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多元协同培育研究

2023-03-13 20:58葛玉兰张秀广刘文宝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育协同时代

葛玉兰,张秀广,刘文宝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特别是承担着培养农业强国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力度。

1 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1.1 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是新时代农科高校使命所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国高等教育开展科研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指明了方向。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特别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发挥优势做出了贡献,其中发展方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功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三农”人才。这对农科高校培育一大批创新素质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办好高质量农科教育培育,提高大学生创新素养迫在眉睫。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现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教育的体现。创新,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超出他人的独到见解或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或创造出新的理论、技术等行为。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加强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才能履行好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职功能。

创新素养是新时代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创新素养,即具有创新的基本素质,养成创新的思维与习惯,打好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创新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创新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进步有用之材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也就成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农科大学生正面临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快更新、农业生产管理营销方式变革的大好时机,具备优良的创新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才能在“三农”事业中激发出应有的创造力。因此,培育好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才能筑牢人生的根基。

创新素养必须根植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沃土。新时代农科高校肩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时代重任,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重点,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把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改革举措,把创新素养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1.2 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生命主体的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通过接受教育丰富自我、提升自我成为有用之才,实现生命价值的创造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论述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作为育人的手段,必须培育出优质人才;培养出人才方能成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水平是科技进步的标志,先进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学生为本,培育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生自身蕴藏的创新激情释放出来。

创新素养培育是新时代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身需要。平庸的教育只是灌输知识,优良的教育在于培育激发学生的才能。优良的素质是在综合培育的过程中积累的,经过不断地积累使其迸发出创新的才能。新时代大学生充满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充满着报国热情,培育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符合大学生求知成才的生命需求。新时代农科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培养大学生熟掌握基本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育大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勇于探究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科大学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本领,其中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必须精心培育。不断敦厚这些基本素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不断升华,才能把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原则落到实处。

“六农”理念为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起“学农、知农、懂农、爱农、志农、为农”的“六农”理念,才能使大学生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创新素养才能得到更好培育。学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扎扎实实学习掌握好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时代进步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以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为创新打下牢固基础。知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知晓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重要性,了解党和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建设发展要求,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需求,知道自己为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来怎样更好地学习和提高本领。懂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懂得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差别,懂得怎样发展好农业、改变农村面貌,懂得农民的急难愁盼,做真正懂得农业农村农民的内行人知心人。爱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把农业科学进步、农村事业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志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立志农业兴旺发达农村美丽富饶农民富裕幸福,用自己的坚定意志和真实本领为“三农”尽心尽力。为农,就是要使新时代农科大学生为了“三农”而学习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了“三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三农”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六农”理念的落实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感受到理解由只是到实践由理论到应用由职业到事业由情感到意志的发展、转变和升华过程。这就需要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在学农中融会贯通知识,在知农中拓展放宽视野,在懂农中增强深厚情感,在爱农中树立坚定信念,在志农中善于发现创造,在为农中实现目标追求。培育好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才能落实好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3 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需要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

健全管理机制是培育创新素养的必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除了需要有效的教学实施还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服务作保障,因而必须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机制,是使事物得以运转的方法和手段,机制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状态优劣。机制不健全就会造成运转的无序和无效,机制保守落后就会限制人的发展,无法促进事物发展进步。培育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既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给大学生提供创新素质养成的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用有效机制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尽早具备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养,以优良的创新素养开拓人生的广阔天地,实现服务“三农”贡献社会的人生价值。

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作为个体的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效的机制也是保障和激发大学生创新素养不断提高的动力。机制不能因循守旧而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才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呈现人才辈出的局面。

协调高效是创新素养培育机制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机制运转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协调,即管理系统的协作、调整和适应水平;二是是否高效,即管理系统是否达到了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目标要求。要做到协调一致、运转高效,就必须不断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只有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机制环境下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其创新素养的培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 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问题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是农业类高校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要坚持贯穿国家提出的“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战略,保证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是高等农林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机制不健全

现在的农业类高校的体制、课程设置等对与农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限制。由于农科大学的教育环境的局限,使得农科大学生们对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所以当发现生活中的事物不足时,缺乏尝试动手去改进的意识与动力。而且农科大学生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喜爱与探索的热情,导致缺乏动手设计实验去探求一些东西的兴趣,对于很多人没有成功的事情,不敢尝试,缺乏自信与探索精神,缺乏创新培育的机制。

2.2 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大学生虽然有创新的愿望,但是创新意识不强。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以致不少学生的思想火花一闪即逝,未能形成熊熊燃烧的火焰。主要表现为有创新愿望确缺乏创新意识;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所以从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的以人为本教育原则出发,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3 多元协同是培育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

3.1 多元协同培育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理论依据

多元理论为大学生创新素养协同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元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既指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有着不同的主体,也指同一事物可以有着独自的表现特征。多元理论指出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表征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联结,从而呈现出一种可感的多侧面立体支撑的事物状态。多元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类管理之中。运用多元理论,其核心是就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各种主体之间的联系性。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多元主体的价值并把具有相互联系的多元主体或多元特征科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它们为实现共同目标发挥出最佳效能。多元理论可以为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从培育主体多元性、主体优势多元性、培育方式方法多元性等多个视角提供思路和途径。

协同理论为大学生创新素养多元培育提供了有效实施途径。协同,简言之就是协调一致、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协同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得到了管理学界广泛认同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协同理论的基本要义告诉我们,事物本身虽然各有其特性,但事物之间也客观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只要使它们之间科学有机地树立共同的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就能达到既定目的。农科高校的责任是培养“三农”有用人才,学校培养需要符合社会需求,需要与社会需求协同一致。高等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知识拓宽、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对农科教育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校内教育教学和管理多方机构协同一致去实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这就使得高校与校外机构协同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因此,校内协同、校外协同共同构成了协同培育人才的两大支柱。

运用多元协同机制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效果。多元协同机制,就是将多元理念和协同理念相融合所形成的一种复合式管理运行的方式和手段。多元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同向合作和通力融合。管理者只要把各具优势的参与者多元性和行为协同性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一种立体动态、富有活力的多元协同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社会综合治理和企业管理中已经呈现出显著成效。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多元协同培育机制就是将协同方专长、特色等多方面培育优势融合在一起,实施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培育。因此,将多元协同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

3.2 多元协同对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具有独特作用

一是互补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作为个体的学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特长爱好,这就需要接受和吸纳来自不同方面的知识营养。复合性知识和多方面的技术可以锻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究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多元协同培育机制能够有效弥补农科大学生学科专业单一培育和学校单一培育的不足。

二是立体性。高校有各自的类型定位,地方高校向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是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在有特色应用型建设发展过程中,着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是其应有之义。所谓立体性,就是从不同角度使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内涵丰富、专业交叉融通、活跃思维、技术全面。运用多元协同培育机制可以使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得到立体化多样性的培育,从而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是动态性。每一个人都具有个体特性,都有其潜在的素质,其素质在成长过程中不是静态不变的,经过有效培育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的发展阶段。多元协同培育正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动态成长中的大学生不断注入个性发展的动力,使其素养不断丰厚,为创新能力的爆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是联动性。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多元协同培育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方式叠加于身,而是用多元要素协同发力将大学生已有专业素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激发起大学生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联动反应,就像复合材料制作一般将多元要素融合为一体,每一项元素分别对“预制品”注入新的要质形成新的“成品”。多元协同培育的联动性功能作用明显,是教科研、产学研、校地等联合发力的融合式培育机制,多元协同与大学生基本素质有效地联动,从而使大学生创新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是渐进性。研究学问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且要反复的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创新素养的培育也是同样道理,必须循序渐进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和飞跃过程。多元协同培育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也需要尽早实施,久久为功,这样丰厚的创新素养积累便会为大学生打好或理论或技术或运用能力创新的坚实基础,水到渠成而具有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取得创新成果。

3.3 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多元协同培育的途径

一是情感态度养成的协同培育。新时代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要具有与新时代要求相一致的“三农”情感态度,即要注重“知农、为农、爱农、兴农”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从课程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加以培养和涵育,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课程思政”,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把“知农、为农、爱农、兴农”教育贯穿于“学农”课程全领域、教学全过程。校园文化涵育方面,“知农、为农、爱农、兴农”则需要通过校训解读,学习古往今来的中华大地产生的农学家、农具工匠鼻祖和时代楷模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增强农科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和时代责任。通过落实“知农、为农、爱农、兴农”理念和各门课程、校园文化的协同培育,筑牢新时代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三农”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

二是专业知识更新的协同培育。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农科高校课程内容也必须及时吸收现代农林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因此,必须实施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摒弃剔出陈旧过时知识,引进吸纳最新学科知识,做到教学内容知识系统内部各门课程之间多元协同发力,实现知识系统的更新换代。

三是技术技能提升的协同培育。新时代农科教育的突出特点和重点是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破除知识、技术“两张皮”的陈腐教条教育观念和灌输式、死记硬背的落后培养模式,实施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多元交融协同培育;突破“课堂+书本”“课堂+实验室”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动态多元立体协同培育。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学用结合、手脑协调、触发灵感的创造意识,从而培育其创新素养。

四是学科专业交叉融通的协同培育。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发明与进步更与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学术大师和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当然不可缺少其天性禀赋,但后天的培养也可以使农科大学生创新发展走向成才之路,这就创新素养的多元协同培育。学科或专业交叉协同培养融会贯通的农科大学生,可以使更多学生获得创新素养的积累,使他们的人生拥有创新创造的底气和能量。

五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协同培育。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广阔空间,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理念更为“教育+”的教育实践拓宽了思路,从而使高校以课堂为中心、耳提面命式的传统培养模式演进到 “课堂-实验室-农场-工厂-公司-孵化器”更加多元的创新素养培育模式,使多元协同的参与要素更加丰富。只有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走出书本和课堂,在实践运用中可以更好地培育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

六是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协同培育。传统的专业教育教学往往仅注重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检验的方式通常为识记类作业或验证性实验,忽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必须从以往传统的教学窠臼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或科研项目中来,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巩固专业知识,检验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养育科学精神态度掌握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素养,从而培育大学生创新素养。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

七是“高校+N主体”的协同培育。地方农业高校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这就更加需要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农林科研所、新兴农林企业,对接地方实际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对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协同培育。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农科大学生创新素养“高校+N”多元协同培育机制的加快建立完善提出了政策导向和实践途径,必将使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多元协同培育产生更大成效。

猜你喜欢
培育协同时代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