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课转向的实践探索
——以北京市某区劳动学科生命教育项目为例

2023-03-12 13:12:40丽,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技术课劳动课模具

王 丽,刘 慧

(1.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048;2.张家口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研究背景

2022 年4 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文中简称《劳动课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也是继2020 年7 月15 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中简称《纲要》)以来,指导劳动教育实施的又一项重要文件。《劳动课标》中明确规定,“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长期开设的是“劳动与技术课”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以下统一称呼为“劳动技术课”),在《劳动课标》及《纲要》等文件的要求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面临如何由传统“劳动技术课”转向“劳动教育课”这一重要问题。

(一)劳动技术课转向背景

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独立劳动技术课是根据1985 年分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要求,在全市普遍开设小学劳动课,并形成了在全市使用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劳动课教科书[1]20-22。到2001 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纲要》),从国家课程层面明确规定,将“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主要领域之一。同年,由教育部组建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研制”项目组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在《改革纲要》发布、《指南》实施之后,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多个省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始探索在“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框架下单独开设“劳动技术”地方必修课的实践[2]27-29。具体到文中北京市某区,一直是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劳动技术必修课,每周一节,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的《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中小学劳动技术》(以下简称《教学指南》)[3],教材采用北京出版社2014 年出版的《劳动技术》。《劳动课标》出台后,全区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开设劳动必修课,每周一节,教学内容以《劳动课标》为指导,原教材暂时仍作为三至六年级教学参考,各年级结合实际情况做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

(二)已有劳动教育课转向探索

已有研究对从劳动技术课转向劳动教育课做出实践探索,如王红、向艳通过“一课三构”的研究方式,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优化配置劳动课程资源、有效融合劳动与学科知识等原则超越单纯指向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应用的劳动技术课,实施真正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劳动课[4]77-82;曲霞、刘大凯从劳动项目实践出发,从技术学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超越,提出重新建构技能学习与劳动观念培养为一体的课程目标、以技术为依托的五育融合课程内容体系、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实施体系以及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课程评价体系[5]28-30;王洁、孟献军等人探讨了在《劳动课标》下,教师进行《间苗》这一劳动课教学时,以劳动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紧紧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指向实践性和生成性的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灵活运用兼顾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完成《劳动课标》下劳动课教学的新样态[6]20-27。

这些研究注重从劳动课程实践方面总结和提出一些劳动教育课转型的原则、具体方法、举措,提供了劳动技术课转向的实践经验,但提出的原则和实践案例缺少整体理念的价值引领,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对劳动技术课的现实审视

我国的生命教育诞生于20 世纪90 年代,是由“知识本位”转向“以人为本”教育的体现和深化,其发展反映了时代对生命的关注[7]104-117。基于生命教育理念对学校劳动技术课的现状进行审视,是其引领劳动教育课转向的基本前提。

(一)生命教育基本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集合概念,其核心主线是基于生命、围绕生命、为了生命[8]93-95。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有关生命的教育和生命化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则只指有关生命的教育[8]93-95。生命教育是伴随教育本身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引发的国人对生命的关注而诞生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其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式[9]28-31。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学校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基于对现实学校教育中生命“空场”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要求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课程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此,在学科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即进行“学科生命教育”,是实现生命回到教育主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劳动课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劳动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是突破劳动学科本位,体现劳动教育范式的转型,它是走向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二)对劳动技术课的现实审视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现实状况进行审视,发现劳动技术课转向的迫切需求。

1.目标偏向技术素养,易造成儿童生命片面发展

劳动技术课在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客观上造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概念和内容范围的变窄[10]230-238,其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公民为目标,顺应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上学校技术教育的“学科转型”趋势[11]176-188。但与此同时,过强的“技术取向”目标也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的达成,过分专注于在规定时间完成技术要领的教学,而忽视通过劳动课教学过程满足儿童内在的生命需要、真实的生命体验,从而导致儿童在劳动技术课上只是片面掌握劳动技能,而无法通过劳动实现个人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

2.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缺少生命关怀

在《劳动课标》出台前,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独立编写,参考的国家政策文件有《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7)、《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2001)等,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时代取向所决定的偏重工业化生产劳动[12]25-30,内容主体突出“技术为本”。有研究者对比了北京、江苏、上海共四套教材发现,四套教材的内容“均以技能或任务为导向”,项目类别分为烹饪、种植、技工初步、纸艺、缝纫刺绣五大类(其中技工初步包括金工、木工、泥工、电工等)[13]99-102。这些内容的选择主要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内容,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改以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如上科版通过生活经验导入技能应用、苏教版通过设计生活情境体现劳动成果的实用性,但以“劳动技能”为编排逻辑的教学内容仍存在部分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问题,在儿童生命关怀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如六年级上册《金属丝晾衣架的造型》一课,教师发现六年级学生在利用金属丝制作晾衣架时存在“金属丝过硬则弯折不动,金属丝过软则弯制成的晾衣架无法晾衣服”的尴尬情况。

3.教学过程组织重技能训练,课堂缺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在劳动技术课堂上,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教师角色似“工厂师傅”和“监工”,在整节课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有没有学会既定的劳动技术知识或技能,教师执着地追求标准答案、制作标准化产品、达到技术标准,课堂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能掌握固定步骤的技法、制作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劳动产品。教师忙于追求既定技术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忽视了来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声音,劳动技术课的课堂缺少生命活力,变成了类似工人的实践场,学生只知其“如何做”,不问“为什么”,劳动技术课与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

三、生命教育理念对劳动课转向的引领

在劳动学科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以下简称“劳动学科生命教育”),指在劳动课教学中转变“技术取向”,遵循劳动教育“为了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3]8-31的基本立场,关注儿童生命,充分挖掘劳动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符合儿童生命特性的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注重生命性、营造生命气息、生命陶养生命,最终实现全面贯彻落实《劳动课标》,达成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以下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劳动课教学目标转向:体现儿童生命特性

在教学目标上,劳动技术课与劳动教育课有着不同追求。劳动学科生命教育在认识劳动技术课历史传统和现实文化,深度联结生命教育理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点的基础上,提出劳动课目标由“技术素养”转变为体现儿童生命特性的劳动素养,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

1.以儿童生命整体性引导劳动课目标定位升华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人类通过劳动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14]17-22生命教育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点,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生命需要教育来为其服务”[15]44-48。因此,劳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进一步说是促进人的生命整体性的发展。以儿童生命整体性引导劳动课目标为理念,劳动课的课程目标不应仅仅满足于劳动观念、劳动技巧、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具体发展目标的达成,而是“要立足于满足青年一代的劳动或制造需要,为其提供表现、反思和确证自己主体性和‘类特性’的机会”[16]12-18。

2.以儿童生命意义性引导劳动课目标追求提升

尊重劳动教育“对个体存在性的内在价值”[17]21-26,以促进儿童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成长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劳动促进儿童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以推动儿童生命整体性的优质发展为根本目标,形成儿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劳动素养。

“生命同时具有功用价值和内在价值,而生命的内在价值是生命的本体价值。”[18]39-43劳动技术教育本身也具有生命的双重价值,但是劳动教育的“功用性”能更多地解决个体谋生之“技”的问题,导致在教学目标上过分注重“技术素养”的目标,而对体现生命内在价值的“道”有所忽视。劳动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工具性价值,更要使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19]362,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使个体获得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

3.以儿童生命关系性引导劳动课目标意义丰富

劳动学科生命教育以促进劳动教育与儿童生命建立联结,丰富儿童的生命属性关系为目标。“生命不能孤立存在,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18]39-43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劳动技术教育片面强调儿童形成来自遥远的成人生产实践而远离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技术素养”,容易造成儿童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割裂,对儿童生命成长不利。劳动学科生命教育正要克服此种积弊,不断紧跟社会劳动形态的变化,真正将新的劳动形态与儿童的生命建立联系,与儿童当下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通过劳动丰富其生命关系属性,推动儿童生命的全面、优质发展。

(二)劳动课教学内容转向:生命安全与需要为本

在教学内容上,劳动技术课与劳动教育课有着不同体现。劳动学科生命教育在以儿童生命为劳动教育资源,发现儿童的不同层级生命需要,挖掘儿童生命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劳动课内容由“技术为本”转向“生命安全与需要为本”,其实质是以儿童生命需要为根本,保证儿童生命安全与健康。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

1.以儿童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劳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 年11 月国家颁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指南》(以下简称《安全指南》)中提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将安全与健康置于劳动学科生命教育之中,是“以生命为基点、以整体思维方式”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更好地发挥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20]22-26。《劳动课标》中也提出要强化对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以保证儿童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将保障儿童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内容本身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儿童生命需要与潜能为劳动课的内容主题资源

“凡是一切能促进人之为人特性的劳动形态都能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来源”[12]25-30,“生命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8]93-95,《劳动课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十个任务群的内容结构[21]11-12。结合十大任务群的基本内容,站在儿童生命立场,回到小学儿童的生命需要[22]73-77,以儿童的生命需要与潜能开发为劳动课内容主题的基本来源,“以科学评估某种劳动形态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价值”为根本依据,逐步建立开放的、紧密联系儿童生活世界、真正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劳动教育内容库。

(三)劳动课教学过程转向:生命体验优先

在劳动过程上,劳动技术课与劳动教育课有着不同指标。劳动学科生命教育在适当保留劳动技术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步骤的同时,强调教学过程需结合儿童生命经历为其提供生命体验的时机。劳动课过程由“技术达标优先”转向“生命体验优先”,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在完整的劳动过程中收获丰富的劳动体验。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

1.以儿童生命体验表现为劳动过程关注要点

狄尔泰认为“体验”是生命之自我展开,其主体是生命,没有生命,体验便无从谈起。生命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方式[23]27-30,在体验中,生命以生命的形式显露着自身,体验具有直接性,生命存在赋予体验以直接性,而来自他人的体验对于自我来说只是间接知识[24]36-49。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25]34-38。对于学生而言,在劳动课上真正收获由劳动过程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等生命体验尤为关键,因此着重关注劳动课上儿童产生生命体验的关键表现即成为劳动课过程中的关注要点。

2.以儿童生命经历激活为劳动体验建立契机

劳动教育教学过程是将人类劳动经验与活生生的儿童个体生命经历联系在一起,从儿童个体以往的生活积累和生命感受出发,去领悟劳动的意义和生命意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在保留合理的劳动操作步骤的基础上,以儿童视角,和儿童生长过程、生活经验等生命经历建立起联系的情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有意识地“停下来”去倾听学生的想法,激活其生命经历,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引起儿童心灵的震撼,激发其对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深刻领悟,收获丰富的劳动体验。

四、生命教育理念下劳动课转向的实践探索

研究者所在团队从2021 年10 月起就与北京市某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开展了“小学学科生命教育教师研修”的合作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该项目以生命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包括劳动在内的多个学科进行课例研究,目的是提高小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帮助教师认识、尊重儿童生命,提升教学效能。2022 年4 月《劳动课标》颁布后,研究团队与参训教师欣喜地发现,生命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劳动课转型与新课标核心理念的要求不谋而合,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六年级“我为家人做早餐”这一课例阐释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进行劳动课转向的实践探索。

(一)审视并挖掘劳动技术课中的生命元素,创设劳动情境

在项目中,教师首先审视劳动技术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金工部分的技术实践内容“食品雕刻模具刀”原本的教学目标:

A1.了解食品雕刻模具刀的用途,能正确使用尖嘴钳,制作一个圆形模具刀;

A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实践的过程,掌握咬口的铰接方法;

A3.体验制作模具刀的过程,形成严谨的操作态度,感受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运用所学技术服务生活的情感。

从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到该课紧紧围绕“制作模具刀”这一技术任务展开,以完成制作模具刀这一劳动产品为最终目的,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使用尖嘴钳进行模具刀咬口的铰接这一技术难点,以脱离要求学生完成制作“统一规定圆形”食品雕刻模具刀的生活需要的单一任务情境。而对学生“为什么要制作食品雕刻模具刀”以及“想制作一款怎样的食品雕刻模具刀”等体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需要和个性的问题均未进行探讨。

在审视并发现原教学目标的偏狭窄后,教师结合生命教育理念及《劳动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该课可能蕴含的生命元素,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创设真实劳动情境:

教师将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烹饪》中的劳动内容有一日三餐的基本规划及简单食物的烹饪方法与第三单元《小金工》中“食品雕刻模具刀”这种家庭烹饪中常用工具进行联系,打破“金工”、“营养与烹饪”单元设置的边界,为促进“儿童与家人生命联结”这一生命需要,设置“我为家人做早餐”这一劳动任务。该劳动任务情境贴合儿童生活,符合六年级儿童的发展水平,他们有能力通过早餐制作这一日常生活劳动项目来表达亲情关怀。

(二)引导儿童发现各层次生命需要,设置不同难度劳动任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原“食品雕刻模具刀”一课的重难点放在将薄铁皮围制成封闭的圆形,使用尖嘴钳、采用钩接法将铁皮两端钩接在一起,完成咬口,使圆形模具刀钩接牢固、内部平滑。在项目中,教师通过专门调查学生对该课内容主题的感受发现,制作“食品雕刻模具刀”这一教学内容对儿童而言过于生硬,儿童对于为何要制作模具刀并不十分清楚,对使用尖嘴钳来进行“钩接”“咬口”等这些专业技术术语也非常生疏,不明所以。

在“我为家人做早餐”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本身联系的重要性。故以儿童的不同层次生命需要为主线,设置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如:满足生命生存、健康等基本需要,设置学生需了解营养早餐的搭配标准,进行早餐方案的设计;以关怀家人的情感需要为基本原则,学生需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早餐搭配;为达成营养早餐的审美需要,学生需进行精致美观的营养早餐设计方案。

同时,在早餐方案设计的劳动任务中,教师始终强调学生需将劳动安全与健康问题,如蒸锅、炒锅、刀具、燃气、电磁炉等劳动工具使用的安全事项及烹饪过程中应急情况处理办法;绿叶蔬菜、根茎类水果、蔬菜、大米等食品原材料如何清洗、处理干净、卫生等内容纳入方案设计中。

(三)尊重儿童生命体验,家校携手完成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的实施方面,原“食品雕刻模具刀”一课注重在课堂上完成模具刀的制作这一技术任务,学生在课前、课后并未将该劳动过程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枯燥的技术操作难以形成鲜活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我为家人做早餐”这一劳动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劳动过程分为三个劳动任务,分别在学校、家庭实施。课上完成早餐方案的设计和模具刀的初步制作,课下在家庭中完成早餐的烹饪。在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将劳动任务与学生的生命阅历、生活场景进行充分结合,学生全身心参与,发挥创造性和批判性对劳动材料、工具、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有限时间内形成营养早餐的最佳方案。在制作模具刀时,教师打破以往用铁皮制作统一的圆形模具刀常规,首先提出问题:“你为家人制作的早餐方案中,打算如何搭配、造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适时引导学生从材料、造型、制作工艺难度等各方面充分讨论模具刀可能的造型。在小组讨论有初步结果后,通过各组分享交流使学生明确从产生创意、设计图样到完成制作的基本步骤,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充分放手,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制作,教师在现场提供劳动技法、安全知识等方面必要的协助、示范、提醒,学生最后做出样式各异、功能丰富、充满个性化的模具刀。在家庭中完成早餐的烹饪任务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制作的详细过程、劳动成果以及家人共享早餐时的感受。

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学生收获了鲜活的劳动生命体验,他们在“设计规划—制作工具—分享成果”的劳动过程中,通过同伴合作、教师示范、亲身操作、父母指导等多种途径收获个性化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对家庭日常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的意义均产生新的体悟和理解,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保持全身心在场,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尊重并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劳动需要,很好地维持了学生的劳动兴趣。

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审视劳动技术课的现实状况,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引领,从劳动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转向,在尊重儿童、关注儿童、面向儿童生命需要、丰富儿童生命体验、开发儿童生命潜能的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技术课劳动课模具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军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08-24 01:56:06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0:46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模具制造(2019年10期)2020-01-06 09:13:10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38
浅析高中足球技术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擦擦模具
童话世界(2017年8期)2017-05-04 04:08:34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信息与技术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