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晨 王梦琳 王璐 彭媛 贾闪闪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兴起,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课堂时间师生对分,教师用一半时间进行内容精讲,留给学生一半时间课堂讨论,并隔开讲授和讨论环节,让学生经过内化吸收后有准备地参与课堂讨论[2]。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将相互联系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以主干及分支的形式联系起来[3],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研究将对分课堂与思维导图有机融合,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运用于2020级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药理学教学中,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深入研究我国教学现状提出的一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集合了传统讲授法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传统课堂中,“教”主导,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把握课堂节奏,教学的针对性强,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无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讨论式课堂占用较多课内时间,引起课堂学时不足,而且学生在缺乏知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讨论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参与面窄[4]。
对分课堂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部分,因此也可称其为PAD课堂[5]。在课堂讲授(Presentation)环节,教师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章节的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进行精讲,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在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环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当堂或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亮考帮”作业。“亮考帮”作业是对分课堂的突出创新点,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亮考帮”作业,总结出教学重难点,找到自己尚存疑惑的知识点,达到自主学习、知识内化的目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环节包括小组讨论、组间讨论、成果展示、教师评价总结等部分。
对分课堂充分融合了传统讲授课堂系统性强与讨论式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新型课堂下的主动学习者。对分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妇科学、大学英语、数字影视剪辑艺术课程、机械基础、数学等多种学科教学中。
思维导图亦称心智图,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记忆之父Tony Buzan在1970年提出,已被广泛应用于创造性、发散思维训练[6]。它围绕主题,借助图片、文字、颜色等,将有联系的内容以主干和分支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可视化的知识脉络图。手绘思维导图简单方便,但更改起来费时费力,利用软件提供的模板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出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并且极大地方便了整体调整以及后期的更改补充,提高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效率,常用的软件有XMind、Minmaster、boardmix等。
思维导图能够应用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为学生梳理知识提供便利,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时,学生根据学习资源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初步认识课程内容及其内在联系;课堂教学环节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课后复习时,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提升巩固,查漏补缺。
1)在第g代,求出适应值排在种群规模前1/3的个体,记为优异个体,并得到优异个体每一维变量取值范围,记为
结合药理学课程章节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且记忆量大,学生自主学习性不高的特点,提出一种“对分课堂+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利用雨课堂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施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课件、视频、思维导图大纲等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建立对课程内容的初步了解并绘制思维导图。对分课堂中,讲授:思维导图逐层展开,教师呈现整体知识框架,讲解重难点,并布置课后任务;内化吸收:学生阅读各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思考,完成“亮考帮”作业,完善思维导图;讨论:生生、师生随堂互动。课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思维导图绘制,借助个性化的“亮考帮”作业复习总结。具体设计流程见下图。
“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设计流程图
选取我校2020级医学检验专业25~32班作为研究对象。25~28班为实验组,29~32班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上学年期末成绩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101人,实验组109人。
对照组与实验组选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及教学时数,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授课,实验组采用“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授课。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2.1 实验组教学
4.2.1.1 课前预习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课前将教学重难点、课件、案例、思维导图大纲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课前预习,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可在后台查看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
4.2.1.2 课堂教师精讲
教师对章节的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进行精讲,发挥教学引导作用,还可进行随堂测验,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可在雨课堂内同步查阅课堂PPT,在班级讨论群内向教师反馈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是对分课堂的基础和前提,是思维导图绘制的关键,为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教学内容搭建了知识框架。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明确整体框架、理解重难点,并知晓课后需自己思考解决的问题,如案例分析、“亮考帮”作业、思维导图绘制。
4.2.1.3 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归纳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理解,完善思维导图,完成“亮考帮”作业。“亮考帮”作业“亮闪闪”是要求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说明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考考你”是指学生在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考题,达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帮我”是列出自己的疑点。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观看雨课堂后台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指导。
4.2.1.4 课堂展示讨论
课堂讨论包括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点评总结3部分,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利于知识体系构建。组内讨论时间约10min,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亮考帮”内容,互考互帮,讨论并归纳出小组“亮考帮”内容,进行组间讨论,组间讨论时间约20min,教师点评总结环节约10min。
4.2.1.5 课后巩固反思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加强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如若还有异议,可在雨课堂讨论区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讨论。
4.2.2 对照组教学
对照组按照传统授课教学模式讲授知识点。
4.2.3 考评方案
评价教学效果采用期末试卷测评和问卷调查2种方式。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套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比较期末考试成绩。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组109名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提升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利于知识掌握及整体把握及增加学业负担等方面。
4.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3.1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是(79.28±8.98)分,对照组的是(74.00±9.35)分,可见实验组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绩低于60分记为不及格,在74~85分之间记为良好,大于等于85分记为优秀,计算不及格率、良好率及优秀率发现,对照组成绩不及格率为9%,良好率为38%,优秀率为14%;实验组不及格率为3%,良好率达到48%,优秀率是21%,这些结果均表明实验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4.3.2 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
对实验组109名学生发放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109份,回收109份。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学生对“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新型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超过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率,同时利于知识巩固及整体把握,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会增加学业负担。调查问卷分析统计见表2。
表2 新型教学模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药理学涉及药物种类繁多,知识体系庞大复杂,教学内容抽象,难以记忆和掌握,传统“灌输式”课堂相对乏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对分课堂的“亮考帮”作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机会,使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到加强,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亲自绘制思维导图,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使药理学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增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整体把握。“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而且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为药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分课堂强调一半时间留给老师一半时间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精准规划,把握课堂节奏,不仅考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部分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授课教学模式,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或是性格腼腆,导致课堂讨论参与度低。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不断学习。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教学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促进知识迁移,而且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获得了教师和学校的广泛赞誉,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