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今社会,从竞技场到商场,从宗教到文化,个人主义的影响无处不在。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自我实现,鼓励人们追求自我的独立和独特性。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浪潮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共同体失效、孤独感的加剧以及对个人的过度神化。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化和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个人主义对人类存在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所呈现的美国个人主义之光。首先,文章概述了个人主义的概念及其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文章指出,竞技个人主义是对经济个人主义的一种反拨,通过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努力和奋斗,展示了个人主义的力量和价值。然后,文章探讨了桑提亚哥从宗教个人主义走向自我神化的过程,分析了海明威将宗教个人主义推向极致的表达方式。最后,文章探讨了个人主义的发展以及共同体失效后的孤独感,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以上内容,本文旨在揭示《老人与海》中个人主义的丰富意义,并对其在美国文化中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个人主义的概述
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观点,强调个体的自由、自主和自我实现。它的核心内涵在于认可个体的独立性和权利,主张个体应该有权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个人主义发源于西方文化及其思想传统,尤其在近代,因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运动得到推广和发展。个人主义的发展受到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和个人权利意识的提升影响[1],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然而,个人主义也存在一些弊病。过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疏离和互助合作的缺乏,个体主义的追求可能过于片面和自私,忽视了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此外,个人主义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孤立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
从儒家角色伦理的视角来看,《老人与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表现个人追求完美境界和价值的作品。在小说中,主人公桑提亚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不断追求捕获巨大的马林鱼,这展现了他对于个人成就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不畏艰难困苦,坚持自己的目标,表现出自我超越和不断进取的品质。他孤身一人驾驶小船远离岸边,与大海进行着一场艰苦的较量。他面对巨大的鱼类捕获了一条美丽的大鱼,但在回程中却遭到鲨鱼的袭击。尽管受伤和疲惫不堪,桑提亚哥依然坚持与鲨鱼战斗到底。这种坚毅和顽强的精神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质。然而,在更深层次上,《老人与海》揭示了亲缘、地缘、精神共同体崩溃或失效所带来的深重孤独和焦虑[2]。桑提亚哥是一个老渔夫,他在社区中与其他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他在追求独立自由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与社区的联系。他面对着大海的广袤和无垠,孤独感开始弥漫。此外,他虽然赢得了战斗,但归来时却只剩下鱼骨头,没有了光荣的胜利果实,这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失落。
从这个角度看,《老人与海》可以被视为西方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结果。在个人主义的追求中,个体可能会渐渐与共同体脱离,并最终面临孤独和焦虑。海明威通过描写桑提亚哥的经历,暗示了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来的问题。
2 竞技个人主义:对经济个人主义的反拨
20世纪50年代,正值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个人主义进一步张扬。然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却创造了一个与此时代背景格格不入的形象,即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他被描绘为一个苦行僧般的人物,对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毫不在乎。
在那个时代,个人主义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人们追求财富、地位和物质享受,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然而,桑提亚哥却选择了一种与这种价值观相悖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贫穷的渔夫,过着朴素而困苦的生活。他对金钱和物质的看法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完全不顾及经济利益,不追求物质享受。桑提亚哥追求的是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非物质的满足。他与大海展开了一场搏斗,不是为了捕获巨大的马林鱼以换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成就感。他通过与自然界的对抗体验了个人主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强调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体现了个体内在的尊严和力量。
桑提亚哥的捕鱼技巧非常高超,但却甘于清贫,依赖邻家男孩曼诺林的帮助和老板的施舍生活。这种依赖他人的行为可能是对经济个人主义的厌弃。他不屑捕捉小鱼虾作为食物,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微不足道的收獲不能满足自己的尊严和追求。他追求的是那些能够挑战自己、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就[3]。然而,为了维持自己在捕捉巨大鱼类时所需的体力和耐力,他竟然愿意忍受食用龟蛋和摄入难闻的鲨鱼甘油。这种决心和行为可以说明他将自己视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愿意为了在竞技中胜出而放弃美味食物的享受。
桑提亚哥追求自然征服,强调竞技个人主义、尊严和精神自由。他将竞技看作超越物质欲望,专注于荣誉和自由精神的方式。他通过回忆战胜强大对手的经历来激励自己,并将自己与伟大的运动员联系起来,建立竞技精神共同体。他相信通过超越自我,可以获得独特的尊严和成就感,而非仅仅是物质财富。在小说结尾,大马林鱼的骨架成了他不可动摇的信念,象征着摒弃过度的经济个人主义,朝竞技个人主义的转向,强调了自尊和自我挑战。他不再仅仅将捕鱼视为谋生或致富手段,而是将其看作维护自尊和挑战自我的方式。经济个人主义通常导致物质主义,而桑提亚哥超越了这种诱惑,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
3 从宗教个人主义走向自我神化
宗教个人主义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个体试图独立思考,摆脱传统教会或宗教体系的控制,通过自行研读《圣经》等圣典,寻求自己对信仰和真理的理解。这自主探求的过程反映了对宗教经验的个性化解读[4]。其次,宗教个人主义还包括通过个人困境和苦难的经历,超越家庭或社会束缚,达到宗教上的觉醒和悟道。在桑提亚哥的例子中,当他在孤独和无助中漂泊在大海上时,他开始祷告,这是他对宗教信仰的一种个人表达。这一时刻反映出他对精神寻求的渴望,他寻求的不仅是鱼的捕获,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桑提亚哥在海上感到孤立和无助时,他开始祷告:
“我不信教,”他说。“但是,如果我能捉到鱼,我要说十遍‘我们在天之父,十遍‘福哉玛利亚,我许愿,如果我捉到它,我要去朝拜柯布雷地方的圣母。这就是我许下的心愿。”
从上述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桑提亚哥在宗教上更接近实用主义而非经济主义。与鲁宾逊不同,桑提亚哥展现了宗教个人主义的新形式。他通过磨难和阅读《圣经》来寻求内心的力量和意义,但并没有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他人。相反,海明威将宗教个人主义推向极致,将桑提亚哥神化为一个具有超凡力量和智慧的存在。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被多次类比为耶稣基督。例如,在他艰难打败第一条鲨鱼后又见到新的鲨鱼时,小说描写了他发出无法表达的呼喊声,类似于一个人感受到钉子穿过手指而发出的喊声。这暗示了桑提亚哥像耶稣一样承受痛苦和困境。在小说结尾,桑提亚哥肩膀上扛着桅杆艰难行走,这与耶稣背着十字架登上骷髅山的情景相似。这种描写表明,海明威有意将桑提亚哥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对苦难的忍耐神化,使他从一个竞技型个人主义英雄升华为神圣的存在。这展现了个人主义制造的“实现自我的光环”。
4 个人主义的发展与共同体失效后的孤独
《老人与海》透过描写主人公的孤独和焦虑,呈现出亲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崩溃与解体。一开始,小说就勾勒出主人公在湾流中的孤独画面,他孤身一人在小船上努力捕鱼,但却一无所获。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他被家庭、社会和神明所遗忘的感受。他在茫茫大海中感到孤独和无助,感觉与亲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联系已经瓦解,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孤独和焦虑情感。主人公的孤独和焦虑源于他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以及与神明的疏离。他似乎被这个世界所遗忘,被抛弃在大海上。这种孤独和焦虑感贯穿整个小说,作者通过书写主人公与大鱼的顽强斗争以及后来与鲨鱼的对决,将这种感受进一步强化。在与大鱼的斗争中,他似乎是唯一的存在,与自然界和内在世界之间建立了孤独的联系。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涵盖了精神领域,因为他的信仰和希望也在经受考验中,这导致了他与精神共同体的疏离。整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生动地传达了孤独和焦虑的主题。
桑提亚哥的孤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首先,他失去了与血脉亲缘相关的亲人。他没有子嗣,而且他的长时间伴侣已经去世[5]。这种亲缘关系的缺失让他感到孤独,因为亲人通常是人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桑提亚哥将自己内心的父爱投射到邻居的男孩曼诺林身上,并传授给他捕鱼的技巧。然而,尽管他对曼诺林充满关爱,曼诺林终究不是他亲生的孩子。当曼诺林因无法陪同他一同出海而感到抱歉时,桑提亚哥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孩子,我会带你一同出海,但你属于你的父母。”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亲缘关系的渴望,因为他希望能够与自己的亲生孩子一同冒险。此外,桑提亚哥逐漸淡忘了他已故的伴侣,再也不做梦见她,只是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这可能意味着他与伴侣之间的感情已经减弱,或者与之相关的回忆变得越来越模糊。竞技个人主义的推崇让他远离了日常生活,可能导致他与妻子之间的家庭关系渐渐变得沉闷。
无论是曼诺林还是读者,都能从桑提亚哥身上汲取克服困境的勇气。然而,如果曼诺林跟随桑提亚哥的脚步,他将面对相同的孤独,因为老人的现在反映了他的未来。同样,如果读者追随海明威塑造的自我神化之路,可能会导致与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失去自由。曼诺林若选择追随桑提亚哥,将经历孤寂和挫折。桑提亚哥在大海中漫游,付出了艰辛努力却屡屡失望。曼诺林效仿他,同样将忍受孤独和失败。他将无法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无法感受亲情、友情和精神支持带来的温暖。自我神话将个体抬高至超凡地位,寻求独特的存在感和成就感。然而,这种追求可能割裂与周遭环境和他人的真实联系,进而引发孤立和自由的负面影响。
5 结语
尽管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共同体的支持。我们需要找到平衡,既追求自我实现,又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只有通过合作、互助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公正、和谐和有意义的社会。
引用
[1] 赵娟.《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2):52-54.
[2] 薛琴.《白鲸》和《老人与海》的个人主义比较分析[J].外国语文,2012,28(S1):20-22.
[3] 邹涛.个人主义危机与共同体的崩溃——儒家角色伦理视野下的《老人与海》[J].当代外国文学,2019,40(1):102-109.
[4] 洪洁.两种个人主义——比较《白鲸》与《老人与海》[J].文艺争鸣,2004(2):91-94.
[5] 何晓明.硬汉的归宿——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S3):51-55.
作者简介:李一博(2002—),女,山东德州人,本科,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