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英,罗海平
(1.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118;2.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1)
川陕、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赣闽粤五个跨省革命老区是我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点区域,共涉及364个老区县,总面积84.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8.81%。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川陕渝交界的秦岭和大巴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1]。2016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涵盖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的68个县(市、区),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2],在地理和人文环境上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色。
一是“沟通联接”独特区位。从自然地理位置看,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陕渝结合部,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西部中部的重要桥梁[3],其地处的秦巴山地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是南北旅游的对接地区。从经济地理位置看,川陕革命老区位于成都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区之间,是联接 “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二是特色资源禀赋优越。川陕革命老区矿产、天然气、水利资源藏量丰富,生态、气候条件优越。汉中、巴中、广元等地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矿藏区。川陕革命老区天然气资源富集,是我国西气东输主要气源点和干线之一。川陕革命老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秦巴山地境内森林茂盛,有“中华绿肺”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老区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雨热同季,日照充足。
三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川陕革命老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以汉文化、巴人文化、古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等闻名。川陕革命老区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标语与政策法令的石刻、土地革命时期的报刊、红军戏剧民谣山歌等形式的文艺作品、纸布铜银锡币等种类的货币、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和纪念堂馆、战史陈列馆等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陕甘宁革命老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4]。根据201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涵盖陕西、甘肃、宁夏三省(自治区)的67个县(市、区),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5],在地理及人文环境上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色。
一是“东西通道”区位独特。陕甘宁革命老区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肩负着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大使命,也是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腹地,对带动整个西北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陕甘宁革命老区区位独特,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包兰线、西包线等铁路,国道110、210、312线等高速公路都在此经过。
二是地广人稀生态脆弱。陕甘宁革命老区是五个重点跨省革命老区中人口密集度最低的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纵横交错,具有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特征。陕甘宁革命老区土地、沙地、荒滩占地较多,植被覆盖率较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导致这里长期水资源不足,土质疏松,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整体较为脆弱。
三是能源富集重要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是我国新旧能源高度集中地之一,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山西、内蒙古的国家级能源综合基地,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陕甘宁革命老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蕴藏量丰富;岩盐、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品味高、埋藏浅、易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潜藏量丰硕。
四是农耕文化历史悠久。陕甘宁革命老区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特别是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里,黄河文明与黄土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汇交融。香包、陇绣、皮影、民歌、唢呐等民俗文化形式丰富,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右江革命老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百色起义的发源地。根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涵盖广西、贵州、云南三省(自治区)的60个县(市、区),总面积 17万平方公里,在地理和人文环境上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色。
一是地处边陲通边达海。左右江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水系区位看,老区地处左江、右江、红水河三江汇聚之地,是联通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从国家区划看,老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带,是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防线,承担了联内接外的重大职责。从经济地理位置看,老区对内承接北部湾经济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对外与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毗邻,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交汇的中心地带。
二是物种多样生态脆弱。左右江革命老区一半以上的土地为喀斯特地貌,拥有闻名世界的天然景观:如通灵大峡谷,但四分之一的土地为石漠化地形,耕地资源较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右江贯穿百色市东西,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国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之一,也是西南重要水系——珠江流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左右江革命老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农林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西电东送”能源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产品基地。百色市的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矿体埋藏浅、质量高;河池市的锡金属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铟金属储量世界第一,锑、铅、锌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是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崇左市被誉为 “中国糖都”“中国锰都”“中国红木之都”,物产十分丰富。
四是文化多样丰富浓厚。左右江革命老区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典型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有壮、瑶、苗等7个世居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广西百色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最早的红色根据地,也是经历战争煎熬时间最长的地区,诞生了以“百色起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左右江红色旅游区被列入国家着力培育的红色旅游精品体系。
大别山革命老区位于我国大陆中央腹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根据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涵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61个县(市、区),总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在地理和人文环境上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色。
一是“承东启西”经济区位。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北带淮河,南控长江,西扼京汉铁路,东制江淮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从经济区位看,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省会城市之间,是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联接地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边缘地带。大别山革命老区对于承东启西、联结南北和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是“三区定位”生态功能。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定位为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和库区 “三区合一”,是我国重要水源地,生态保障功能突出。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产区,是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之一,是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内分布梅山、佛子岭等大型水库,是优质的水源地。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境内包含天堂寨风景区在内的数十家闻名全国的4A级及以上景区。鄂东被称为人杰地灵之乡,毕昇、李时珍等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形成了名人名胜旅游资源。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有黄州安国寺、麻城静月寺等特色旅游资源,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
四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大别山革命老区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400多位共和国将帅,因此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旅游目的地和历史文化名人富集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内的红安县和金寨县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有六霍起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立夏节起义等重要革命起义的纪念遗址,也是中原突围和挺进大别山的革命战争的历史见证地。
赣闽粤革命老区紧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根据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涵盖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108个县 (市、区),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在地理和人文环境上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色。
一是“接内通海”交通枢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连接地带,远离三省政治与经济中心,属于政治边缘化、经济贫困化的内陆欠发达区域。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位于我国东南地界,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厦漳泉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直接腹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拓展腹地的重要通道。我国多条交通主干道从此处经过,有效联通了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
二是江河源头生态屏障。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之间,是赣江、闽江、东江、抚河、信江、九龙江、汀江、梅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地区,也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生态基础良好,但也面临着水土流失、河流源头水质恶化、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大气和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特色产品资源丰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特色产品全国闻名,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享有“中国蜜橘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等称号,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地区以江西赣州为核心,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稀土、钨、钽、铌、铅、锌、铀、锂、金、铜、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苏区源地文化深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苏区精神是中央苏区军民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一面旗帜,红色资源丰富,江西赣州有中国“革命摇篮”瑞金、“将军县”兴国、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福建龙岩有古田会议旧址、福建省苏维埃旧址,广东梅州有叶帅故居等[6]。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四通八达独特区位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以干部驻村帮扶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将专项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向老区县倾斜,所有革命老区以县为单位全部实行西部开发政策,老区面貌明显改善。
陕甘宁革命老区坚持三省联动规划交通,努力打造区域交通一体化,根据城市定位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县摘帽最多、占比降幅最大的老区。
2021年,陕西省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94亿元,是2012年的1.9倍;甘肃省革命老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1.71亿元,比2012年增长67%。左右江革命老区以联席会议为契机推动区域合作,深化产业合作共建,打造黔桂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平台,是人均GDP最低但增速最快的老区。赣闽粤革命老区发展特点突出,在行政面积、户籍人口、GDP总量、一产二产增加值、财政收入和支出、各项税收、规上企业数等方面均排在首位,也是上一轮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落实的集中承载地[7],但财政收支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广东、江西、福建等省革命老区财政自给率远低于各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整体结构相比,五大跨省重点革命区一产二产占比高、三产占比低,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从医疗卫生服务来看,根据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的《全国爱卫会关于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的通报》,赣闽粤中央苏区共上榜6市(含一县级市):江西省的吉安市,福建省的三明市、泉州市、龙海市(漳州市管辖县级市),以及广东省的河源市、梅州市。赣州市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75%和93.5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0.7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45.85万人;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提升至95.3%[8]。相比之下陕甘宁及左右江革命老区卫生机构数量有限,且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区域差异较大、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既守住了青山绿水,又释放出绿色富民的“生态福袋”。例如江西省的11个设区市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新余于2010年获评,吉安、抚州于2014年获评,南昌、宜春于2015年获评;九江、鹰潭于2016获评,赣州、上饶、景德镇于2017年获评,江西省因而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 “国家森林城市”在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如以陕北革命老区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由黄变绿”,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无论基于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革命老区都是资金帮扶的重点倾斜地区,资金支持的形式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省级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扶贫预算、定额补助、老区振兴发展基金等。但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发展资金相对短缺。一是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资助资金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相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二是革命老区资金管理不规范,除财政部制定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外,五大革命老区鲜有制定正式的资金管理规范,致使某些政策落地成效不够。三是革命老区之间的资金支持存在不均衡问题,就省级层面而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依托良好的经济区位得到了较多的经济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在社会扶贫上得到了公益性基金的支持,但以左右江革命老区为代表的偏远落后老区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较为明显。
五大革命老区均地跨三省(市),处于各省边缘地带,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公共服务提供、城市活力等各方面均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成为阻碍老区进一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当前老区建设处于基础阶段,无论是政策制定或是工作实施均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扩大特色产业等方面,亟需大量技术性的基础人才,但大部分地区文件和规划上均未提到人才引进、高技术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政策。待现阶段基础生活保障问题解决后,人才缺失以及相关机制的空白将成为制约老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老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等举措,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推进力度不够,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凸显。
内生动力是革命老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外在推动力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革命老区内生动力不足已严重制约老区发展。一是五大重点革命老区具备自然资源禀赋相对优势,如川陕的矿产、天然气等;陕甘宁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等;左右江的林业、有色金属等;大别山的生态、水利等;赣闽粤的矿产资源等。针对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各老区规划均作出了相应的发展定位,但目前仍未培育成为老区的经济增长极,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辐射效应较弱等问题。二是随着国家对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愈加重视,对老区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但监管机制的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乡镇和村级自身财力不足,难以应对老区发展需要的刚性支出。三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仍是老区现状,如川陕革命老区处于地震带,陕甘宁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等客观因素,进一步削弱了老区建设的内生动力。
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特色资源丰富,近年来资源开发进程加快、力度加大,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突出,例如,甘肃省庆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市铁路里程仅有15公里,高速公路只有183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仅为28.18公里/百平方公里,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对外输送和技术引进。二是部分村镇存在“有矿无钱”的现象,如陕西省靖边县青阳岔镇是陕北最早进行石油开发的乡镇,但307国道通往周边部分村镇的交通运输不够便捷,当地农民并未“因油而富”,资源开采和利用受到很大限制。
老区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尽管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尤其是左右江革命老区,处于低位但势头强劲。在整体高速发展下,区域内发展不均衡情况明显,以主要地级市人均GDP为比较指标,可看出革命老区内部经济的差异性:从2016-202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看,赣州市受周围经济带辐射和政策扶持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红色旅游发展等领域也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探索了新模式。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步增长速率,且人均GDP突破10万元,位列福建省前三,稳居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三明市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垫底,但在通过“三明林改、医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等在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9]。”革命老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要着力推进区域优质粮、果、蔬、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扩大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二是做好老区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挖掘老区山林资源,要积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林产业、林下产业等特色经济。
提升发展优势矿产业。革命老区要抓好矿产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提升发展优势矿产业。一方面,要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尤其是推进稀土、钨、钽、铌等优势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优势矿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逐渐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精深加工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壮大发展红色旅游业。红色是革命老区的底色,老区振兴要紧抓红色旅游,壮大发展红色旅游业。一是开发旅游资源。优先支持老区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景区。要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古村古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等。二是打造精品路线。依托老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步构建红色旅游圈,打造国际国内精品旅游路线。三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等中央专项资金进一步向老区倾斜。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是经济发达程度的风向标,必须紧抓不放。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多功能的农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0]。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探寻适合革命老区信息消费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助农小额信贷工作。
深入开发老区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老区劳动力转移和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劳动力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鼓励在老区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统筹整合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等创业平台资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老区的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发挥高水平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振兴老区经济发展。
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一是加强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素质培训,加快农民转岗就业。二是强化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推动乡土人才培养。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和农村经纪人,支持优秀乡土人才到职业学校、大中专院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培训。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人才载体建设。要以培育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百千万人才引进”等人才工作计划。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家重点人才和引智项目向老区倾斜力度。对引进的各类急需人才给予必要支持。积极组织选派优秀干部和人才到革命老区交流任职或挂职锻炼。
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动老区省际协作,形成区域内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对实现合作共赢、振兴老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省际联动发展。一是推进区域内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完善省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防护水平。二是加强革命老区省际旅游合作,开拓省际联合旅游市场。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形成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域联动机制。四是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合作,促进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共享[11]。
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效果评价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法——即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另外,为确保各组同学间能友好积极地学习、交流,可以将一组同学间的“利益”绑到一起,集体考评,使他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完善跨区域省际合作机制。一是推动建立省部际协调机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革命老区联席会议常态化运转。二是健全产业转移承接和招商引资联合协调机制,引进适合老区资源禀赋条件且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将老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重要承载平台。三是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革命老区间协作互动,推进省际平台和跨省协作区建设。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继续坚持定点联系和帮扶,结合干部培养和锻炼继续选派干部蹲点扶贫。推进贫困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干部交流。研究实施直接面向老区的人才支持项目,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老区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老区优秀青年入伍,引导优秀退役军人留在老区工作[12]。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计划,每年向革命老区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实施产业一对一帮扶行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老区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老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继续开展“乡村旅游+互联网”万村千店扶贫专项行动,加大对老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宣传推介力度。推进电商帮扶网络平台建设,动员大型电商企业和电商强县对口帮扶老区。继续实施“百县万村”专项活动,对医疗负担沉重的困难家庭或因病造成经济困难家庭开展“救急难”行动。继续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千村”帮扶示范工程等公益活动,积极民营企业支持老区开发建设。
实施医院一对一帮扶行动。组织全国高水平医院(含军队和武警部队医院)对口帮扶革命老区县级医院。为贫困县医院配置远程医疗设施设备,建成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开展远程诊疗服务。
实施高校一对一帮扶行动。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招收对口帮扶的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式职业教育和培训[13]。老区所在省市范围内实施 “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省级重点高中每年拿出一定的高中招生名额,定向招收老区优秀初中毕业生。所在省内普通大学对老区学生实行降分录取政策。落实具体到“人”的资助政策和项目。
建设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综合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烈士纪念设施教育功能。探索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体并充分发挥自然、历史、民俗等资源作用的文化创新改革区域。探索共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旅游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区。
促进红色文旅产业升级。一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和修缮力度,保护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外部交通条件,加强景区景点规划设计,提升陈列布展和革命历史文物保护水平。二是提升产业化水平。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打造一批复合型旅游产品,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三是强化旅游服务管理。组织编写红色旅游培训教材,组织景区导游员、讲解员党史知识学习培训。加强红色旅游市场监管,净化景区旅游环境。加大改革力度,引入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景区运行管理体制。
推进红色文旅开发工作和资金支持。一是加强旅游品牌推介,积极开发一批富有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二是推进红色旅游产业资金支持。中央要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发展。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