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说
28个 东城区首批已建设28个名学科基地,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学科高地。
77个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区, 东城区已建成77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强化组织力和领导力。
93.8% 东城区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超过90%,满意率达到93.8%。
184个 东城区已建立184个“双师教学教室”,促进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课程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区域特色
步入“十四五”时期,东城区保持定力、砥砺深耕,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使之在区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中小学优质品牌化建设,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聚焦“双减”,推进“双升”,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校、优质教师、优质学生群体,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围绕“上好每一节课”的目标,推进“常态课优质化工程”,以名学科基地为核心打造样板课,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探索“双师课堂”,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课内提质增效。同时, 夯实作业管理,逐步实现“一层一策”“一生一策”的作业管理体系,推进家校社共育,形成“双减”工作合力。
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提出“数据助力教育体系重塑、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新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建设与优质均衡发展。
大事记
数 说
10000个 努力推进学位保障工程,定位各学区学位缺口情况,2022年西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000个。
19所 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促进西城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小而精”学校包括北京市第七中学、月坛中学等6所中学;“小而美”学校包括鸦儿胡同小学、什刹海小学等13所小学。
311名 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服务保障任务,311名师生参加开幕式和闭幕式表演。
90余所 组织开展“拿起纸笔·见字如面”德育品牌活动。西城区9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们拿起纸笔,用心书写,对话冬奥会运动员以及场馆建设者、志愿者……为冬奥喝彩,为运动健儿助威,向工作人员致敬。
区域特色
“双减”与课后服务工作扎实落地。持续推进西城区作业质量提升工程、智学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深化“课堂+作业+评价”联动研究,市、区、院、校联合行动,组织5场优质教学研讨活动,研发一模型——单元作业设计思维模型,出台双图谱——单元知识图谱和作业图谱,构建三进阶——“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分层进阶作业体系。通过作业改革推动课堂的持续变革,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广泛开展体育运动,积极解决“小豆芽”“小胖墩”“小眼镜”“小焦虑”等问题等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半年,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西城区优良率全市排名第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研究制定《西城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针对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专题研讨和主题讲座;建立工作台账和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指导学校开展常规工作和特色活动。
数 说
5700个 18个 2022年,朝阳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7所,新增学位5700个;认定1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共79校182址,覆盖全区43个街乡、15个学区。
161所 20.2万人 升级课后服务,全区161所中小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参加课后服务学生20.2万人,占比95.8%,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
166名 3395名 组织166名校长、3395名教师交流轮岗,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交流轮岗教师的53.87%。
29项 52%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朝阳区获得成果奖29项,同比增长了52%。获奖总数、各等级获奖数均居全市前茅,在学科分布、学段分布上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区域特色
坚持人才强教,实施第五轮“双名工程”。坚持高站位顶层设计、高标准联合施策、高品质精准培育,以“领航计划”“引航计划”“远航计划”“助航计划”项目为载体,完善人才“育、引、用、管”工作机制,为朝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建设。推进政企合作实验,33所实验学校使用双师素质课堂开展课后服务,4.3万余名学生选课学习。启动“青少年居家体育锻炼线上化服务平台”试点工作,让学生运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校园延伸至家庭。
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启动“双奥”朝阳校园体育十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体育评价考核改革,形成小初高衔接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
大事记
数 说
8600余个 2022年,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包括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育英学校科学城分校等,海淀北部地区新增8600余个中小学学位、6300余个学前学位。
36个 21万余名 2022年,海淀区启动了“优化教育布局工程”,截至11月,新增8所学校进入集团化办学队伍,形成36个教育集团,内共有150所成员学校(校址),21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教育集团内就读。
1980人 1866人 2022年2月至7月,海淀区参加交流轮岗校级正职26人次,交流轮岗教师1980人。9月,海淀区中小学校党政正职交流轮岗3人,到岗开展交流的教师1866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34.1%)。
20个 97所 84所 25名 建立20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97所区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验学校和研究学校,组织84所学校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评选出区级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25名。
区域特色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海淀区建立了区级专班推进、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协同联动、街镇属地“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统筹推进校内供给提质增效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全面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秩序;二是提升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优化作业设计和管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四是将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结合,以“双师课堂”“融合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师柔性交流,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五是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学校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多形式课后服务;六是持续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发挥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与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是成立“海淀家长学校”,建设“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家长学校服务体系,构建科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八是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
数 说
18所 扩建以示范高中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18所普通中小学和新建学校并入以6所示范高中为核心的教育集团。
867人 1129人 全职跨校交流教师共计867人;通过跨校兼课、课后服务、在线辅导等形式交流1129人;建立全体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全员带教机制。
64节 8000余名 初步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评选出16组64节大中小学贯通式优秀课例。完成3条行走路线课程的开发,15所学校数千名师生参与行走体验,建立47所改革创新基地校。深入20所学校面向8000余名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推出17期“线上大讲堂”。
8所 12所 13所 建立“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基地校联盟”(8所学校)和“小学引进校高品质课堂教学联盟”(12所学校)。启动项目化学习区级教改实验项目,13所领航实验学校参加首批研究与实践。
区域特色
加大集团化办学力度。对现有教育集团进行优化调整,整合区内部分初中和小学资源,纳入高中校教育集团,形成以高中示范校为龙头,向下辐射,涵盖多学段、多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益。通过完善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创新设计学生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模式;在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保持集团内各成员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特色,激发各成员校的办学积极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行政、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建立三级管理群体系,保障项目式学习扎实推进。2022年4月,召开首次区域项目学习教学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项目式学习在丰台区有效实施,区域项目式学习研究实践样态初步形成,不断助推丰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践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点毫无疑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意识到实践对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的引导下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
数 说
516名 14人次 通过教育集团内部交流、学区之间交流、全区统筹选派等多种形式,完成第一批516名教师交流轮岗,完成校级干部交流轮岗14人次。
995个 持续丰富“5+N”课后服务供给,全区中小学深入开展足球、冰雪、武术、诵读和劳动教育特色活动,已形成课后服务课程995个。
50余门 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发50余门劳动教育课。
5名 评选出5名“四有”好老师年度人物。
13个 12个 加强13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特级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12个“书记、校长工作室”。
区域特色
石景山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新路。
一是稳步推进一体化德育建设。举办北京市首届一体化德育学术论坛石景山区分论坛,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重大课题《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学校(幼儿园)德育实践研究》正式开题。
二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持续实施当代好课堂课程教学改革培训与实践项目,落实常态化教学视导和检查机制,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开展集体视导25次、常规听课1573节、教学活动512次,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方式,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咬定中高考质量目标,持续落实“一校一策”和“一生一策”。推进“石景山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苗工程”和“高三学习力提升工程”。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改革评价工作,持续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一步完善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健全区、集团、校、年级、班级赛事体系。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持续发挥冰雪学校、冰雪特色学校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冰雪活动。持续开展“点石启智”项目,加强区级科技示范校建设。加强石景山区中小学生爱乐交响乐团建设,举办学生科技节、艺术节合唱大师课等系列活动。
数 说
365名 421名 门头沟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建立8种交流轮岗模式。春季学期,参与交流轮岗干部教师365名;秋季学期,参与交流轮岗干部教师421名。
100% 160余次 整合全区法治教育资源力量,统筹推进学校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工作,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100%全覆盖,全年开展校园法治课堂、法治讲座、法治实践、法治宣传等160余次。
2.2万名 35所 全区39所学校累计2.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冰雪课,35所学校成为国家级冰雪、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区域特色
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提升党建品牌质量,建设“红色教育先锋”党建品牌。二是持续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坚持实施发展党员“双政审”制度,开展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培训班,坚持重大政治理论轮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教师进行培训。三是打造过硬党员队伍,实施“雁阵”工程,健全“双培养”机制。
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一是教育管理服务效能稳步提升。稳慎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以党政领导合力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发挥深度联盟、优质资源带、教育集团的作用,强化城区、山区学校等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质量监测等为杠杆,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二是强化党建与办学治校深度融合。三是积极融入全区发展大局。积极引进清华附中、景山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以“本土—引进”双轮驱动促进教育均衡。
数 说
420个 4635个 房山区保障学位供给,推动新增420个学前学位,新增4635个中小学学位。
28个 新建28个名师工作室,实现名师工作室所有学科的全覆盖。
1126人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比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阶段参与交流轮岗干部教师1126人。
区域特色
以“双减”工作为核心,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建立“1+1+1”作业管理机制。指导并规范学校作业布置,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二是统筹区域教学进度,掌握各校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不超标、不超纲、不超进度。三是制定《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等文件,规范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四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指导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五是提高标准,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提升课后服务品质,顺利完成小学暑期托管服务,为30余所学校500余个家庭解决了看管困难。六是进一步夯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扩增优质教育资源,完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续约,保障学校后续发展;与北京市十一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建设北京市十一奉先学校;引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房山实验学校;推进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集团化办学进程,扩展学段,新增高中部和学前部。二是推动乡村教育联盟建设。圆满完成房山区南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成果展示活动,推广南沟乡村教育联盟6年的研究和探索成果。北沟教育联盟依托霞云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教育成果转化,研究编制《少年曹火星的故事——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育价值研究》,现已正式出版。
数 说
7个 51所 组建大兴一中、兴华中学、大兴七中、大兴一幼、大兴七幼教育集团,全区教育集团增至7个;全区优质资源校由38所增至51所。
99% 96% 全区入园率达到99%,普惠率达到96%。
3.36个百分点 1.5万名 学生肥胖率较2021年下降3.36个百分点;为1.5万名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健康宣教和医学干预。
区域特色
聚焦“双减”,提质增效。教育教学方面,制定“双减”提质增效10项举措,持续推进一堂好课大讨论,落实“以学为主,为学服务”的目标;成立区级骨干教师核心团队,为有需求的学校及学生提供定向直播课,做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课后服务方面,开设各类别社团和课业辅导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率达到96%,全区课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与文旅局联合推进戏曲进校园、与文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丰富课后服务供给;邀请文联协会专家进校园,启动科技艺术优势校与普通校教师兼职交流轮岗工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内培外引,优化教育布局。打造本土教育品牌,首次在大兴一中成立钱学森实验班,与清华美院合作成立美术特色特长班,培养本土优质学校和优秀生源;组建大兴一中、兴华中学、大兴七中、大兴一幼、大兴七幼教育集团,扩大本土优质校的影响力,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八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一〇一中学、五一小学、海淀实验小学、北京四中、黄城根小学、翠微小学等一批市级名校入驻大兴,实现了捆绑式、导师制、一体化培养模式。此外,还有精华学校、润泽学校等高品质民办学校,全区优质资源校大幅度增加。
数 说
32所 40% 全区跨区教育集团成员学校10所、区内教育集团8个、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共涉及中小学32所,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0%以上。
984名 全面启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全区共计984名干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
16210个 640个 通过新建、改扩建、增班等方式,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6210个,新增幼儿托班学位640个。
119个 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2022年度认定“韵之灵”学生艺术团、“蕴之星”学生科技团、“运之魂”学生体育队共119个。
区域特色
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景山学校通州分校、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杨庄校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第二校址投入使用,后南仓小学(紫运校区)实现首次招生,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北京拔萃骏源学校增设初中部,大幅提升基础教育学位供给。
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近两年来,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价值和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成立潞河中学、运河中学、芙蓉小学等多个教育集团,组建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推动两所小学实现一体化办学,通过跨区集团化办学、区内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一体化办学及名校办分校等多种不同的办学形式,多层次、多样态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
持续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启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成立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中心和通州区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通过师资力量、教研资源及心理指导等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流动,促进城市副中心教育事业向优质均衡迈进。
构建更加完备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成立社区教育学院,将原1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整合,成立7所社区教育学校,覆盖全域。通过社区教育学院统筹社区教育学校,使社会教育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广大家长在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在推动社会教育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数 说
3660个 9440个 板桥幼儿园等9所幼儿园投入使用,增加普惠学前学位3660个;向阳小学、后沙峪第二小学2个新建工程及双兴小学等3个教学用房建设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挂牌并于9月1日招生,北石槽中心小学、龙湾屯中心小学顺利迁入新建校址办学,增加学位9440个。
6个百分百 顺义区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实现“6个百分百”,即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100%提供,凡有午餐需求的100%满足,确需晚放学后延时托管的100%满足,确有延时托管晚餐需求的100%满足,早到校学生提前入校100%满足,初中生校内晚自习需求100%满足。
1所 5所 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队入选2022年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牛栏山第一中学、顺义区第一中学、杨镇第二中学、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等5所学校获批成为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
3项 5项 9项 7项 顺义学子在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北京选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7项。
2名 顺义区教育系统2名校长荣获全国“百佳美育校长”称号。
区域特色
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促发展。杨镇中心小学、牛栏山第二小学分别与中关村第一小学、中关村第三小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增添教育发展新动能。新增1所国际化民办学校,国际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为推动“两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焕发新气象。持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对54家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察。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截至目前,校长、副校长交流轮岗总人数56人,教师交流轮岗总人数891人,呈现出全职交流比例高、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交流多的亮点。强化教师通识培训、分层培训、个性化培训,强基固本,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数 说
6150个 2070个 新建3所中小学,可提供学位6150个;新建6所幼儿园,可提供学位2070个。
68名 1552名 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68名校长、1552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其中骨干教师占比26.5%,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800节 2800余门 97.4% 深化“双减”工作,“双师课堂”直播授课800节,开设课后服务课程2800余门,家长和学生对校内“双减”的满意度达97.4%。
81所 1289名 100%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新建、改扩建81所学校技防系统和物防设施,规范配备1289名校园专职保安,小学、幼儿园“护学岗”设置率实现100%。
区域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深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开展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起草落实方案,确立30所学校为重点,推进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深度融合。制定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党组织覆盖率93.4%,向137个民办学校和机构选派党建指导员43人。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新增1个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数量达到5个;改革5所学校办学体制,建立11个学区,实现学区制管理全覆盖。三是深化校内“双减”工作,规范作业、手机、读物、睡眠、体质管理,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精品课”三阶课堂活动,建设名师数字社区工作坊、“双师课堂”,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形成多学校、多学科、各学段、常态化运行模式。四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办学绩效考核评价改革,形成“一方案”“一标准”“三问卷”,确定70个评价要点,坚持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 说
100% 共保障3193名适龄儿童顺利入学,免试就近入学率达到100%。
10所 34所 聘任10位艺术名家担任10所学校艺术副校长;聘请中科院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教授、研究员和工程师担任全区34所中小学科技副校长。
28家 40家 怀柔区域内的28家市级资源单位和40家区级资源单位(含新挂牌13家),全部被纳入怀柔属地管理。
429名 3199名 429名干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3199名在职党员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疫情防控、创城包街等工作。
20000余人次 3000余人次 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怀柔区教育系统科技教师、中小学生及家长20000余人次积极参与;开展“书法进校园”暑期集训,12名中国国家画院专家先后入校开展书法培训,受益师生3000余人次。
区域特色
以“双减”工作为核心推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工作,学科类无证机构在全市率先实现动态清零。全力助推校内提质增效,聚焦规范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打造课后服务品牌、形成育人共同体等工作,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挥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强化全学科德育功能,确保德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连贯一致。抓好智育工作,全面推进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区域内学校间的优质均衡发展。夯实体育工作,广泛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掌握2项运动技能。强化美育工作,建立课外活动校外教师资源库,在34所学校开设了包括天文、茶艺等特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突出本地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开展跨学科、多学科教学,落实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实践基地。
数 说
18所 6个 3960个 完成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平谷分校等18所学校的操场新建和维修改造工作;完成平谷区第八小学等6个学前、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建设任务;新建、改扩建总建筑面积68855平方米,提供学位3960个。
17址 66.7% 加强培训机构监管,目前平谷区学科类机构总数由原来的51址压减至17址,压减率达到66.7%。
49人 461人 圆满完成了干部教师交流工作,2022年干部交流49人,教师交流461人,实现了师资的均衡配置。
区域特色
坚持多措并举,扎实有序推进“双减”工作。突出“教研、巡课、评价、研究、调查”五个重点,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和规程,指导学科教师规范教学。开展区校两级教研、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线上教学期间,教师规范上课满意率98.4%,批改作业满意率98.5%。课后服务资源提供满意率98%,作业负担减轻满意率98.3%。实施“平谷区百名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培训项目”和“班主任培训项目”,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开展基本功竞赛,拓宽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空间。
优化办学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持续优化布局,已撤并3所“小而散”学校。通过校区改造升级、联合片区招生、调整学段布局等方式满足学位需求。成立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教育集团,发挥集团化办学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城区优质学校合作办学。畅通中高职衔接渠道,增设涉农新专业,与市内6所高职院校开展3+2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依托农业中关村建设,建立国家级农业类职业教育基地。
数 说
2个 6所 成立珍珠泉小学和四海小学教育集团、延庆区第四中学教育集团2个教育集团;将八达岭中小学、旧县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已有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
120个 5所 1110个 刘斌堡中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2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多种形式补充学位1110个。
200余项 100% 全区38所中小学提供体育、科技、艺术、辅导答疑等菜单式课外兴趣活动小组200余项,学生参与率接近100%。
11址 80% 117址 无证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动态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由56址压减至11址,压减率为80%;校外培训机构由137址规范至117址,校外培训秩序逐步规范。
98.8% 90.9% 延庆区人大常委会对延庆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工作开展专项评议,学生、家长、教师等社会各界问卷调查的整体满意度达98.8%,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评议的整体满意度达90.9%。
区域特色
集团化办学打造延庆教育新生态。整合延庆三中、延庆四中,成立延庆四中教育集团,把延庆八中和刘斌堡中学纳为集团成员单位。集团化办学实现了各成员校教学教研、师资队伍等的高度融合、互促并进。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打造绿色和谐校园。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和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社会大课堂、开放性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分专题、按学段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全力打造足球和冰雪运动特色。全区校园足球普及率达100%,30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和青少年冰雪运动成效显著,冬奥冰雪知识实现全员普及,3.2万余名学生掌握至少一项滑冰滑雪基本技能,23所学校被评为全市、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数 说
360个 15块 3所 3个 新增小学学位360个;全区修缮改造操场15块;建成市级金帆书画院3所、阳光少年艺术团3个。
11份 2门 1项 1个 4项 3人 研制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11份。2门课程被认定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1项探索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入开展老年教育、社区培训、学习型密云建设,1个案例、4项课程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项目。密云区职业学校3人获国际“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一等奖。
307人 190人 5人 1人 安排交流轮岗307人。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选聘法治副校长190人。5人在市级教学设计大赛、赛课、京教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人获首都劳动奖章。
100% 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退出市场,全部被纳入非营利社会组织管理。
373个 4万余人次 建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373个,4万余人次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创城”志愿服务等工作一线。
区域特色
全面培养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入脑入心。研制《加强和改进学校科技教育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密云区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出台实施方案,市运会上篮球、田径等项目纷纷摘金。制定新时代美育工作方案,推动合唱与舞蹈教育。“一校一案”推进劳动教育,探索全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涌现出一批学校特色课程。
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大单元备课”“生动课堂”研究,开展“海·密”一体化教研合作、“朝·密”跨区研修项目,实施不老屯中学综合改革试点、古北口中小学一体化管理,启动与市区名校“手拉手”工作,不断提高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区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工作满意度保持全市前列。2022年,密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数 说
100余节次 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说课展示等,累计开展区级研究课100余节次。
132课时 100% 开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主题培训及研修,各中小学学科教研员带领学科教师进行了132课时的单元作业及作业案例设计,提交北京市参加作业设计评比,获奖率100%。
16个 600余人次 燕山地区中小学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累计16个学科、600余人次参加市级新课标线上培训。
区域特色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018年9月,燕山教委党委率先开展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先期探索工作;2020年11月,燕山地区幼、小、初、高、职等全学段全域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2022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地区教育领导小组作用,在思想认识深化、试点实践出新、长效机制落细方面持续发力,正式出版全市首本试点经验成果集《探索之路》,集中展示北京市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工作在燕山地区的探索与实践。下一步,将研究如何把地区教育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燕山教委站在地区可持续、一体化、高品质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构建地区教育改革新生态,形成整体优质均衡高位大格局和局部特色鲜明小片区为阶段目标,从课堂出发、课程落脚,以星城教育联盟、东风片区课程一体化建设、初高中联盟、德育一体化建设和信息一体化建设为五条区域推进路径,形成区域改革“一盘棋”,校际建设“多枝花”的良好教育发展格局。“双减”政策下,燕山教委借助项目培训、主题研修、综合视导等活动,以及追踪听课、课堂诊断、学生评价等手段,实现了教师教学观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