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龙
安徽省桐城中学 (231400)
试题设计平凡、朴实、常规,是学生最熟悉的题型,入手比较容易且解题的思路很多.考查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检验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有探究性的好题.
若过原点的圆x2+y2=r2满足:过圆上任意一点M的切线与椭圆C交于A,B两点,且OA⊥OB.(当切线斜率不存在时容易探究,下面只探究斜率存在的情形)
证法1:(设线)设A(x1,y1),B(x2,y2).
证法2:(设切点)设圆O在点M(x0,y0)(x0y0≠0)处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联立
两种方法最后一步都要利用到关系式x1x2+y1y2=0,显然点A的坐标与点B的坐标是有一定的关系,能否打破解题常规的定势思维,在设点B的坐标上下功夫呢?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通过巧妙设元,利用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构造等式,跳出解析几何题解答常规的思维框架,“四两拨千斤”就干脆利落地得到圆的半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中间步骤,在解题过程中展现思维的睿智和数学的魅力.
一个好的试题,往往具有深刻的背景,上述预赛试题实质上是椭圆“内准圆”的一个基本性质.
图1
对试题的命制作一点猜测性研究,以期与命题人对话,为此设计以下题目.
(1)求椭圆C的方程;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M,N两点,过点M作圆x2+y2=2的一条切线,交椭圆于另一点P,连接PN,证明:|PM|=|PN|.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M,N两点,过点M作圆x2+y2=2的一条切线,交椭圆于另一点P,连接PN,求△PMN面积的最大值.
设计思路:题3的进一步深化,S△PMN=2S△OPN,性质3的特殊化.
基于以上对3到题目的设计,解析几何试题考查学生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对于几何问题,“解析化”的途径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选择,同时强调运算的准确性对于解析几何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