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岭玉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大仁(移民)寄宿制小学,广西 桂林 541600)
语文属于中小学教育期间的重要科目,同时也是其他学科参与课程学习的基础,假设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不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形成直接影响。伴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越发突出和明显,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成为了人们不可忽略的技术,信息技术当中也包含和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并积极合理地开展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可以促使学生敢于探索与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水平。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可以促使教材当中的知识更加灵活的应用,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并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激发创新能力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对此,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属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改变师生关系,因为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于教师而言讲述的对象属于中等偏上的学生,面对大多数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呈现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够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不会的局面,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教学更具活力,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发挥独特的教学效果,可以紧密结合语文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和生字进行熟悉,从而对全文的总体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学生可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记录下来,然后再由老师讲解。这样的话,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因特网技术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老师们鼓励学生在学习前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以确保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在学《鸟的天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使用网上的工具来收集关于榕树的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检索,学生对榕树的描写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榕树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语言和文字的生动,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收集了大量关于榕树的信息之后,老师会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一起分享。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演讲,在课堂上也会有较好的效果。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不能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想象和思考。它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地突破各种困难,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去理解和思考各种不同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枯燥的课堂,在动态的展示下,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们觉得很好玩,也很有动力。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比如学习《鲁宾逊漂流记》一课时,这一课最难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了解鲁滨逊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正确地认识角色的生活态度。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个故事的原型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岛上的孤寂和恶劣的生活外境,有了更好的体验。从小说中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对人生的积极和乐观。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并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的看法进行思考,并学会了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积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掌握文章的重点难点知识,对文章进行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在以往教学模式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带有单一性与陈旧性的特征,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体验方面存在长时间相同的特征,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缺乏自主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教育期间,学生在情感的发展与成熟过渡阶段,学生往往喜欢观看生动、活泼的场景,此时教师便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教学趣味性,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等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此,在教学中便可以基于微课技术方式开展教学,基于微课创建更有效率的教学课堂。
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网络当中搜寻相应的资料,然后制作成为微视频,在课堂开始之前先将视频借助聊天群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先播放微视频,借助视频中的视觉、听觉感染力优化学生的理解与感受。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内容作为课堂引入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播放、暂停、循环,这也是灵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小学语文所高度重视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期间如果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当前教学设备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与优化,从以往的黑板结合粉笔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了多媒体结合交互式的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很大程度与信息化技术有密切关联,在信息技术开发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哪一种教育方式或形式,其会对整体教学结果形成直接影响,所以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开发便成为了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信息技术方面,应当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特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个体状况深入分析,并注重学生已有语文认知水平和风格,同时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信息化能力与自己核心素养状况综合分析,为信息技术设计提供基本依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属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开发过程,在分析期间需要建立知识点在教材当中作用和其他知识点的关联性。按照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开发应当明确基本的课程目标,做好课程开发的进程分析,在分析期间应当掌握所有素养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点,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并分解和表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将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内容与信息技术目标进行对应,明确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知识点,从而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支持。
例如,在“泼、拔、拨”这三个形近字教学方面,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例如,设计关于森林乐园的求助信这一故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内容。在片头导入时,可以展示一封求助信,内容为区分“泼、拔、拨”,正文讲解方面分两节,分别为将三个字根据部首进行区分与分别讲解三个字。在讲解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知,从而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资源的前阶段分析期间,对于相关内容实施设计便需要以开发信息技术资源为主,信息技术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语文学科的微教案、微反思、微练习等相关语文辅助性资源包,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并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个体状况,需要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方法和步骤,制作信息技术资源时不能基于固定模板方式进行设计,还应当做到活灵活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感染力。在设计期间可以针对相关素材资源进行收集,在收集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采用精致的素材并进行加工。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便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录制。
例如,在《草原》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方式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微课视频,可以以蒙古草原实景录制视频为主,基于现实情境和教学视频对应,可以更好地完成文章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在观看真实场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堂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基于小组方式开展情景剧的表演活动,表演的活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每个小组可以表演一段,10分钟的表演时间比较短,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从表演中获取各种新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有利于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学生表演过程录制下来作为后续同课程信息技术素材,基于真人表演能够更好地打动学生,从而形成情感上的丰富渗透,间接降低教学成本。
在新课程标准模式之下,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期间的难点与重点,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式。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观察其他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听课的状况,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随时做好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掌握相应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课堂主体,促使学生能够达到针对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三黑和土地》课程教学期间,该文章主要描写内容是乡土诗派代表人物万年对乡土的回忆,同时要理解三黑和土地对应的主人公、赖以生存的支柱的题目含义。为了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基于文章当中的农民角色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农村农作时的各种图片,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并感受父爱的伟大,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题目有更加明显的教育作用。再例如,在《乡村四月》这一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基于微课视频展示农民的播种过程,从而形成对劳动人民同情和赞美的情感,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内涵形成深层次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是解决作文教学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难点,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也有较高的难度,部分学生甚至一提到写作就担心害怕。在以往教学期间,语文教师都是基于范文的应用开展写作教学,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此,在教学期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或音频,促使学生形成对写作内容的深刻感受,形成对写作主题的真实情感,应用不同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可以了解“写什么”“怎么写”,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文字对情感进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例如,以“你眼里的春天”为例,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春天”的图片视频,鼓励学生可以按照播出的关于春天景色的儿歌、诗歌培养创造思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想象思维,从而写出标题更加新颖的作文。
将信息技术与混合式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让教学课堂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并且依据互联网资源优势,扩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渠道,丰富学生阅读维度,建成“一站式”学习平台。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发生背景与学生相距较远,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一方面将课文通过音频或者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立体形象。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同时期相关英雄人物的事迹追寻,让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有更加清晰明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白现在和平的环境是由众多英雄烈士的生命换来的。总之,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互联网资源的影响下,解决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及难点,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教师想要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可以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期间知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着相当突出且明显的作用,在学科知识特征的引入同时还需要基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优势,同时基于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引导与帮助,基于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支撑,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发展与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