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能否紧密配合,有效合作。之前很多声乐教学相关论文,都是从教师如何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出发展开讨论。但实际上,教师再努力,学生不进取,也是于事无补的。毕竟,教学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可以说,若要学好声乐,学生也应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素养提出要求和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声乐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1 学生音乐感觉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自身的音乐感觉素质对他们的音乐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总体而言,有的学生具备极强的音乐敏锐度和创造力,识记旋律快,演唱感染力强,情感表现力丰富,老师教学既轻松又容易出成果。而有些人天生“五音不全”,无旋律无节奏,经过很长时间的系统专业训练都无法完整表达一首作品,就是因为各人乐感素质有着差异。乐感是学生对音乐理解表现的基本才能,有先天遗传因素,也受成长环境影响。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风格韵味都需要歌手首先运用自身感悟理解来把握,再经演唱传递表达,因此,乐感素质对于声乐学生是有一定要求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乐感素质,可以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通过音乐基础训练,培养声乐学生视谱即唱能力,稳音准卡节奏。让他们仔细揣摩各类音乐语汇,旋律的调性调式和律动走向,把握作品的整体旋律感,从而得到基本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表达往往是抽象隐晦的,乐感强的歌手能准确感受到不同音乐的情绪特征和思想内涵,引起情感共鸣和思绪碰撞,为声音表现奠定情感基调。
2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综合素质
艺术类学生普遍有着“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练好,其他知识懂不懂无所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声乐本就是知识面宽、知识性强的艺术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所谓歌唱,就是要求歌者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自身的表现手法,形象性艺术性地表达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旋律是抽象的、律动的,而歌词则提供了具体的表现内容和文字内涵。有些作品的歌词本就是经典诗词,如作品《花非花》的歌词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的歌词则来自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作,这些作品广泛流传,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果歌手缺乏文学素养,无法理解歌词的个中涵义,又如何能够做到完美诠释?音乐是歌曲的灵魂,作曲家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作技巧融入作品,歌手在研读曲谱时,要充分体会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风格特征,进而激发丰富联想,拓宽音乐思维,置身于作品场景,实现二度艺术创作,准确抒情表意[1]。这样所展现出的演唱效果既真正体现了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又充分感染了听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学生要能掌握一些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要求学生理解一些解剖知识。通过解剖图例,学生能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大致构造,各组成器官在演唱过程中相互配合、有效协作的运动机理,为科学演唱奠定基础。又如学生能懂一点歌唱心理学概念,学会运用感受、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特征去敏锐“捕捉”发音的“内”“外”感觉,灵活调节发声器官,有效解決抽象难题,逐步建立科学稳定的演唱状态。同时,在音乐情感处理,舞台表现环节,也能通过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控妥善解决。歌唱心理学贯穿声乐艺术表演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有着实用的现实意义,过去国内声乐界在该领域研究甚少,经过国内外音乐教学的实践证明,歌唱心理切实存在而有效,它是对歌唱行为的内在强化和调控,如能为学生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学生还可以了解一定的物理音响学知识,懂得共鸣、空气动力学、反射、高频声等自然物理原理,就能更好解决发声过程中的气息和共鸣问题,去寻找明亮、纯净、有穿透力的高位置泛音。歌唱时,不同的扩音设备、不同的空间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这些奇妙的声音现象,都能通过物理音响学加以分析论证,得到科学解释。
3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意识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走向舞台,在观众面前纵情歌唱,从容表演。与音乐感觉近似,有些学生的表演天赋与生俱来。当音乐一起,整个人的状态就能快速融入并为之兴奋,表情、声音、肢体语言丰富多样,引人入胜,戏称为“人来疯”。而有些学生则自始至终面目呆板,动作僵硬,缺乏音乐理解和互动。显然,这样的学生就不太适合从事声乐表演。表演意识分为有形表演和无形表演。有形表演通常指表演者通过一定的肢体动作来展现音乐,表达情感,促使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当歌手唱至高音或延长音时,为了表达情绪,舒张肩胸,充分展示演唱技巧,会张开双臂或单臂长扬,同时双目含情,配合手势遥望远方。而无形表演更多体现在歌者对声音和情感处理上。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学生面对歌谱上的各类情感、力度、速度记号,能否真正完成到位,各种连音、顿音、跳音,以及装饰音、气口能否精准表达。如果在此基础上,歌手能够融入自身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音色、曲调、风格上进化处理,使旋律变得抑扬顿挫,婉转起伏,演唱效果悦耳动人,深入心灵,这样的艺术审美体验就是无与伦比的[2]。而无形表演带来的“内在美”显得更有韵味,也更值得细品。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人分别演唱同一首歌,就会产生不同的听觉体验,就是因为歌手的表演意识有着水平上的差距。顺带提及的是,学生演唱如果缺乏表演意识,课堂里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纯技能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舞台表演无法身心融入,带来紧张、僵硬甚至恐慌的“怯场”情绪,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4 学生要信任教师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充分信任教师,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是保证声乐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3]。歌唱的发声训练中,教师就像是一名医生,发现学生演唱中的问题,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做针对性训练。鉴于声乐教学抽象性的特点,教师往往会采用大量的言语提示,引导学生学会用“内感觉”和主观意识去调控发声状态。这种引导的方法和手段,虽然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但更多来自教师自身的直觉体验,没有固定的格式。对于教师的指令,可能各个学生的反应不同,感觉有差异,往往会产生三种行为表现:(1)悟性较高,理解迅速,很快找到感觉,掌握方法。(2)短时间里未能明白教师的意图,但态度真诚,不急躁,尚能配合教师,慢慢体会。(3)遇到困难,渐渐失去耐心,对教师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表面顺从,内心敷衍,严重者产生了明显的不合作态度。究其原因,第三类学生有的墨守成规,遇到“不舒服”的状态绕道走,不思改变;有的学生学习前有过一些声乐基础,但并未真正搞通原理,反而自身想法很多,思绪混乱,方法打架。如果师生间经过坦诚沟通仍无改变,这样的教学关系可以停止了,因为彼此的信任基础已不复存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继续合作没意义了。
另外,若要学生充分信任教师,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做到路子正,善引导,以技服人。学生信任教师固然可取,但切勿盲从,要理性对待教师的教学手段和专业观点,有问题及时沟通。所谓的教学相长,也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形成,健康发展。
5 学生在学习中需具备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勤实践
专业教学中有一句行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如何“教”是一方面,而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教师严谨治学,经验丰富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进而不修,要想取得长足进步也是很难实现的。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成为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声乐是一门个体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很多业界公认的名师,他们对歌唱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学术观点和教学方法同样存在差异,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不思考,只是图慕虚名,盲目四处拜师,或是训练中机械模仿,理解上断章取义,即使他把教师的每句话都奉为“圣典”,最终也难以领会个中真谛,反而陷入感觉混乱、思维矛盾的境地。试想,病急乱投医能治好病吗?真正会学习的学生在努力求知、博采众长的同时,一定会融入个人的思考、判断和总结,在不断纠错中自我修正。他们善于获取他人成功经验和理论观点中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内容,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通过重复实践和积累,最终形成自己成熟的演唱技术和科学的专业理论。换言之,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更容易接近科学真相,课后也能自我学习而不偏离方向。要求学生“要有能力成为自己的教师,自主学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真正通过实践摸索获得真知的学生,既彻底搞通了原理,又锻炼了学习能力,这份喜悦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6 遇到问题沉住气,勿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训练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曾指出:“歌手声乐训练其实就是从最初的自然阶段往不自然阶段过渡,最后进入新的科学的自然階段的过程”。在训练中学生摈弃旧观念,建立新状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是折磨人的、痛苦的,同时产生这样那样的状况也属正常,不少学生或是遇难而退,或是迷失方向,或是急于求成,总之,无法坚持、不思进取,甚至半途而废了,令人惋惜。此时,“耐心”很重要,学生一定要沉住气,冷静思考,悉心体会,不要轻易被困难吓倒。宋代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说:“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在学习“深呼吸”技术时,笔者就深有体会。这一学习过程历时数年,笔者接触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观点,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困惑—迷茫—再尝试,最终找到正确答案。回味整个探究的过程,面对困难不折不挠,执着信念很重要。另外,还要特别强调,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万事求“快”求“变”,但专业学习不能盲目急进,一定要重视基础训练,稳扎稳打,夯实专业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越扎实,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在作品选择上,也要量力而行,不贪图“高、大、难”,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毕竟于学生而言,练出一身毛病,还不如一张白纸,纠错更难,过程更累。
最后,声乐学生应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健康的体魄和声带是歌手宝贵的财富,历史上很多歌唱家都有过相关论述,生活自律性是一位歌手必备的专业素养。此外,学生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专业观点有分岐,可以通过合理交流和探讨来解决。观点可以和而不同,是非对错通过实践来证明,如果学生之间因为理念上的差异互不买账,争论不休,甚至发展成为言语攻击,人身诋毁,这就有悖于声乐发展的初衷,是不足取的。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产生类似矛盾,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引用
[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45.
[2] 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5-25.
[3] 王艮芳.浅谈声乐学习者的基本素质要求[J].北方音乐, 2012(1):61-62.
作者简介:冯轶强(1977—),男,浙江宁波人,本科,高级讲师,就职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