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银珑
龋病,俗称“蛀牙”,指牙齿硬组织在致龋细菌与食物(尤其是糖类)的共同作用下被破坏的一种慢性疾病。龋病以发病率高、流行区域广、牙体组织被破坏后不能再生的特点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龋病理论上可以预防,而糖易引起蛀牙,因此很多家长都会限制甚至不允许孩子吃糖。那為了预防龋病,是否要和所有的甜食说再见了呢?其实只要科学防龋,孩子们也能享受甜食。
目前针对龋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受到广泛认可的为四联因素学说,即微生物、食物、易感人群和时间因素共同参与。进食后食物贴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获得性膜,为口腔内的细菌繁殖提供能量,在繁殖过程中细菌会大量产生酸性物质,如果没有及时去除,牙齿硬组织就会受到腐蚀、软化,时间一长坚硬的牙齿面也会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形成一些黑色的小洞,即“蛀牙”。
预防龋病并不代表要戒掉糖类,科学合理地食用糖类,才能预防龋病,拥有更好的口腔。
减少吃的次数。进食糖类次数增加会加快龋病的进展速度,高频率的进食能够持续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营养,进而导致牙体硬组织持续受到腐蚀。相反,如果降低进食糖类的次数,有利于维持口腔正常的环境,减少牙齿处于酸性环境的时间,同时也就减少了龋病的产生。
睡前最好不要吃。食用相同量的糖类,不同的进食时机引起龋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如果在睡前吃甜食,糖分黏附于牙面,而夜间口腔内唾液分泌量减少,少了唾液的自洁作用,细菌增生会更加活跃,极易增加龋病的发生。因此,进食糖类时要注意时机,进食后要及时清洁口腔,避免晚睡前进食甜食。
改变吃的种类。不同的糖类其致龋能力是不相同的。相对于多糖来说,单糖和双糖更容易被致龋菌利用而产酸。而代糖是指一些代替常规食用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等。糖醇类物质致龋力很弱,尤其木糖醇以及最近研究的热点赤藓糖醇,还具有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的作用。因此,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适度利用代糖代替传统食用糖,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