压抑。首先,由于自媒体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输出,大学生群体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娱乐放松或间歇性的休整,高质量的内容也会改变他们对待压力或生活不顺的看法,转化为成为一种精神能量激励自我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其次,自媒体实时交互性的特点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社交需求的扩展,他们可以在平台中自由发表看法,平等地畅谈个人见解,同时,虚拟社交进一步扩大社交圈,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虚拟社交中卸下现实等有所顾虑的思想包袱,建造一座互相倾诉烦恼,交流沟通以共勉共进的友谊桥梁。

(三)获取就业创业机会

当下自媒体创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就业的新趋势。一方面,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面对毕业的就业压力,可依托当前的自媒体大环境行业的发展态势,加之自己平日接触的较为熟悉感兴趣的自媒体领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适时地参与到自媒体就业或者创业的队伍;另一方面,当前自媒体的创业就业赛道比较宽泛灵活,所以加入自媒体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提升了大学生的职场能力。比如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主播等不同赛道,学会善用自己的性格特长、储蓄专业知识、勇于实践探索、保持正能量等综合能力的不断历练和提升,在自媒体行业中逐步地形成自己的IP,进而获得职业认可和价值。

三、新媒体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避世厌世情绪高涨

现如今,部分“00”后大学生群体由于过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或受自媒体为博眼球赚流量,以虚假夸大的视频效果吸引受众等负面影响,其一,部分大学生终日惶惶无事,沉浸在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失去奋斗的动力;其二,久而久之把自己与现实隔离,无法从虚拟世界跳脱出来,造成自我封闭、自我隔离的厌世的消极心理,最终迷失自我,虚度时光。

(二)沉溺虚拟精神空虚

主播带货、打赏变现、游戏竞赛的自媒体传播效应已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滋生了部分大学生在虚假世界的自我陶醉、自我安慰,注重及时享乐无追求内心空虚的心理亚健康,从而助长了网络成瘾、荒度时光,甚至精神空虚萎靡不振之风,丧失了现实斗志的心理亚健康;另一方面,继而衍生出现了当今大学生面对择业以选择利益最大化作为职业首选的偏激错误认知,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在当下呈现懒就业、躺平式就业的想法,偏激地认为学业已成为备选,开直播吸引流量、沉迷电竞游戏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的错误认知和态度。

(三)现实关系疏于维护

自媒体的发声渠道扩大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圈,但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其对待亲情友情冷漠淡然的现象。首先,在他们心里,由于无法从容面对社恐慌乱无措的精神压力,认为虚拟世界的友情维护成本较低,进而选择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的人情世故;再者,部分大学生甚至刻意回避疏于现实关系,导致出现了因性格不合、沟通不畅造成的同学之间的相处矛盾,究其原因是在心理高压的紧张情绪状态下去维护现实的情感关系[2]。

(四)价值扭曲享乐颓废

自媒体的主要年轻受众大学生群体对于一些负面效应不仅没有正确的辨别意识,反而形成了一种趋之若鹜,甚至解读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标签,争先恐后地效仿崇拜的不良社会现象。首先,浏览平台过度注重娱乐化的同质化内容误导了当代“00”后大学生群体以娱乐至上的争于享受的错误认知;其次,名牌穿搭等潮流现象导致大学生不顾当前的消费能力而超前借贷消费的奢靡心态;最后,偶像崇拜的盲目认知和盲目追星,浪费了他们大好的青春时光。

四、新媒体时代下“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路径研究

(一)整合新媒体平台,开设在线心理咨询

目前“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缺少对其优化整合的线上教育资源,各高校可以利用相关的自媒体平台开设专题心理咨询诊疗或打造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库,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素材多领域的方式顺势而为引导大学生能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机制。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新媒体平台,依托现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打造适合相关校园类的心理线上专题平台,如打造专业心理教师成立的线上心理访谈平台,进行网上预约,学生可在虚拟社区中自由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疏解,如开设校园“倾听”学生心理专题公众号,对于公众号的优质内容定时输出,访谈正能量的学生代表,在线开放收集学生留言,了解他们当下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另一方面,优化整合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库,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作为教育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最大化的达到从情感感知到理智认知的时效性、教育性、持久性的心理育人成效,如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微博“热搜”,抖音出圈作品、小红书、B站等讨论性流量极高的话题或视频,通过这些素材分析整合优化成心理教育资源,进一步在贴近学生们关心的话题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引发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和思考,有事件本身的话题讨论度上升到自我成长的心理蜕变。

(二)建设心理咨询档案,构建联动心理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辅导主要的途径。第一,目前各高校可建立线上网络学生心理档案,并运用SAS等相关专业类软件进行分析研判后,结合学生实际科学整合形成纸质版的书面心理档案,以更好地衔接学生线下的心理咨询引导,并不断地定期进行随访跟踪;第二,在心理咨询档案的基础上完善心理疏導网络,如成立校园心理自媒体运营账号,由专业的教师队伍线上调研后形成专题心理文案,文案整合注意隐私性和保密性原则,进一步地疏解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焦虑、抑郁、社恐等不良情绪;第三,完善心理网络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做到早期干预、针对辅导、心理诊疗、自我调节的心理疏导过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以一种保持积极的心理精神状态对待学习生活;第四,加强家校育人联络网,家庭是每个学生教育的启蒙,家校之间应构建畅通的联系渠道,通过线下家访、线上交流、家长群等常规方式不定期地交流学生的当下状态,如关注学生的抖音账号、朋友圈等社交自媒体,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家校协同效应的双向配合,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参加现实社交

为了应对自媒体的消极影响,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整日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自我逃避式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萎靡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务必要主动走出虚拟,回归现实社交,感受美好的校园生活。其一,面对庞大复杂且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信息,各高校可建立相关网络“防护墙”“杀毒网”等安全软件提高高校网络监管力度,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生态空间[3];其二,各高校可依据专业增设相关的自媒体社团,如推出校园公众号的不同专题,鼓励同学们在亲自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弘扬正能量,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其三,现实感情的维系可以温暖大学生内在的空虚和无助感,鼓励同学们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沟通彼此的情况以增进内心情感距离,或通过建立友好互助的舍友同学情谊,在现实的社交中维系情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内心的丰盈;第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校园文化节,注重校园隐性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走出宿舍,放下手机,感受真实的校园生活,从而真正地得以实现精神上的放松。

(四)提升数字信息化素养,增强自律辨别能力

由于部分自媒体内容为迎合低级趣味输出低俗落后的文化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要始终保持定力,坚定立场,提升数字信息化素养,增强自律辨别能力。一方面,规划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当代大学生群体要合理规划每天的上网时间,设置上网时长,并实施各种自我监督惩罚等自律手段,杜绝形成网络成瘾的不良上网习惯,保证在有限的合理时间内浏览正能量的信息,获取信息咨询;另一方面,学会甄别不良信息,理性准确处理。平时面对自媒体的信息轰炸,要及时准确辨别是非,保持理性,学习网络安全法,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拉黑或举报平台的违规,抵制不良文化的持续输出对于受众群体的负面影响。

结语

“00”后的大学生面对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不可避免地在他们成长中存在一些阶段性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加以引导教育,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最终成长为一名积极阳光、自立自强的时代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丁闽江.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5):92-96.

[2]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08-11.

[3]杨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3,14(15):98-99+102.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引言新媒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