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及对策

2023-03-13 20:5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院校服务

程 春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丰富乡村社会的精神源泉,也可依靠文化促进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时,需加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进一步关注,针对性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元素,为乡村区域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而高校在担负立德树人重任时,为更好地转化教育理念和教育问题,应重视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才能有效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的乡村文化服务质量。

1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多维优势

1.1 资源优势:利用产教融合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平台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可借助校企合作丰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资源,也可借助学校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合作,进一步丰富高校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流程已愈发完善,高校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时,可以在充分了解乡土文化民俗的基础上,同企业一起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产品开发中,创作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从多维角度入手,提升乡村文化产业价值,能缓解乡村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并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1.2 科研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科学研究是其主要任务。当前,乡村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文化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而学校和乡村文化产业的针对性合作,可为乡村文化产品开发提供智力支撑[1]。既能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中扩大乡村文化振兴舞台,也可通过制定针对性科研计划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学校和乡村企业还可借助人才交流加强合作和沟通,借助双师互聘实现学校和乡村企业的双赢。例如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带动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入乡村企业,并由乡村企业的优秀工作者进入学校,以此提升乡村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科研优势。

2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2.1 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农村人口到城市中就业或创业,助力了城市产业的兴旺与繁荣,城市产业的服务功能因此得以发挥和延伸。但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也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而培养人才,其面对的多为城市产业。部分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就业意愿较低。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定位存在偏差,主要针对城市建设而培养人才,并基于城市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化课程设计和专业设置,真正服务于乡村,服务于乡村文化的课程相对较少。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化服务理念和教育模式,但就地方本科院校现阶段的发展状态来看,仍存在离农问题。专业建设过程中缺少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考量,并未培养大学生的乡村认同感。

2.2 重视经济轻视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使区域政府逐渐重视乡村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区域经济条件仍相对落后。而经济发展往往是区域政府的重点关心话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更重视改善乡村经济,期望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也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经济优先发展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地方本科院校服务模式和服务思维受其影响[2]。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乡村时,主要集中精力在发展乡村经济上,一定程度忽略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不利于乡村精神风貌的改变。此外,乡村文化是涵养农民精神世界的核心要素,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现的关键所在。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乡村时,既要注重发展区域经济,也需重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争取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振兴乡村文化的专业化人才,以打破传统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发展模式,有效化解现阶段的人才培养问题。

2.3 服务乡村力度不足

乡村文化振兴具备较强的复杂性,需要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多元主体加强有效协作。尽管地方本科院校已经积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贡献力量,但由于缺少对乡村实际发展状态的了解,并未对乡村文化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导致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服务质量不高,使地方本科院校在乡村服务过程中的努力流于形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提出后,地方本科院校着重分析了乡村的建设形式,针对相关政策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但由于相关部署并未基于乡村文化建设诉求采取针对性优化,加之区域政府也缺少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扶持,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缺少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3]。

3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3.1 优化办学定位:助力地方院校与区域深入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需优化办学定位,促进乡村文化教育持续性发展和优化,以增强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感。

一是优化办学目标,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我国提出的国家级战略,地方本科院校需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转变办学思路,促进教育改革,将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于高等教育。基于乡村产业特点,强化对其文化振兴诉求的持续性分析,以此明确办学目标,以便于地方本科院校针对性服务乡村,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发扬。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支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可进一步开设与传统手工艺传承和民间艺术表演相关的课程,借助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增加,加强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助力更多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另外,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特点,了解区域实际发展状态,利用产教融合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优势,争取借助人才培育促进乡村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二是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创新,基于乡村文化建设情况强化思政教育。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村民作为文化振兴建设主体,其综合素质与综合素养与乡村文化振兴息息相关。地方本科院校在以服务乡村为目标创新和改革时,需深入参与区域文化振兴工作,既要构建面向乡村居民的文化普及教育,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意识,也应在关注乡村社会主体的过程中促进其有意识地传承与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其一,由地方本科院校带头,针对乡村区域普及文化教育,发展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可借助送教下乡、知识讲座等形式,对乡村居民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也可在区域政府的引导下,与乡村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借助智能化设备加强互动,组团宣讲乡村本土文化,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送文化下乡,以此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力和影响力,增强乡村文化教育覆盖面[4]。其二,基于乡村本土文化建设诉求,强化思政宣传,定期选拔思政教师深入乡村宣传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国家政策,并加强文化思想宣讲。例如,可针对部分乡村存在的不良陋习展开积极引导,借助社会热点以及经典案例,与村民展开文化知识问答,使村民近距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乡村文化的引领下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实现物质建设和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其三,强化对区域村民的文化教育,基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挖掘发展需要,推动乡村文化与时俱进,在教育中实现传统乡村文化和时代发展的紧密相连,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此外,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发展时,地方本科院校需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乡村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向同行,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乡村。

3.2 重塑课程结构:持续性保护传统乡土文化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应持续加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打破传统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一是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可基于乡村文化建设需求,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地方本科院校想切实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需打破传统课程模式束缚,基于乡村区域的文化资源特征,实现乡村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强化对大学生的涵养。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学习者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增强其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知识单向传输问题,应促进学习者和乡村居民加强沟通和互动,争取助力其了解乡村文化时,促进其加强情感内化,使其增强主观能动性,自觉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

二是针对性培养乡村教师,促进区域教育发展。乡村学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要素,其知识涵养影响乡村文化教育效果和质量[5]。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可参与乡村学校教育,利用对口帮扶提升其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为乡村文化传播蓄力。其一,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利用挂职锻炼和支教帮扶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进乡村,丰富乡村文化传播手段,提升文化教育效果。其二,引导乡村教师到地方本科院校进修,利用脱产学习或定期培训的模式拓宽其教育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乡村教育教学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切实提升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三是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科学化保护。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导致乡村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时可加强对传统乡村本土资源的保护,强化对其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对乡村文化进行系统性筛选,有选择地进行传承,争取在归类中推陈出新,提炼符合时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凝聚农民的核心力量,助力乡村加强乡风民风建设。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地方乡村文化数据库,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积蓄力量,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和创新,并为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发展蓄力。

3.3 建设文化基地:协助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的参与性,可建设文化基地,利用乡村文化加强实践教学,协助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利用文化下乡等服务,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功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

一是建设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利用乡村文化加强实践教学,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点建设为乡村文化展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交流平台。借助其展现新农村建设样貌,引导学习者定期进入乡村展开学习和实践,利用定期参观和交流等形式,拉近大学生与乡村文化间的距离。在传统教育中融入乡村教育,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在透彻理解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例如,可适当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乡村公益大使进入学校担任教育文化基地的兼职教师,在其带领下促进乡村文化走进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乡村文化学习热情,提升其乡村文化认同感,使更多学习者在毕业后有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意愿。

二是积极协助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既要加强对乡村经济的关注,也要以文化为依托,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基于不同乡村的实际条件,繁荣乡村。地方本科院校可基于专业优势利用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多元模式,促进乡村加强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其文化产业架构,实现市场诉求和产业的相衔接,以此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蓄力。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可加强对相关农业活动以及畜牧业的针对性分析,利用一对一帮扶,选派科技人员到乡村进行工作指导,指导村民培育新品种。此外,可适当基于乡村特色,种植特色化植物,并针对性发展乡村旅游,借助文化产业振兴,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此外,推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后,也可以积极调研乡村的自然景观与工匠工艺和饮食文化,协助乡村加强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利用特色资源包装,开发新的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壮大,营造和谐发展氛围[6]。

三是借助文化下乡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功能,促进乡村早日实现文化振兴。地方本科院校可借助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近距离接触乡村文化、了解乡村文化,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了解,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可加强学习者加强对乡村红色文化的挖掘,借助文化下乡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争取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了解乡村文化,以此实现乡村和学校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早日实现文化振兴战略。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动乡村实现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撑。提升乡村文化建设能力,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需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积极挖掘,强化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并在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时,实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共赢,以此构建具备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确保在担负应有责任时,助力国家级战略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院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