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 恩
敖 恩 张项军 那顺孟和/ 九斿白纛 油画 210cm×400cm 2013年
谈到内蒙古的绘画,差不多所有内蒙古画家的作品都与草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蒙古广沃的地域孕育着深厚的草原文化。深藏着取之不尽的民族文化宝藏。20世纪90年代初期,内蒙古的油画多次在北京亮相、展出,在首都画坛刮起一股清新的草原之风。那一幅幅带有浓郁草原之情的作品,像飘香的奶酒、悠扬的马头琴声沁袭着观众,理论界对这股来自祖国北方边陲的绘画群体亲切地称为“内蒙古草原画派”。内蒙古的油画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能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到今天,应该感谢那些为内蒙古油画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们和把全部心血投入内蒙古油画事业的妥木斯。
内蒙古地域辽阔,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它那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内蒙古的艺术家提供着丰实的创作源泉。我记得第一次与草原接触是23年前的夏季,为了寻找毕业创作的素材和学习本民族的母语,来到了著名的锡林郭勒草原。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内蒙古人,对草原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充满着对草原的神秘和好奇感。三个多月的草原生活使我对草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那醇香的奶酒、悠扬的马头琴声;那充满神奇的蒙古长调和纯朴的阿爸、阿妈的身影,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从那次对草原的初恋使自己把创作方向定位为草原,决定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多彩的画笔来描绘家乡,讴歌那令人神往的辽阔的草原,诉说那深沉、厚重的草原文化。内蒙古草原画派形成的日子里,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前十余年,国门打开后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封闭已久的中国画坛在西方五花八门各类艺术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一些人处于彷徨摇摆之间,不知所措,这股来势汹汹的西方艺术大潮,对于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中国画坛的冲击真让人有黑云摧城之感。面对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油画所形成的强大的冲击态势,我确实也出现过困惑、迷惘和失落,也曾经对自己以前的选择产生过动摇,也曾经有过从迷失的困惑到寻觅的痛苦,从浮躁的焦虑到冷静的思考。1987年9 月我有幸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举办的第四届油画研修班学习,在那里汇集了当时中国画坛很有名气的精英,结识了许多油画界的名人志士。画习作之余,大家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大都是关于当时油画界兴起的各种思潮,讨论着油画的前途和出路,议论着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与冲击。这一段的高压式学习对我后来的艺术道路影响很深。近两年的学习,使我对自己作画的实力有了深刻的了解,体验到了浮浅两字的真正含义。学习阶段在赵友萍、苏高礼、钟涵、尹戎生等老一辈油画家们的谆谆教诲下,专业水平得到相当大的提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审美取向,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生所追寻的创作母题——草原。1989年我们研修班举办毕业展览时,我创作了以草原为题材,表现草原妇女生活的四幅作品,在展览会上得到了先生们的赞许和同学们的认可。以后的十几年里,虽然由于担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影响了自己的创作,但工作之余完成的作品还都是以草原为描写母题,关注的是民族的文化,表现的是草原的深沉和悠扬。我想我这一生创作的选题,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了。我之所以这样想,并且这样做其根本的原因是来自自己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热爱,来自自己对深沉草原的地域情怀,来自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真情实感。妥木斯在谈到内蒙古油画时有一段话,对我们这一代仍然抱着草原题材不放的“老土”们很有代表性。“作为植根于自己草原上的油画家,我们还以此自豪。至于别人说什么,该听则听,不该听则不听!搞商品画的人抄我们的题材;赶时髦的人贬我们的题材;热衷于‘前卫’的人冷眼我们;要求直接服务的人斥责我们。这倒也好,四方有力加身,反而稳定了我们。我们只好在自己的基础上求变化,在自己的真情实感中继续前进!”确实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都有着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新奇去寻求自己不熟悉、不感动的东西,更没有必要为了接轨而刻意改变自己。艺术追寻的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孜孜追寻。
敖 恩/ 鄂尔多斯姑娘 油画 100cm×80cm 1990年
敖 恩/ 乌兰托娅 油画 60cm×50cm 1990年
我的画大都是描写北方内蒙古草原上平凡的景色和人物,更多的是描写草原上最勤劳、最善良、最纯朴的蒙古族妇女,是她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做着永远重复、永远做不完的事,支撑着属于她们的那一半边天。黝黑的脸庞、低垂的腰肢和略微弯曲的双腿是她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她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怨无悔。她们那纯朴、善良的心扉似蓝色蒙古高原一样广阔无垠;她们那高尚的人性品格似哈达一样洁白、纯真;她们的人生故事是无数艺术家取之不竭的源泉。
我画过许多同类的画,风格可以是写实,但由于能力所限,技不如人。在这些风情与民俗的描写中,想通过那纯朴的符号昭示一定的精神内涵,展示强烈而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显现自己孜孜追求背后的虔诚的艺术语境。那几乎没有空间处理的浅浮雕式的构图,那人物呆滞目光中的期待,那红色和肃穆、庄重的画面气氛形成的宗教感,是我刻意追求和悉心营造的精髓。著名作家、画家席慕蓉女士是一位蒙古族后裔,她在内蒙古寻祖追根之后写出了一首在内蒙古脍炙人口的不朽的歌曲词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总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句句词语中道出了流离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情感,表述了对故土草原的思念情怀。一个在外流离多年的人对故土能有如此的热恋和割不断的思念,是她对自己民族情感和深厚草原文化之所为。
身为一名蒙古族画家,我羡慕画界同仁们取得的成就,赞许他们不同的审美取向、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但我更想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蒙古族生生不息的平凡生活,揭示草原文化中蕴含着的那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用自己一生的追求,体味草原文化那深沉的历史积淀,完成自己与草原那千丝万缕般的情结。
敖 恩/穿着盛装的喀尔喀蒙古族妇女 油画170cm×120cm 2001年
↑敖 恩/古老的祝福 油画160cm×160cm 1999年
↓敖 恩/北方的歌 油画150cm×150cm 1996年
↑敖 恩/春雪 油画120cm×145cm 1991年
↓敖 恩/乌珠穆沁人 油画140cm×140cm 2003年
↑敖 恩/希拉穆仁草原上的马群 油画120cm×170cm 2014年
↓敖 恩/雪霁 油画115cm×130cm 2009年
敖 恩/ 消失的地平线 油画 160cm×160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