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3-03-13 20:58:37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字人才经济

赵 静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数字经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出台相关战略和决策,如日本的《综合创新战略》、美国的《数据科学战略计划》、英国的《英国数字战略》等。面对数字经济的激烈竞争,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与网络安全工作,积极推进数字中国的发展与建设。2018年首次将数字经济概念写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并颁布了相关的促进政策,制定相关方案加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当前,我国需要把握好数字经济带来的时代性,将数字化作为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至高点,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数字经济建设的实惠,让数字化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新引擎。

1 数字经济、数字农村、乡村振兴的内涵

1.1 数字经济

2016年《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与知识”为关键要素,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通信技术的充分利用作为经济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的推动力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同时也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承接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最后进入智能文明的标志,对创新生产要素,完善生活制度、模式以及促进社会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2 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主要指通过数字经济建设,实现乡村各领域信息化转型,助推乡村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乡村社会。[1]《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伴随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大众信息技能的提升,数字经济将成为现代农业农村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数字乡村概念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数字乡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加速推进了农村管理服务智能化、生产经营精准化以及乡村治理数字化;《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推动了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提高了数字乡村建设。

1.3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2]其实施目的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等总要求构建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促进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施意义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稳固的社会治理格局。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

2.1 文化整合效应

首先是充分整合文化资源。由于受技术限制,乡村文化资源常常难以得到整合与归纳。然而伴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整合并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其次是提升 “供求匹配度”。从供给出发,乡土文化要么是学者的研究材料,要么是固定的古迹和资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匹配。但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民间工艺品传承人可以通过快手、抖音、微信等媒介分享戏曲民歌、民间风俗、民间工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益。

2.2 生态优化效应

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整合绿色产业资源。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业面临的污染问题,如借助信息技术,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科学用药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都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问题。通常来讲,发展数字经济,必然伴随农村数字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不断向农业农村渗透,形成“互联网+农业”的新格局,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大数据的发展与建设。

2.3 产业发展效应

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打造销售网络平台,通过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建构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格局,扩大农产品销售维度,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农业生产中的撒药、灌溉、施肥、采收、播种等环节进行精准预测,助推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以及农业数字化转型

2.4 增收致富效应

伴随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乡村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入,数字经济正影响着广大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内驱动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能拓宽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例如,转变农村居民在产供销供应链上的地位,使其成为市场的主体,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农村居民也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

2.5 治理规范效应

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丰富农村治理手段,提升农村治理质量,优化乡村治理模式。例如,伴随数字经济与乡村社会的融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土地信息平台(包括宅基地信息库、承包地信息平台)、产权管理平台(包括集体经营性用地、林地、草地、荒坡荒沟),以及构建人口流动数据库,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治理的高效优化。

3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从农村内部与外部入手,农村内部是以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农村外部是通过改善城乡关系,发挥现代文明的引领作用,辐射引领农村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改善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指引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3]然而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却面临诸多层面的问题。

3.1 数字产业发展缓慢

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质量,对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拥有意义。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普及率为57.34%,与75%的整体普及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产业发展缓慢。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依旧以农业生产为主,数字产业比较稀缺,并且比较分散,加之劳动力结构的不科学、不完善,严重影响到数字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当前相对我国乡村数字产业发展缓慢,还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助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现实需求。

3.2 乡村文化繁荣受限

一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乡村文化振兴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需要规模化、高质量、稳定性高的文化内容传播,否则将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传播效应。[4]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供给、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而部分乡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集体、企业、政府部门还不能全面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建设中。二是数据服务薄弱。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数据资料与技术服务的支持,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以数据技术传播、存储、记录乡土文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戏台等文化服务不断走向衰弱。由于民俗活动与乡土文化缺乏科学的服务平台,导致文化数据服务难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现实需求。三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薄弱,即由于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以及技术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文化无法得到充分地保护与传承。

3.3 数字专业人才匮乏

首先是引陪体系的不完善,我国乡村社会因居住、交通、经济等原因的影响,致使其对创新性、高新技术型人才缺乏吸引力。加之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乡村人才规模上不去、优秀人才引不来、现有人才留不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一批具备统计学、经济学、数字法治、大数据、农业及互联网等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但就当前情况来看,数字人才引培体系的不健全,将阻遏数字经济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其次是农民能力与素质不高。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掌握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居民,但当前,农村社会呈现出零散化、老龄化的特征,谁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谁来成为技术农民,逐渐成为我国政府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农村居民由于存在文化程度、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还难以承担起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相融合的重任。

4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4.1 助推数字产业建设

数字产业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无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振兴都需要在坚持农民主体的前提下全面发展数字化技术,促进农民与智慧乡村、现代农业的充分衔接。[5]通过制定数字产业制度,结合数字技术的推广与数字经济的运用,不仅可以为产业振兴提供焕然一新、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还能从结构优化、产业革新、频率转变等角度促进乡村产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在制定产业制度的层面上,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加强资金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专项资金机制,提升数字基础服务和设施的服务能力。发挥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的指引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方式,解决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数字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以城乡融合、信息技术、智能创新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特别要健全物流配送机制与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还能打破城乡产业的数字鸿沟。最后是实现要素协同。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将农村生产要素与数字要素融合起来;打破产业便捷,扩大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落地渠道,促进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但针对产业要素与数据要素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应在数字要素与数字产业的建设中,持续发力,通过对新业态的培育,促进产业要素的整合与流动,提高数字产业的建设质量。

4.2 健全数字文化制度

首先是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制度。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政府部门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健全发展政策。发展政策应包括税收优惠、人才供给、试点激励等政策。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资金支持,以专项资金与专项政策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与驱动。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机制。我国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学术界、相关业界的交流合作,以外部引入与内部孵化相结合的形式培育多元主体,使其供给出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人文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次是构建数据服务平台。一,通过整理并归纳优秀的乡土文化,以数据服务平台为抓手,实现对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特色古镇的创新展示与数字转化;构建数字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文化传播媒介,打造智能化、多样化的文化场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必要的支持。二,鼓励社会企业、高校、组织结通过专属APP、微信小程序以及互联网平台等媒介,构建乡村文化数据系统,宣传乡村风貌与文化,将乡土文化以文化产品的形式传播出来,提高平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动能。三,构建乡土文化数字传承与保护制度。即政府部门应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抓手,将优秀的乡土文化存储、记录下来,通过“画面”留住乡愁,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4.3 构建数字人才制度

首先是构建引培制度。相关政府部门应从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出发,构建“数字管理人才”“知识储备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育复合型、技术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提高数字人才的操作能力与知识储备,保障数字人才的适用性与先进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动力。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与信息技术公司、普通高等院校在数字管理、科技兴农、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合作,从“用才”“引才”“育才”等维度制定数字人才培育与引进的长效机制;以引培、资助、招商等形式,让农业人才掌握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知识,塑造人才红利。其次是构建农民培育制度。乡村居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素养是壮大人才队伍的前提保障。政府部门应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通过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农村居民讲授数字知识,提高农民的风险研判与技术应用能力。当然,政府部门还需要以实践操作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形式,促进数字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看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红利”。此外。数字经济部门及地方政府应构建科学的素养培育机制,充分发掘人才培养的核心动力。从数字思维层面出发,应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理念,调动农民参与数字技术学习以及应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从人才特征出发,应以志愿、挂职、选调等方式,解决人才的配备问题,从而实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助推与赋能。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决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潜能与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拓宽乡村社会发展、建设、演进的维度,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社会实践中,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从制度、机制、体制、技术、资金、人才等维度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路线。

猜你喜欢
数字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