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美,孙 健,单 虎,张启迪,杨海燕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高校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分析,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并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1]。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就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良好的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动物医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进行畜禽、宠物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动物医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而不用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对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训练上实验教学项目可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3个层次。本文在总结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以上 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提出几点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供参考。
基础型实验是为实现学生基本认知能力培养,以熟悉和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线的实验。这类实验包括一些验证性实验、认知性实验、感知性实验,是要求实验室必开、学生必做的实验。高校实验教学必须强化基础型实验的教学和考核。
为使学生有效利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来扎实掌握此类实验,学生应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实验开始前,学生应对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仪器设备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进行充分了解。针对此问题,教师可将每个实验制作成微课,提前发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熟知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及操作规范,从而提高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特别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反复观看视频,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充分熟悉和掌握[3]。
动物医学专业属于医学领域,需要树立严格规范的操作意识,如无菌操作、规范用药、保障动物福利、加强生物安全等。由于实验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开展病原菌实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带手套与口罩,以及实验垃圾与生活垃圾不分开处理等。改变“放养式”实验教学状态,需严格落实实验操作管理,规范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流程。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师,大学期间必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要严把实验教学关:(1)规范实验前口罩、手套、实验服的穿戴,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2)端正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把每个实验动物当作临床病例,建立正确的动物福利理念。(3)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严谨规范,尤其在最初开设的实验课上一定要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如实验动物的捉拿、保定以及注射器、手术刀(剪)的使用等,因为一旦养成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很难纠正,对后续实验课影响较大。
部分学生未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加之传统实验课的考核大都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不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造成部分学生上实验课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混课”情况,从而导致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想理。建议实验课考核要以实操为主,可以将所有动物医学实验课涉及的实验列入试题库中,学生随机抽取 2~5项(根据学生数量和实验条件而定)进行实操考试。另外一种方式,为了避免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状态,可通过小型技能竞赛的形式[4],如开展实验小组间、班级间的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验操作能力,这样也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互帮互助,达到以强带弱的目的。
综合设计型实验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综合技能为目的,其与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实验技术有密切关联。这类实验被列入“限选实验”范围,要求学生必须选做其中的数项实验。此类实验尤其适合动物医学专业高年级(大三及以上年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大都是基础型实验,且每门实验课程在设置上基本是独立的小实验,前后实验之间甚至没有联系,比如,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设置了“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兽医药理学实验课中设置了“药敏实验”,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课中设置了“链球菌病的诊断”,但没有一门实验课程将其串联在一起,学生虽然学会了每个独立的实验,但还是不清楚每个实验如何用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如何针对临床发病动物分离致病菌,得到致病菌后如何依靠药敏实验来指导临床防治等问题。所以在综合设计型实验课设置中,建议除保留部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外,可把部分实验设计成小而精的课题,每个课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比如细菌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实验设计如下:(1)给实验动物(鸡或兔子)接种链球菌(或其他致病菌),观察发病症状;(2)发病症状出现后,选取部分发病动物剖检后观察病理变化,并分离病原菌;(3)分离到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4)对发病动物进行用药治疗,可同时进行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如此,学生既能学习到多个知识点(如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及传染病学等课程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实操后系统地掌握临床细菌性疾病的诊疗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将来从事兽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创新型实验的目的是实现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参与或自行研究探索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密切关联,这类实验包括创新型实验、课题研究实验等,是可选择性的一类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和自由选做。目前该类型实验教学模式大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所需试剂药品,然后进行一定讲解,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缺乏主观能动性,实验内容也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探究型实验、应用型实验很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5]。研究创新型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且更体现个性化教育,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大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有空余时间进入企业实习,但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一项实验技能的掌握也绝不是一节实验课就能完成的,所以应该鼓励并推进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轮转学习。实验室轮转可在学生进入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后开展,学生可自愿选择 3~5个科研实验室进行轮转学习,每个实验室轮转一定时间。通过实验室轮转,使“群体培养”与“个体培养”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的实验技能,也有助于了解不同老师的科研方向,也能为其将来考研和就业打下基础。
一年或一学期的实验室轮转完成后,学生可自愿选择导师,采用导师制培养学生[6]。导师可较早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并将教师科研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研发的相关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转化为理论知识引入实际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研究进展[7]。科研训练还可弥补本科教学资源的不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8]。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除上述建议外,每学期末,学院应组织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召开教研讨论会,对本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实验课进行交流汇报。对实验内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交流,让教师们共享优秀实验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了解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互通有无、互相借鉴,避免同样错误的重复,使本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善,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其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更加有利于突出手、脑并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1]。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想获得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必须有足够的临床实践培训。只有通过相应实验课程的综合改革,构建与兽医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体系,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兽医人才的需求。