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意愿与对策研究

2023-03-13 20:58王志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村大学生

王志勇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发展”当作“十个明确”的基本内涵之一[1]。将“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总结为重要的历史经验。由此可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与战略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是农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但要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亟需大学生通过返乡就业的方式,弥补乡村振兴人才不足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共同富裕内涵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相互帮助与辛勤劳动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是在消除贫困与两极分化前提下的普遍富裕,是人民群众获得理想生活状态的发展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特点。其一,共同富裕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更加完善与优化的社会发展概念 。共同富裕包含着对社会发展的期许,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社会、政治、精神、物质生活各方面的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都将得到优化,社会的阶层架构也将获得调整与改进。与此同时,我国各项社会制度将日益优化与完善,能够为人民群众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其二,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变革概念。党中央在相关会议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只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努力。但要想解决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解决各种尖锐问题,还需要面对各类挑战。所以在此层面,共同富裕属于社会变革概念。其三,共同富裕是要求效率并存的生活概念。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共同富裕描述并开拓了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人民生活愿景的抽象概念。具体来讲,共同富裕是在“合理差距”前提下的富裕,并非同等、同步、同时的富裕,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富裕。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富裕,并非少数人的富裕,是共享与共建相互结合的富裕。

从行动路线的角度出发,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缓解相对贫困、需要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建脱贫的有效衔接,需要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进而从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角度出发,推动生态、社会、政治、经济五位一体的共同富裕。需要大学生积极、自觉返回乡村地区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实践价值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返乡就业主要有如下意义。其一大学生返乡就业能够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发光发亮实现自身价值。其二改善农村人才的知识结构,激发农村经济建设活力,满足乡村振兴对文化、经济、生态、农业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乡村产业改革、经济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其三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大学生拥有开拓性思维,可以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等层面彰显价值,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使农村经济建设,更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2 共同富裕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因素

2.1.1 就业弹性低

经济发展会带来优质的就业岗位,然而受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三方面。在经济发展层面,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滞后,人文环境差、居民收入低,并且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城市存在明显的差距。就业岗位的增加也相对有限 ,很难真正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题。在产业结构层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新型服务业与绿色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广大农村地区为顺应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有限,产业结构依旧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与城市的差距较大。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农村难以提供更多机会和岗位吸引大学生就业。在劳动力市场层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农村市场化程度低、二元劳动力分割的局面依旧存在,以及服务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譬如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劳动力供需不均衡等。

2.1.2 社会舆论引导与宣传的力度不足

在政策宣传上,传统媒介、高校对就业政策的解读不全面、不清楚、宣传效果不明显、各级媒介机关缺乏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报道,政府部门没有及时让大众知晓最新出台的就业方针及文件,导致大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返乡就业政策及信息。在高校引导上。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乡村振兴战略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局。高校应抓好大学生的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环节,创新服务内容、指导机制,深化与农村地区的交流沟通,引领大学生开展各项返乡就业活动。但在实践中,高校普遍缺乏对返乡就业的全面指引,所设课程、专业与农村发展需求相错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3]。

2.2 个体特征因素

2.2.1 职业规划与择业观狭窄

大学生在入学开始便应关注市场与社会需求,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为未来的就业进行规划。但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点,直到毕业还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对自己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忧心忡忡。在择业观层面。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个人与家庭的努力,更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投入。在倾注大量资金、精力、时间后,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高福利、高地位、高薪资的工作。求职意愿也集中在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不愿去中小型企业、农村及西部地区。

2.2.2 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求职者能否满足就业需要的态度、技能、知识、素质。就业能力不仅包括教育阶段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知识,还包括各类“软”技能。但大学生在参与农村就业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就业能力与职业期待不匹配、缺乏社会实践及就业态度不理性等问题[4]。其一是就业期待与就业能力的不匹配。通常来讲,就业期望主要指个体根据自身需求和情况,结合就业市场的变化,对发展前景、工作环境、职业声望、福利待遇、薪资条件的最低标准。合理的就业期待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求职目标,但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期待相对较高。因此,不愿去农村地区就业。其二是缺乏扎实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聘用大学生时,通常会关注其实践能力。但由于大学生缺乏与社会的交流与接触,导致其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所获得的技能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难以满足乡村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三是就业态度。就业态度问题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有待加强、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有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等问题。

3 共同富裕下推进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的对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我国重塑乡土社会、缩减城乡差距提供动力保障。因此,我们应结合影响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意愿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大学生个体因素,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全面的应对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应正确处理和认识经济发展、改革深化、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与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内在联系,着力打造一个引领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的社会环境。在坚持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发挥自身调整作用,树立服务理念,转变角色定位,完善政府职能。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调研,明确各级部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责和义务,从服务的角度重新定位自身职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返乡就业。

3.1.1 强化市场化就业

其一,政府部门应构建需求预测体系,为高校与社会提供良好的信息导向,实现高校产出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联合人事部、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构建大数据库,整合并汇总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就业信息、学籍信息、生源信息等。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学生、学校,追踪和记录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从而通过获取真实的就业数据和信息,建立精准的需求预测体系。其二,清除体制障碍,强化资源配置。我国政府部门为确保居民就业,常常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以期通过地域、户籍、身份等条件限制外来人员的流入,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参与到发现就业的过程中。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消除城乡流动限制,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5]。

3.1.2 构建长效机制

其一,完善立法。立法是我国促进就业的关键抓手之一。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然而这两部法律相对宏观。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有效推进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条例或法规。其二,构建政策体系。我国政府部门应制定并实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培训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政策,以此吸引大学生参与农村就业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2 优化返乡创业环境

3.2.1 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消费与投资环境的不均衡,以及城市化程度不高,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就业机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出现明显的偏差。因此,在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步伐,以产业与就业政策为抓手,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产业、就业结构的协调配套。畅通大学生返乡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岗位选择,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2.2 走新工业化道路

新工业化道路主要指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发展信息化,探索一条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多、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但要想走工业化道路,就需要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传统农业与技术产业的相互协调,通过对大学生的引入,带动农村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新产业的发展与兴起,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3.2.3 加大舆论引导与宣传,强化政策执行

舆论引导是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动机与意愿的重要途径。当前家长和大学生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手机、微信、网络媒介等舆论媒体。所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规范舆论宣传,畅通反馈、加强监督,规范舆论的引导与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就业引导、政策宣传、信息传递的作用,切实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形成“媒介”“高校”双重引导机制。即在舆论引导或宣传的基础上详细解读返乡就业文件,解决大学生的疑惑,引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3 构建新型培养机制

3.3.1 构建约束、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通常将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就业相挂钩。我们应将大学生返乡创业纳入到就业考核与就业制度中,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但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不同环节中,通过就业引导、教学规划,提升大学生培育的质量,帮助有能力、有抱负的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经济的建设中。

3.3.2 优化教育体系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还需要职业型人才。高校应在就业引导、专业设定、人才培养、学校定位等层面进行改革与优化,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例如以人才类型来划分,高校将形成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研究型等发展层次。

3.3.3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以共同富裕为抓手,形成 “产业-专业-学科”三者相互适应、相互联系的调节机制。即专业设置应结合产业需求与学科发展,设置契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或者施行订单式培养,提升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制定高校引导-政府吸引-返乡就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知识优势,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另外,高校应将“职业规划课程”迁移到“大一学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就业、择业所带来的压力。高校还应设置有关新农村建设、共同富裕的课程,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深化学生对乡村社会的了解,从而自觉参与到乡村经济的建设中。

共同富裕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的建设中,通过发挥自身的真学才干,推进乡村经济、文化、制度的全面振兴。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低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应优化政策体制、培养体系,畅通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顺利地、顺畅地参与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中。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共同富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