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寇全祥
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至今,校园足球的变革之路已经过了十余年发展,经历了从足球特色学校的评选到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建立。教育部于2018年首批遴选出47个“满天星”训练营,深圳市宝安区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建设单位入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笔者通过2014-2021年间对一线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和学校实地走访调查,并结合来自英国、西班牙、乌克兰的外籍教练关于足球现状的观点。对比深圳初中校园足球的发展和近年参与“满天星”训练营建设情况,以逻辑思辨的方式研究初中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推广和升级,越来越多的足球特色学校承载着培养足球精英的希望。但学校一直是在教育部门的管理下开展足球活动,只能根据周边环境和有限资源来组织活动。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大都是多种“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的身兼数职者。在抓好特色项目的普及和竞赛等多项任务中,足球特色发展不够明显。外加升学压力及生源不平衡性影响,学校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比较重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挖掘稍次,规划不够明确。
校园足球能够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坚持了足球教育的意义深远性、改革性、教育性、全体性和基础性[1]。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将足球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统一[2],不能只关注精英运动员的培养,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明确普及或竞赛特色为目标。可以将足球活动看成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平台,做成学校体育特色的一面“旗帜”,为学校提供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新思路。学校的建设管理不仅包含目标、过程、绩效及信息,还应考虑学校发展的整体和特殊性。在足球项目上应明确管理责任,不以学校内部任职职位的不同而使岗位职责行政化。由负责教学与训练的一线专任教师任负责人,协同人员分工应明确规范,避免相互推诿,将校园足球的所有行动落到实处。这才能避免校园足球的急功近利,避免“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风气。
在参与足球活动的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足球是因为对此有爱好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但当与文化课考试发生冲突时,学生参与度会明显降低。部分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学生又受政策影响,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笔者所在学校就曾有一名足球队员因中考文化成绩太低,找不到升学出路而被迫放弃学业,后转向社会青训,入选了国足05年龄段的选拔集训名单。这种过于曲折的成长路线与中国传统的升学成才之路形成巨大反差,很难被人们接受。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足球教育的实施成效,现在还缺少综合性的评价机制,这也是校园足球从小学到高中进行得越来越困难的原因之一。
应审视影响校园足球的因素,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的关注点出发,凝聚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1.学校层面的关注重点
学校要发挥校园足球的积极作用,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跟踪—反馈—报告”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进行家校沟通。特别是校代表队的队员表现,一定要综合其运动表现、文化表现给予评价。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一旦文化成绩下滑,就会被家长、文化课教师不停地批评,被动员停训、退队,此类事情屡见不鲜。学校有关管理人员除了在培养细节上注重足球教学与训练建设,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变化。在教育中对学生负责,定期进行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做好孩子价值观引导者、活动陪伴者、条件保障者的角色。此外还要在各种会议、日常教学、协调职能部门管理关系下功夫,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以保证足球活动参与率。学校只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趋好,家长才会支持,足球才会发展。
2.家庭层面的关注重点
由于我国全民健身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家长对孩子在足球发展方面有诸多顾虑。有研究证明[4],家长在引导子女学习和参与足球活动方面总体支持率较低,“智育为先”的思想使得家庭教育功能在足球活动当中难以发挥。实践调研中发现,有的家长考虑安全因素,将学生的足球活动局限在学校,这与足球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相悖。校园足球不应独立于社会体系之外,家长应多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对手和不同球场环境的实践活动。要从育人本质来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鼓励家长亲身示范,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会体育当中,经常进行足球资讯分享,创造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共生的良好氛围。以足球运动作为纽带,来实现教育多元化,利用足球的游戏、竞赛规则培养做人修养,使学生养成坚韧乐观、团结协作的良好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校园足球课程普遍着重于本学段学生足球竞技能力的快速提升[3]。参加“满天星”训练营联赛的学校,无论是否是校园足球特色校,几乎都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图书、教材、教案来源广泛,主要取决于授课人员的业务水平,随意性较大。组织比赛活动大多实行比赛直接淘汰赛制,甚至校内不赛,只组校队外出比赛,或九年一贯制学校采用只有小学参与的方式,学生参与感较低。
编排体系要实现教学与训练任务的统筹规划,打造教学与训练的不同目标。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体系,可根据技术、技能、战术等能力设计分类的结构课程。他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越往后越包含着上一层的能力体现,除专项技术技能类要求外,训练项目还应体现体能方面的训练要点。
以各种专业培训、期刊搜集、高质量自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价值、训练优势、水平适应性三个维度入手,发掘各类好的教学、训练方法,优秀的技战术训练模块,建立符合本校足球水平的训练资源库。随着训练方法的积累,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加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扩充课程内容,未来可选择的教学点也会越来越丰富。
在建立训练资源库之后,面对不同渠道搜集而来的繁杂的分类资源,要依托符合本校实际的训练目标,为各类资源找寻相应的结构化课程的归属分类。每个活动的具体分类又可按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标注不同的难度等级,方便调用。
1.热身活动
我们起初只是把改进参考答案当做帮助学生“破除对参考答案的迷信”的一个手段,但后来我们发现学生的潜力其实远高于我们的预期.试举几例:
热身活动包括无球热身、有球热身。其中无球热身要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多设置协调性身体练习组合,可有效提升一般足球能力[4]。
2.技术分类
球感训练、头球、运球变向、运球追逐跑、原地接球、跑动接球、对人传球、对位传球、射门。
3.技能分类
护球、丢球后的追赶、1对1对抗、2过1练习、无球时追赶并抢球、正、侧面的抢断球,背后紧逼盯人、跑位与制造空当。
4.战术分类
个人与小组战术:无球战术能力、“三角形”站位意识、“菱形”站位意识、小组进攻与防守、攻守转换、3人以上的小组防守。
全队战术:攻守队形、攻防快速转换战术、全队攻防战术、定位球战术。
5.守门员
上、中、下手接球动作、两侧高、中、低扑球,拳击球、托出球、手抛球、处理高空传球、处理地面传中球、1对1封堵、短传发球、站位封堵。
根据教学与训练的任务目标点不同,按照准备活动、技术、技能、战术、比赛五大模块进行组合。选取与课程任务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先易后难,使得训练措施与专项需求的整体相对平衡。
以一堂70分钟的主题训练课进行举例说明(表1)。这一堂校队课余训练课的训练主题结构,由五个模块构成,每一个组织模块中从训练结构中选择相应的内容,每一模块的内容都在课程体系中附带相应能力点的指导内容说明。这可以帮助教练员把握每个训练内容的要点,通过选取不同的能力点,快速构建一堂高效训练课。校园足球的“学、练、赛”都是以足球教学为基础,足球赛事为平台,培养和发现潜在的优秀苗子。课堂之外的班级联赛要协调好比赛期间的课程安排,保证多数班级的参与。在奖励上可以创新,评选“最佳阵容”“最佳射手”“金手套”,形式上增加技巧赛、最佳阵容总决赛等创新性的联赛模式,调动竞赛气氛,提升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表1 主题课:70分钟提高控球能力的对抗练习
发展校园足球文化,弘扬“以体育人”价值。学校的一体化建设,在初始的活动宣传上就从学校层面制定出具体的校园活动方案,实现跨学科融合。校园足球只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时,其影响力才会更加强烈和持久[5]。以反映足球文化的啦啦操赛,足球故事写作评选,精彩瞬间微视频大赛等项目来增加学生们参与足球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感。利用各种社交新媒体宣传平台传播校园足球的精彩瞬间,发掘比赛、训练中的典型案例,传播校园足球的竞争精神、比赛的法理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等正能量。弘扬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营造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利用发展足球运动的机会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
深圳市宝安区75%以上的足球教练拥有足协E级以上教练员证书,校园足球一线人员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青训机构为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足协的教练等级制度和不同级别的训练发展目标基本是按照人的年龄来划分级别的,在校园足球中由于各个学校学情不同,教练员等级与学情错配的情况非常普遍。且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培训又缺乏相互认证,存在重合现象,影响一线人员教科研能力的发展。
校园足球的教科研是以足球运动项目开展为突破口,研究学校教学与训练为核心的教研模式。教科研人才,通过研究问题要能将看到的问题推动落到实处,并进行成果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智囊”这一角色定位。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领军人选来进行架构,立足一个切入点,从最基层的教学问题入手,以教促研,逐层解决实践性的问题。教科研过程中必须放弃那些大而全的业务培训,摆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等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努力提高自我教科研意识。以科研促实践,将研究成果用来帮助足球教学,解决实践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使训练效果最大化。由于体育具有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点,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还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层学校的后勤保障主要是建立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要求之上。专项经费和硬件设施、学生保险等都能按照要求一一落实。在但课余训练和比赛参赛过程大多由执行教练自行完成,存在模糊化现象,且足球经费不能用于一线人员的薪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参与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满天星”训练营需要重点建立以竞赛为主的交流机制[6],在学校已有的保障体系上对学生外出还缺乏灵活的支持力度。
后勤保障是为足球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为师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关键。学校要从标准、流程、人文三个方面来完善保障体系。既要从硬件方面完善需求,又要从训练管理、安全保障、赛事服务、评优评先制度的落实给予保障,还要从解决学训矛盾、家校共建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提供保障。
管理上落实签到制度,可以方便地跟踪学生的出勤情况,做到信息沟通、及时反馈。对于精英队员,则要从日常训练的服装、防护装备到比赛中可能用到医疗药品,甚至比赛后营养品的分配做到精细化服务。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文化补习行动,让学生比赛归来时及时补习落下的学习进度,由教学处协调各年级规划补课方案,将学训矛盾程度降到最低。组建运动员家长义工队伍,既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热情,又降低了带队教师的工作强度。除此之外,学校给一线人员安排具体任务时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降低足球活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冲突,保证人员有精力、时间去专一完成工作。以此规范科学的制度和流程,做好精细化服务,降低师生风险,为学校的管理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为了更进一步地促进校园足球持续、健康发展,学校要细化校园足球的管理。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在探索教学与训练体系高效化、科学化,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细节方面进一步论证,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