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力吉
内蒙古近代美术是在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诞生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和当时的革命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大批干部到内蒙古地区,组织和动员各族人民,一边参加解放战争,一边发展经济、支援前方的同时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在这种形势下,内蒙古文工团于1946 年4 月1 日成立。在张凡夫、张少柯、尹瘦石等一批来自延安和各地的老同志的发起下,文工团下设一个美术组——就是内蒙古最早的美术组织。内蒙古美术就从这支革命摇篮中一天天成长起来。首批学员有张凡夫、张绍柯、乌恩、文浩、乌勒等,而尹瘦石是这个组织最早的美术指导。①
他们为内蒙古自治区绘制了第一面自治区区旗,为新生的内蒙古设计了第一套自治区流通纸币,为自治区政府设计了第一本政府刊物的封面,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内蒙古自治区画刊——《内蒙古画报》②。
那时,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民族美术青年,即现在的内蒙古第一代画家,由于革命环境艰苦,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在艺术上还处于幼稚阶段。在这之前虽然有在上海美专及在日本学画的达斡尔族老画家奈勒图和在吉林师范高等学校图画班就学的鄂温克族画家萨永明、蒙古族画家呼和禄以及达斡尔族画家巴图左日格图等少数科班出身的民族画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主要从事美术教育,还“谈不上开展什么创作活动,这些人把美术真正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③。
尹瘦石是这时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他在来内蒙古之前已经是一位著名画家。早在1942 年就举办过个人画展。他以杰出的诗人柳亚子为模特儿创作的《屈原》曾受到郭老的好评。在国共和谈期间,他还为毛泽东画像,并同柳亚子举办诗画联展,由毛泽东题字,郭沫若、矛盾等名家著文评论。他于1946 年到华北联大任教,并于同年来到内蒙古,带领少数民族青年开展美术活动。1948 年5 月,主持创办《内蒙古画报》,为培养民族美术工作者提供了最早的园地。文浩、乌恩、乌勒、乌力吉图、官布、超鲁、桑吉雅等就是从这块园地中成长起来的画家。1949 年,在尹瘦石的倡导下,《内蒙古画报》社主动承担起内蒙古地区年画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由于他的功绩与威望,在1956年分会成立时,被大家推举为中国美协内蒙古分会第一任主席。在他的影响下,带动起一批自治区的优秀美术青年。他们创作大量的宣传画、漫画,以画笔参加到草原和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中,创作、出版年画,举办各类美术展览,宣传自治区欣欣向荣的变化和发展。
他们以战士和艺术家的身份创作的作品,参加了1949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他们创作的反映草原新生活的年画,在1950年全国首届年画评奖中获奖并代表新中国美术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国外展出④。
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自治区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画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陆续选派乌恩、乌力吉图、官布、旺亲、满达等十几位画家到东北鲁艺、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舞美师资班以及浙江美院等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闫汝勤、李荣华、万国志、藏任远、金高、周子敬、高帝、徐坚、胡申得、郑霞秋等十几位同志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再加上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的张光壁、王玉泉以及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的卢宾、白铭、关和璋、胡钧、高授予等一批美术力量,使内蒙古美术队伍迅速壮大,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初步形成一支阵容可观的美术创作队伍,从而在组织上为中国美协内蒙古分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⑤
1955 年内蒙古第一所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学院招收了自治区成立后的第一届美术专业学生。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王之英、邱石冥、胡尉乔等来校任教,为发展内蒙古美术教育、培养美术创作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1956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宣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艰苦创业的10年(1946年—1956 年)步入了飞速发展的10 年(1956 年—1966 年)。许多从艰难的创业年代走过来的少数民族画家开始成熟,并且进入了创作的黄金季节。一些初到内蒙古工作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也以极高的创作热情表现着内蒙古的新生活,佳作频频出现。他们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原则,创作出一大批在中国和内蒙古美术史上具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旺亲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草原牧民发展生产的《政府奖励的牛》、乌力吉图的《大兴安岭林区的早晨》、官布的《傍晚》、卢宾的《草原晚霞》、王玉泉的《打草场上》等。此外,还有妥木斯的《包钢蒙古族炼钢工人》等作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展,并作为内蒙古的优秀作品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1956 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高帝创作的《姊妹俩》荣获首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董希文在一篇评论中说:“高帝的《姊妹俩》,从人畜两旺的内容上看是个老题材,但表现却不一般化,而有新的意境。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装饰风格意味,过去有人认为装饰风格不是现实主义的,但这幅画却表现了生活中新鲜活泼的意趣,造型和色彩都很单纯,很美。”⑥力群也曾肯定“这种尝试很好,它唤醒画家们注意自己的风格”。但李宗津对这种大胆尝试充满了忧虑,这忧虑,似乎更能说明高帝在当时画坛捷足先登的难能可贵。
1959年《美术》第12期选发了卢宾、旺亲、关和璋、满达、高帝、郑霞秋、朝鲁等10位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官布的油画《傍晚》和乌力吉图的《大兴安岭林区的早晨》最为出色。
当时正担任中国美协内蒙古分会秘书长的官布,在繁忙的会务工作之余坚持创作油画,直到1964年举办个人画展。吴作人在《油画的新貌》一文中指出官布的《傍晚》“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民族的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继《傍晚》之后,他又创作了《听毛主席话》《幸福的会见》《金色季节》《草原小姊妹》等油画作品。他还在《美术》上发表《内蒙古美术的十年》一文,对新中国成立10年以来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发展作了概括和总结。
内蒙古第一代少数民族画家,大多是年画、连环画、国画、油画都能拿得起来。在这一时期,创作上比较有成绩的油画家还有时任分会副主席的卢宾、那木斯来、徐坚、胡申得、刘天呈等人。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自治区美术创作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支百人的新军——中央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几届毕业生先后播撒到全区各地,充实创作队伍。
1963年,先后在中央美院学习近十年的妥木斯带着高超的技艺回到家乡,成为内蒙古油画发展的新的动力。他不只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一代油画学子,还旁及到比他年长的一代人。妥木斯的油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内蒙古油画的品级,从而使内蒙古油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文革”之后的20年中,在妥木斯的影响和培养下,新的一代(多为他的学生辈)很快崛起,燕杰、叶立夫、马莲、吴厚斌、王延青、吉尔格楞、沙金、周宇、敖恩、李化军、苗景昌、王治平等,都成为这个时期油画家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作为领军人物,妥木斯本人由于其个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在本区,而且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他的成功,影响了内蒙古油画的持续发展,在历次全国性大展中,内蒙古油画家作为群体都有出色的表现。⑦
在国庆15周年全国美展上,内蒙古以近70件作品参展,这在全国兄弟省市中是名列前茅的。内蒙古画家以这样规模的“群象”方式显示自己的阵容还是第一次。《美术》杂志在只有几百字的关于美展开幕式的报道中特意提到“内蒙古美术特别是油画创作进步显著”。接着《美术》又发表了华夏的专评《内蒙古美术在跃进》,文中被评的作品达20余幅。一年以后,以《美术》编辑部的名义发表的《“全国美展”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提到内蒙古参展的金高的《蒙古包前话天下》、王玉泉的《打草场上》和张光璧的《额吉诺尔盐池》三件作品。可以说,这次展览是对近20年来内蒙古美术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内蒙古美术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高潮。
妥木斯/ 远方 油画60cm×100cm 1986年
当时有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杨刚、胡勃、杨飞云这些已具一定影响的画家正是在这个扭曲的创作年代成长起来的。如阳刚的《打靶归来》、耶拉的《开往新工地》等油画作品艺术造型功力严谨扎实、风格明丽、气势磅礴以及激情昂扬和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内蒙古美术创作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范本和精品。“他们现在虽已离开内蒙古,但草原生活依然是他们所乐意表现的题材。”⑧
1976年以后,内蒙古美术经过全面繁荣的10年,已打破了区域的封闭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恢复工作,1980 年内蒙古美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各类进京画展的成功举办,将内蒙古美术推向了全国。内蒙古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带着他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创作的近百幅作品,于1981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妥木斯油画展”。展览以朴素、清新的内蒙古草原、牧人生活画面,简洁、明快的绘画语言,静美、抒情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美术界展开了一个来自草原的全新的艺术天地。展览在全国美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内蒙古美术也以此为标志,进入到一个尊重画家创作个性、注重艺术创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阶段,进而,带动了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整体面貌的变化和发展。
满族女画家金高这时期的油画作品,也由早期现实主义情节性绘画,逐渐转入“着意刻画牧民平朴、真切的天性,以求传达人类共有的永恒的感情”的“风俗及具永恒的题材绘画”。油画《绿色摇篮》《鄂伦春妇女》《虎仔》《挤马奶》《雪原》《暮》等优秀作品,其淳朴、优美的画风中蕴含的和煦、温婉的浪漫和激情,深深感染和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全国和内蒙古的油画界。⑨
此时的油画创作,在原有较强优势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各市的油画创作队伍也开始形成,人才比较集中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等,大多数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历届毕业的学生充实的结果。同时理论队伍也已形成并产生影响。
1982年,标志着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成果的“草原风貌画展”在北京举行。呼伦贝尔油画创作以中国北方山林、草原民族生活为主题,形成了具有强烈北方民族、地域特色的“呼伦贝尔油画”创作群体。“能做出这样的成绩,不能不使人惊叹”“如果我们各省的每一个地区,都能达到呼盟的水平,那就证明我们整个国家的美术有极大的提高了”⑩。
敖 恩/ 新牧人 油画 160cm×160cm 2011年
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对内蒙古新时期美术创作优秀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对内蒙古美术工作者新时期创作方向的肯定。在这届全国美展中,内蒙古自治区有89件作品入选参展,达到了内蒙古美术创作史上的空前高度。妥木斯的油画《垛草的妇女》荣获银奖,叶立夫的油画《猎乡》、金高的《鄂伦春妇女》等作品均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和作者,大部分是这一时期自治区不同地域创作群体的优秀作品和代表性画家,第六届全国美展可称之为是自治区美术新时期发展、繁荣的里程碑。⑪
1988 年,在首届中国油画展上,砂金的《红云》、刘永刚的《北萨拉的牧羊女》等内蒙古自治区选送的12件油画作品,经评选全部入选参展,成为内蒙古油画创作坚持民族化,保持健康、向上的草原艺术风尚的有力例证。
这一时期,是内蒙古油画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形成自身风格、面貌,各画种、形式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时期。如果将陆续走出的油画家如朝戈、杨飞云、苏新平(兼作版画)、韩金宝、敖恩、候德、燕杰、张立平、赵文华、岂梦光、刘永刚、赵久杰、那顺巴图、巴特尔等都考虑在内,内蒙古油画将是一个更加强大的阵容。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油画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老中青油画家前赴后继,在80年代打造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继承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比较80年代,作品形式更加丰富,表现更加新颖,形成了90 年代艺术形式异彩纷呈的局面。此时的内蒙古油画创作在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上进一步拓展,进入了成熟期。一批年轻、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美术工作者,他们怀着对内蒙古草原深厚的情感,以当代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力图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明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部分优秀的内蒙古美术作品在第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览中获奖,还有一批作品作为世纪经典作品参加“百年中国油画展”“百年油画展”等全国总结性美术大展。
1990年亚运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风情油画展、内蒙古油画艺术展。之后,自治区美术作品赴苏联、蒙古举办了大型的美术交流展。在内蒙古前辈油画家开创并走在全国民族油画发展前列的自治区油画艺术创作领域,青年油画家砂金、苗景昌、董从民、王治平等的优秀作品,代表了新时期内蒙古油画创作所达到的新的艺术高度。如苗景昌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获铜奖的油画作品《暖暖的下午》,王治平在中国金陵百家油画展中获大奖的《乌兰察布风景》,在表现和描绘内蒙古草原、地域风光的同类题材中,都倾注了深厚的人文意识和炽热的人文情感。砂金的作品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雨夜》和他的《游春系列》作品,在或浓重、或明丽的色彩交响当中,可以洞察画家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天堂草原的守望。董从民在“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荣获“中国油画艺术奖”的作品《城市边缘》,通过对当代草原人生存环境、状态的描绘,有意识地将现代大工业文明与草原人仍然保持着的原生态生活、面貌,并列于同一场景中,在看似静默的画面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来自当代草原的剧烈文化碰撞和现代人不可抵御的心灵、精神的震撼。
在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中,老中青画家都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我们从年龄稍长的燕杰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奖的作品《白驼·牧女》和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的《大漠春歌》等作品中,可以充分看出他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对草原的无比眷恋。正值中年的周宇、侯德、敖恩等,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也不断有佳作问世。特别是周宇,他把全部情感都融入笔端,在《阿日古娜》《索依拉母子》等作品中,充分展示出画家艺术探索的轨迹。
进入21 世纪,为内蒙古美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天地。活跃在20 世纪80、90 年代的画家多已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导师辈,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先生也已移居京城。内蒙古美术界新的更加年轻的一代又成长和成熟起来了,如果用一个时尚的说法,不妨可以称之为“后妥木斯时代”⑫。这些年轻人真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此时内蒙古的年青一代油画家董从民、王耀中、张可扬、胡日查、李鑫、乌吉斯古楞、都仁毕力格、乌日娜、那拉苏、包双梅的创作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画家们在不同的探索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求索,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多数作品在大型全国美展和学术展中频频入选和获奖。但内蒙古画家对草原文化、民族精神的自觉认知和自觉选择,又使他们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他们对草原、对民族、对养育他们的内蒙古人民、内蒙古几代美术家开创的美术事业怀有深厚、真挚的情感,他们的追求,是当代内蒙古美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但从这些年轻人的作品中,我依然看到,作为这个地域的画家,他们所持守的基本准则并没有变。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无论是广袤的原野,还是高耸的山峦;无论是绿草茵茵,还是白雪皑皑,对于这些以色彩为依托的画家,无不都是他们的视觉飨宴。从历史上看,以游牧为基本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横刀跃马,能征善战,最具东方人的阳刚之气。曾经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先祖成吉思汗成为蒙古民族永远的骄傲和精神象征。这种英雄主义的生命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一种在任何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求生存的勇气和能力。内蒙古的画家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然母体”和“人文母体”的滋养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不能不眷恋这个天然地适合于他们生长的家园,这个家园同时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为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有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诉说着作者对这块神奇土地的认知和情感:有的用极客观的眼光凸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人的面貌和心路历程;有的注重表层形象背后的深层民族精神的开掘和把握;有的强调自我情感的表现和渲染;有的通过客观物象去触摸自己的心动脉搏”⑬。
艺术跟随时代的转型而变化。进入新时代的内蒙古油画家们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把关注点聚焦于民族文化环境和现实社会生活上。全国范围内,在不同的展览和出版物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进入新时期的学院艺术也从整体上对内蒙古油画的发展给予新的内容。尤其在民族文化大区战略提出之后,艺术活动的话语大部分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文化环境的关注。内蒙古油画创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其他民族和地区频繁产生文化交流。当然,在本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内蒙古油画创作就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文化观念的更新,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文化交流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21 世纪初期,内蒙古美术领域产生了几次较大的展览活动,这几次重要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代内蒙古美术创作活动的成就,从总体上反映出内蒙古美术的发展趋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呈现时代精神,探索艺术语言。
2012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浩瀚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的国家级的美术展览。这次展览有400 余件作品,涵盖了各个画种,由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还有水粉画,体现了60余年来内蒙古题材发展的优秀成果,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60余年来内蒙古社会发展的风貌和艺术进展。展览把几代美术家表现内蒙古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全面地展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展览本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内蒙古油画创作的一个缩影。不仅可以通过展览认清一个地区油画发展的脉络、时代精神和风格演变,而且探求以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翻天覆地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正如薛永年所说:“这些作品反映了内蒙古的草原风情、民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形状,展现了经济发展、崭新面貌和丰硕成果。也体现了画家们努力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义的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为熔铸国家形象建构美术体系,实现素质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⑭
2008年“伦敦·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在伦敦拉开序幕,活动包括“无伴奏合唱演出”和“草原油画展”等一系列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活动。“印象草原·中国内蒙古油画展”是“伦敦·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一项内容,展览在英国伦敦举行,汇集了内蒙古26 位油画家的38 幅作品。包括王延青的《猎人和狗》《争》《阳光下》、董治家的《回娘家》、夫子的《春夏》、敖恩的《浩特之晨》、侯德的《盛装》、胡乃瑞的《草原晨曲》、李波的《搏克手》《新娘》、李旺平的《秋天映雪》、李玉章的《赛罕塔拉的秋天》、马莲的《归》、满达的《鄂温克草原印象》、苗景昌的《黑城遗址》、砂金的《红马》《绿马》、周宇的《鞍马》《九月草原》、张项军的《对视》《遥远的乌拉山》、赵福的《浩特雪之一》、易晶的《雪1》《雪2》、燕杰的《女孩和小牛》《毛乌素之春》、孙正德的《依偎》《家》、苏鹤宇的《塬》、哨布的《乌兰托娅和她的羊群》、乌吉斯古楞的《七月》《布里亚特妇女》等作品。他们代表着内蒙古美术“草原画派”跨出草原,走向国际,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在海外产生了影响,以一种“草原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国际艺术领域中。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60 周年,迎来了改革开放30 年的辉煌成就。为了响应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全国美术家热情参与。内蒙古共有63件作品入选,其中李学峰的油画《吉祥蒙古—搏克系列之九》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创作奖铜奖。
进入21世纪,内蒙古油画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具体表现来看,首先艺术创作队伍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呈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次,艺术展览活动较之上世纪更加频繁,尤其参与区外及国外的各大展览活动异常活跃。各类油画主题展览强化了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做到了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统一。
内蒙古油画创作繁荣的背后也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在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及发展策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对内蒙古油画创作的现实性、民族性、传统性、文化性等方面的探索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完善民族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⑤⑧方舟:《内蒙古美术40年巡礼》,《美术》1987年第9期。
②④⑨⑪⑬托娅:《草原文化的审美塑造——内蒙古自治区60 年美术巡礼》,《美术》2007年第9期。
③官布:《内蒙古美术的十年》,《美术》1959年第11期。
⑥董希文:《新苗正在生长中》,《美术》1957年第4期。
⑦乌力吉:《莽原瀚海绘丹青——内蒙古美术的创建与发展》,转引吴团英等主编:《文化内蒙古》第三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第35页。
⑩华君武:《呼伦贝尔画展印象》,《美术》1984年第4期。
⑫贾方舟:《艺术新篇章》,《视觉草原——内蒙古青年油画家提名展作品集》,亚洲美术出版社,2007。
⑭薛永年:2012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浩瀚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