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生的跨界协同: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模式转向与路径探索

2023-03-11 15:21:08徐榕霞沈红雷
上海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田 静 徐榕霞 沈红雷

(1.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439;2.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既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双创”教育落地的有力途径,还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研究“专创融合”的模式转向与实践路径,可以引入知识论视角,从理论上澄清知识内涵,进而为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 本源廓清:“专创融合”知识观探讨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总结和归纳,运用理性进行抽象和推理的结果,是对经验的再加工。从经验到知识,不仅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而且是从个体性、特殊性向社会性、普遍性的转变。从古代学徒制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从经验学习和技能习得向正规的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发展。“专创融合”不仅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还是客观世界经验与学校知识体系结合的途径,更是知识内涵趋于丰富的重要表征。

(一) “专创融合”是将客观世界的经验转化为学校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变革,知识历经了不同的生产模式,知识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吉本斯(Michael Gibbons)将知识生产分为模式Ⅰ和模式Ⅱ。模式Ⅰ是指以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兴趣为主导,知识生产通常在一种基于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进行。模式Ⅱ是指知识在应用情境中产生,呈现出跨学科的性质,更加强调社会效益和绩效。在教育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下,知识生产模式Ⅲ更加指向多主体协同创新所创生的知识生产群,关注知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从追求学术到注重问题解决,模式Ⅰ到模式Ⅲ的转型更加凸显知识的跨领域性、应用性和协同性。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知识传递的过程,满足的是不同知识类型的传播需求。[2]“专创融合”是在知识生产模式变迁背景下,主动应对知识转型挑战,实现不同知识场域的跨界交流与融合的一大举措。

经验是知识构建的核心及知识认知的过程。[3]学校教育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经验经过结构化整合而成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需要通过对职业世界的工作过程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职业教育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创融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战略的根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元素等融入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将行业产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工艺等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知识观视角来看,“专创融合”需要将行业产业资源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效互动和整合。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场域内的知识,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知识体系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专创融合”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双创”知识如何融合、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如何融合等,都是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二) “专创融合”是知识与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变革

对于知识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教育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认为知识是证实了的真的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4],这既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关于知识的定义,也是许多哲学家较为认同的观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曾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科学的知识也成为统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桥梁。由于人类一直对知识进行应用、研究和反思,因此在先验知识到经验知识的对话与辩论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又有了新的见解与认识,对于知识与技术关系的探讨也愈加丰富。米歇姆(Cael Mitcham)认为,技术应该是作为物体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5]技术不是一种静态的物体要素,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和活动,是知识的一种特定形态。在技术的发展、更迭和演进过程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数字经济成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推动着产业转型和升级。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技术为关键生产要素,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在快速推动着知识的外化和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通过实践、应用、反馈和总结等阶段,可以从相关技术中提炼出原理性技术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知识类型的单独知识体系。从技术到技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也说明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课程是社会组织的知识,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关键是构建单独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知识观。如何把握好知识与技术的关系,挖掘和获取适用于职业教育的要素,生成“专创融合”课程内容,是保障“专创融合”的关键。

二、 逻辑理路:知识论视角下“专创融合”的行动框架

“专创融合”是经验知识复杂性的表现,有其自身的知识论逻辑。从知识认知、知识目标、知识结构到知识习得,既体现了新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又反映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

(一) 知识认知:从经验到强有力知识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范畴。对职业教育来说,职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专创融合”是不同知识类型相互传递和结合的过程,是专业知识、职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交叉融合,是学校静态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动态的知识体系的融合。麦克·扬认为,学校课程知识应该选择潜在的“强有力的知识”。何为“强有力的知识”?他指出,“强有力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专门化的知识生产方式,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情境,是在特定社会认知结构中形成的。[6]在“专创融合”过程中,两种教育活动所传递的知识大多来自行业产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理念,更加突出知识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反映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其知识要素更加多元,知识内容更新速度更快,且与劳动力市场更加贴合。在新兴技术推动下,技术变革成为劳动方式转换的基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大为改观。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学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抓手。在“专创融合”过程中所选择的知识,应该是适合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强有力的知识”。这种知识区别于日常知识,是在经验之上去思考到底如何转化为学校课程知识,如何将客观世界的经验转换成学校知识体系,这是“专创融合”的前提和根本。

(二) 知识目标:从技能单一化到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

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当前,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层出不穷,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给传统岗位职责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是专业出现了交叉融合和综合化的趋势,专业群的聚集作用日益凸显。二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正在转型,行业企业需要大量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复杂职业场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宽厚的职业知识、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优良的职业素养,能具备跨岗位、跨专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其综合职业能力是核心特征。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促进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专创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能适应工作世界复杂环境的变化,能不断调适自我,实现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双向目标。“专创融合”不仅仅是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更多的是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帮助学生学会应对职场复杂环境的变化,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 知识结构:从简单叠加到系统融合

社会变革具有超前性和时代性,课程知识也在社会的动态变化中不断完善和更新。[7]知识具有价值负载性和社会建构性。在学校场域内,课程通过对不同知识的组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看,知识不仅仅是反映“证实了的真的信念”,也是对现实社会的“观念的凝聚”。课程知识相对来说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双创”教育本身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相较于专业课程知识,“双创”课程知识更具有社会性,更能反映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双创”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和模式,需要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等各环节都应融入“双创”教育,将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相匹配,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系统融合。

(四) 知识习得:从附加训练到情境学习

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根植于认知者及其与认知环境互动的认知实践中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着的概念。[8]知识习得是认知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认知、吸收、改造和获得的过程。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发挥育人功能的基本组织形式,“双创”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形式。“专创融合”既是不同知识领域的融合,也是新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因此,在“专创融合”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叠加上,而且应基于情境学习进行知识交融。职业教育知识观与普通教育知识观不同,其知识传授与获得主要依托操作活动来实现,需要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专创融合”的教学具有行动导向,需要依托特定专业问题和任务情境,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要。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搭建专业与工作世界的衔接桥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灵感。

三、 知识赋能: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路径探索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实践较早,但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内容堆叠上,尚未真正达到融合效果。要实现“专创融合”的知识赋能和模式转向,必须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平台等方面进行路径创新。

(一) 厘清“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融合最大化

课程作为传递专门知识的形式,成为“专创融合”的主流渠道,但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是“专创融合”课程知识观相对滞后。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呈分离状态,创新创业课程是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学分课或社团课。二是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时,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游离在外,未能真正将创新创业目标、元素和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两类课程均难以实现资源互补与深度融合。三是从课程结构来看,“专创融合”未能真正达到融合状态,大多属于依附存在或内容叠加,只是达成了知识数量增加的效果,难以通过知识整合达到知识创生的境界。

课程对知识的选择关系知识本身的发展理路,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专创融合”过程中,知识的社会性与技术性如何体现,如何实现知识融合创生的最大化,这些都是需要明晰的问题。首先,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彰显知识融合的张力。按照分析、设计、发展、执行、评估环节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重新搭建“专创融合”课程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大项目、小任务”的形式,将碎片化的日常经验、操作诀窍、技术知识融合为相互关联的整体。一是加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将“双创”教育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增强两种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和结合度;二是围绕职业能力,搭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技术知识结构和特征,实现纵向进阶,顺应学生技能人才的递升性和复杂性成长规律。

(二) 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保障知识创生有效性

教师在知识传播、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世界的知识将以何种方式或途径进入学校知识体系,关键在教师。当前“专创融合”的难点有以下几点。首先,专业教师和“双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较少,难以到达整合、协同和共生的境界,课程内生力难以有效体现出来。其次,“双创”教师资源紧张,缺乏融合观念,无法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知识融入教学,难以给学生创设创新创业的教学情境。最后,缺少高水平、有品牌的科技服务团队。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技术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尚待提升,与企业深度合作交流的程度较低,致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以创新。

客观知识的价值判断与理性选择、课程知识的组织与架构等,都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课程知识整合能力。首先,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理性甄别课程知识的来源与价值。“专创融合”指向真实的工作场域,哪些职业知识、技术知识应融入学校课程,需要进行慎重思考与判断。其次,专业教师和“双创”教师合力进行课程知识的组织与编排,重新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素养。最后,考虑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应明晰自己所教在真实工作场景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多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思维创新和技术创造的过程。

(三) 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优化知识习得实践机制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是“专创融合”深入推进的依托平台。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实践条件薄弱,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首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营模式待摸索等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制度管理与模式运营等方面尚不规范,内部缺乏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与专项资金支持,外部难以吸引行业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难以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其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与企业、市场前沿技术要求相差较远,其原因在于实践平台提供的是相对简单的技术任务或项目,对于研发难度大、设备要求高的项目难以顺利开展。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能否有效发挥融合作用,学生能否增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意识,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实训平台。一是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创设“双创”教学情境。“专创融合”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依托校内外实训平台,能为“专创融合”创设更为真实的工作教学场景。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进一步缩小学校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边界,实现知识价值的创生。二是依托产业学院,优化知识习得实践机制。产业学院是学校与工作场域交互的重要平台,是“专创融合”实施的主要载体。可依托产业学院,与政府、企业合力共建创业学院,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互促互优机制。基于专业基础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成立专业型“双创”社团,发挥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为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项目搭建创业孵化通道。从接触新知识到知识情境学习,再到知识习得,推进创新创业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四、 结语

变化中的工作世界对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应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使命。在技术知识变革不断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和内容的当下[9],高职院校进行“专创融合”实践变革尤为重要。“专创融合”的知识特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技术革命性变革所带来的新要求,尤其是关注新技术、新规范等默会性知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专创融合”既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抓手。从知识观视角探讨“专创融合”的实践路径,能更加贴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时代性、技术性、职业性和社会性。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16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亚太教育(2021年3期)2021-12-05 05:51:42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高教学刊(2021年24期)2021-09-15 02:16:34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科技视界(2017年18期)2017-11-16 09:01:36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