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03-11 19:29孙冬华彭忠信易佑斌
关键词: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孙冬华, 彭忠信, 易佑斌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吕振羽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名家大师”之一,他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弘扬吕振羽史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邵阳学院主办,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政府、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协办的“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6月22日至24日在湖南省邵阳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题,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与研讨。

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民卿研究员一是指出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差异性融合的过程,也是融合创新的过程,其结果是互相成就、共同发展。二是总结了吕振羽先生五个方面的学术成就:第一,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较早明确提出和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科学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开创性地提出了殷商奴隶说、西周封建论。第三,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主义因素论”,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了批判。第四,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提出的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三条线索论”(统治阶级、没落阶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第五,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中国民族历史理论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三是以吕振羽为例,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重要性,指出吕振羽先生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早年并未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但当他们接受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就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并号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做有信仰、有灵魂、有方向、有思想、有文献、有创造的历史研究,打破依附性思维,拒绝西方历史理论唯一性、至上性的神话,打破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历史学研究的根本立场;要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刘云波研究员指出,吕振羽对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民族史等诸多学术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就吕振羽的史学成就而言,他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上,吕振羽为了批判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中国等错误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研究开展了艰辛的理论探索,证明了中国历史的社会形态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的契合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完全适用于中国。二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上,吕振羽系统考察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被殖民化历程,详细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层原因,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同时,吕振羽通过对中国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研究,认为两者的结合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如此就明确揭示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代表,吕振羽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中保持了罕见的清醒,连续写出《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等文章,对日本御用文人秋泽修二的所谓“中国社会结构停滞论”予以激烈批判,并指出尽管中国及其他文明古国的社会发展进程都比较迟缓,但这种迟缓绝非静止、退化、复归或循环,而是螺旋式前进。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吕坚研究员(吕振羽先生之子)回顾了此前召开的历次吕振羽学术研讨会对吕振羽学术思想研究的推进作用。同时,他还围绕《吕振羽全集》第八卷《史论》部分新收录的《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文,既讲述了它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又对吕振羽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展现了吕振羽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科学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方向的预期。此外,他还认为吕振羽之所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除了与他那一段时间持之以恒潜心研究、废寝忘食辛勤探索有关外,主要还与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有极大关系,并以《吕振羽未刊自述》中的内容进行了说明,详细呈现了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过程。

在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还围绕吕振羽的生平事迹、吕振羽史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吕振羽在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和吕振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一、与会专家学者对吕振羽的生平事迹展开了研讨

舒文副教授认为,吕振羽于1934年上半年在清华大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中,用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没落阶级或阶层的经济思想、被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构成三条发展线索来分析周秦诸子经济思想,他的演讲令清华师生耳目一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清华大学的影响。周励恒博士认为,吕振羽在中央党校兼任历史学教授以及历史教研室顾问时,热情地向青年教师传授治学经验,要求他们在研究历史时要处理好约、博、精的关系,做到“博”中有“约”、由“约”到“精”、由“专”到“通”,层层递进,不断提高。杜蕾博士认为,吕振羽在中央党校的教学实践中,展现了诲人不倦的德业风范,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怀念。王波博士分析了1930年前后吕振羽等马克思主义史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具体语境,解释了此一论战面向“未来”的动机及立意。兰梁斌副教授以侯外庐、吕振羽为例,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相互之间深厚的革命与学术友谊,较为完整地揭示了他们所具有的史学家与革命家的双重形象,同时系统地呈现了两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间的学术互动与思想差异,以及求同存异的学术特征。

二、与会专家学者对吕振羽史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展开了研讨

邓江祁教授以吕振羽先生对黄兴、蔡锷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的述评为中心,讨论史学研究中方法、史料与考证相结合的重要性。陈邵桂教授认为,吕振羽研究中国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考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理论启示。阳素云教授认为,吕振羽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坚持理想、直面真理,坚守初心、不懈探寻,敢于斗争、矢志报国,忠诚担当、为民发声的精神底蕴。曾维君教授认为,吕振羽与蒋廷黻在史学研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历史(主要指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上截然不同,吕振羽的历史研究范式属于革命史范式(即革命史观)。罗米娜副教授认为,吕振羽和翦伯赞的民族史思想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都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都以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研究框架。孙冬华博士认为,吕振羽在接触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中逐步确立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刘锋博士认为,吕振羽在历史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思想非常丰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与会专家学者对吕振羽在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展开了研讨

胡逢祥教授认为,吕振羽素以耕耘领域广阔而著闻于世,自20世纪30年代初进入史学研究领域,以不到二十年的实践,就在中国史前史、社会史、通史、经济史、政治思想史和民族史等领域,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一系列具有界碑式的著述。朱发建教授认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研究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通史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李勇教授通过分析吕振羽、范文澜、吴玉章有关“西周封建说”的具体论述,进一步考证吕振羽为“西周封建说”的首创者。王学斌教授等认为,吕振羽在中央党校为理论班学员讲授的《中国历史讲稿》,是他晚年对中国通史的新思考和新成果,是对其《简明中国通史》的修正、补充和深化,也是他一生对中国通史研究的总结和升华,富有重要理论价值。王丽华研究馆员依据《吉林大学图书馆吕振羽江明藏书书目》,对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探讨了吕振羽所藏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吴克明教授以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例,从国家安全视角探究了吕振羽与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的契合性问题。严曼一等学者以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成书背景以及吕振羽的个人经历,以了解吕振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该部著作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王婷婷副教授认为,吕振羽在史学方面的贡献非常多,其中突出的亮点就是史学致用思想及实践。

四、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吕振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展开了研讨

王韬钦副教授从吕振羽的“村民自治”思想引申出关于“组织合法性”以及乡村传统政治文化的探讨,为当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借鉴。汪书路副教授认为,对“纸老虎”理论的论证大多是从政治视角展开的,唯独吕振羽运用翔实的统计数据,从经济视角论证了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是个“纸糊的老虎”。李小坚研究员探析了吕振羽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背景、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蔡宏副研究馆员围绕最近出版的《吉林大学图书馆吕振羽江明藏书书目》收录的范围、分类以及藏书的价值、贡献、结论等进行了研究,为吕振羽藏书研究学者提供了重要启发。彭忠信教授认为,吕振羽对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为吕振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戴开柱教授、武晓兵博士还就新世纪以来吕振羽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戴开柱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有关吕振羽的研究者在吕振羽早期思想的研究、吕振羽与中国经济史研究、吕振羽与中国民族史研究、吕振羽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与史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吕振羽史学思想比较研究、吕振羽与塘田战时讲学院、吕振羽诗词研究、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创立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等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和重大进展。目前,全面深化吕振羽研究的诸多有利条件已具备,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开展吕振羽研究,需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吕振羽史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二是加强吕振羽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三是加强吕振羽晚年思想研究;四是加强吕振羽生平革命事迹研究。

猜你喜欢
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史学漫画馆
历史上的4月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